轉自:視點
今年7月,全國總工會首次啟動了大國工匠培育工作,從全國推選出220名長期奮戰在一線生產現場,具有突出技術技能素質的產業工人,計劃用2年左右時間將他們打造成一批新的大國工匠。目前,他們正陸續來到清華大學參加學習、培訓。
產業工人“上清華”,受到廣泛關注。嚴格意義上說,此次到清華參加培訓的不是普通的產業工人,而是大國工匠培育對象,他們有的是所在企業的首席技師、特級技師等,比如四川航天燎原科技有限公司特級技師唐仁杰、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技師湯海威。
根據人社部發布的新“八級工”制度,職業技能等級由學徒工、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特級技師、首席技師構成。在企業中,首席技師、特級技師都屬于高技能人才。高校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清華更是著名高校,實力雄厚,產業工人“上清華”,無疑意義深遠。
產業工人能夠“學”到什么?一名學員講述了他通過老師講解受到的一個啟發,“當遇到技術瓶頸,很難突破的時候,需要我們去換一個思維,換個思路去思考”。其實,他們學到的不只是技能,更能感悟工匠精神,不僅追求“心有精誠,手有精藝”,還能激發報國情懷。
這一制度安排,對打通全鏈條,貫通產學研,實現供給端、需求端、中間端一體化,也有現實意義。對于學員來說,他們是富有經驗的一線產業工人,實踐經驗豐富,操作能力強,但在抵達一定高度之后,需要學和研來提升自我,需要科技支撐,需要科學家提供智力支持。反過來,他們的實踐又為學和研提供了出口,助力學、研接地氣和解難題。這種雙向奔赴,值得點贊。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技要打頭陣。對于科技工作者來說,要放開手腳,為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貢獻聰明才智。同時,他們助力技能人才攻堅克難、實現突破,本身也是打頭陣的應有之義。
“通過跨界交流的方式,好像哪兒打開一扇窗,開辟了新的道路”,學員的話正道出了此次培訓的意義。需要提及的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其中,既包括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也包括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以及貫通產業工人橫向發展機制、激發產業工人創新創造活力等,這將進一步提升產業工人的社會地位,激勵他們爭當高技能人才,努力奔向大國工匠。
大國工匠都有一手絕活、兩把刷子,他們都是行家里手。比如,有的為導彈“雕刻”翅膀,有的給飛機“心臟”做手術,有的用巧手點亮雷達之眼,有的是導彈“咽喉主刀師”,有的再現“纖毫畢現”絕技,還有的“焊”出中國高鐵新速度……“嫦娥”攬月、“天問”探火、“北斗”指路等國家工程背后,都有他們的身影。開展大國工匠人才培訓營,此次上清華的產業工人也許以后就能成為大國工匠。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從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到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再到鼓勵更多高等學校、開放大學開設勞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學歷教育班、高級研修班,置身新時代,產業工人擁有廣闊的舞臺,堅持技能報國,也能迎來出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