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考察,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tài)工程建設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倳浿赋?,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tài)問題。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qū),而且荒漠化地區(qū)與經濟欠發(fā)達區(qū)、少數民族聚居區(qū)等高度耦合。長期以來,我國將防治荒漠化作為重要戰(zhàn)略任務,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重點治理區(qū)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保護生態(tài)與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環(huán)。
這幾天,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烏蘭圖克鎮(zhèn)紅旗村的黨建國正在地里忙活著查看玉米的生長情況,玉米長勢不錯,黨建國覺得今年的收成也有了保障。
風沙大是過去紅旗村村民們最憂心的事兒。如今,村民們之所以能夠踏踏實實種地,是因為不遠處的巴彥淖爾市國營新華林場種下的這些郁郁蔥蔥的防風固沙林,這些樹木成了農田的“防風防沙墻”。
在林場里,不僅有高大的楊樹、柳樹和榆樹,還有低矮的紫穗槐和楊柴等灌木??粗矍暗倪@一片生機盎然,誰能想到,它們生長的這個地方曾經遍布沙丘、荒灘、鹽堿地。
賈克明老人家今年七十八歲了,六十多年前,十幾歲的他從山東來到了這里,第一次見到漫天黃沙,年少的賈克明呆住了。
為了減少風沙帶來的危害,1960年,國家專門成立新華林場,開始植樹造林工作,賈克明成了第一代職工。
在沙地和鹽堿地上造林,難度非常大。賈克明他們首先要面對的就是風沙天氣帶來的極端考驗。
老人家說,不僅一日三餐難以保障,風沙打在臉上,太陽曬在身上,皮膚也很快就脫了一層皮。可最難過的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夜以繼日、千辛萬苦種下的樹苗成活率并不高。
時間久了,一些人也從最初的干勁十足變得心灰意冷。更多相信并決心讓沙漠變成綠洲的人堅守了下來。
當時,荒漠化、沙化、水土流失,這種情況并不少見,尤其在西北、華北北部和東北西部地區(qū),為了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自然災害,維護生存空間,1978年,規(guī)模宏大的“三北”工程啟動,開始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種草,持續(xù)修復自然生態(tài)。有了國家支持,職工們也更加有了動力,慢慢地大家摸索出一套符合當地實際的造林方法。
惡劣的環(huán)境之下,這里成活的每一棵樹都凝結著眾人的心血。
防沙治沙,這是一個滾石上山的過程,稍有放松就會出現反復。要讓沙漠變綠洲、夢想成現實,這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賈玉林是賈克明老人的兒子,1982年,他也成了林場的一名職工,和父親一起種樹。
人工取水、人工運苗,抱著樹苗在沙地里一走便是好幾公里。艱苦的環(huán)境下,僅僅工作了幾天,年輕的賈玉林就想放棄了。但是,父親的一番話,讓他堅持了下來。
賈玉林:“父親說,這個樹全部成活了以后沙就不會動了,過去漫天黃沙,堅持下來能把這片沙固住,也是一種很好的感覺。父輩這么多年堅持下來,我也就適應了?!?/p>
幾十年過去了,父輩的夢想在下一代人的手中被接續(xù)下來。防沙治沙是精神的對壘,也是物質的角力。近年來,隨著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等工程的實施,林場也得到了更大的支持。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國營新華林場副場長 葛文斌:“黨的十八大以后國家造林經費增加了投入,造林的面積也增大了,2013年以后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共投入經費850萬,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工程投入經費600萬,主要用于苗木、土地整改、機械化造林?!?/p>
要讓治沙真正起到作用,科學的方法必不可少。新疆楊,是國營新華林場的“明星”,它喜光、耐寒、耐干旱,是這里的“生存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