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蕩三十年札記2000字
《激蕩三十年》2000字讀書筆記
讀一部經典,品味一種生活。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的確是一本好書。流暢的字里行間有著壓倒一切的激情,細膩、冷靜、睿智,以至于我常常懷疑我在讀的是一部企業史,還是一部關于中國企業的紀實文學報道。既然是好書,就沒有理由半途而廢。
描述中國從1978年到2008年的企業歷史并不容易。正如吳曉波所承認的,完成一部跨越30年的宏大敘事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我不知道是僅僅為了結構的方便還是為了迎合讀者的心理,吳曉波選擇了編年敘事的形式。這種形式讓看了這三十年的讀者很難不坐對位置,跟著作者的筆一個接一個地回憶當初的經歷。
如果以1978年為基準,那么我將在六年后出生,按照我在中國公司的第一年吳曉波的說法。那一年,鄧小平首次南巡,萬科、海爾、聯想相繼誕生。那一年,最火的民間詞是“大家都下海吧”??上且荒晡疫€只是個嬰兒,除了吃喝什么都不管。之后的25年,我糾結于小農思想,不自覺地與時代變遷保持著若即若離。我相信這也是大部分人的生存狀態,面對歷史的變遷不愿意主動,所以對歷史的感覺總是模糊不清,缺乏自信。書中提到,曾宏曾經紅極一時的話語背后,有一系列精彩的故事,如價格突破、南巡講話、國進民退、古浪之爭等。然而,當我試圖用自己的經歷去理解這些話的時候,我幾乎無從下手,恍惚中一切都是夢幻的。對此,《激蕩三十年》可以算作一記耳光空,落在我虛度的青春上而不自知。
回到歷史本身,中國78年后的企業發展,說白了就是國有、民營、外資企業三股勢力斗爭的歷史,至今依然存在。相比國企的正統出身和外資企業的強大實力,民營企業家除了敏銳的嗅覺和頑強的斗志,真的沒有什么可以和對手抗衡的。但就是這樣一個生于野外,并非沒有野蠻,性情隨波逐流,堅忍不拔,勇于收獲的群體,讓自己的企業不可思議地超越體制成長,在沒有任何資源、市場、人才、政策、資金甚至地理位置優勢的情況下,實現了高速成長。機會自然是有的,原始積累的灰色性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毫無疑問,民營企業家在創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屈不撓的氣質,對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更有借鑒意義。我突然想到一個人,史玉柱。我和國內大多數人一樣,一直把史玉柱當成黃金搭檔和腦白金的代名詞。但現在看了書里關于他的故事,看到一個巨人在舞臺上光芒四射,迅速倒下然后重生的過程,以及一個民營企業家永不放棄的傳奇人生,我感到一絲敬佩。失敗和挫折是人生無法回避的話題,對成功和順利的向往甚至會讓解決問題變得更加困難。那么,在前途未知的人生路上,又有多少人能交出像史玉柱那樣的答案呢?
博采眾長,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亡。拋開中國企業的具體案例,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意志的變遷軌跡對個體的發展也有啟示。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再到可持續發展,從無條件保護國有企業到大規模推進國退民進再到國家對生命線行業的堅定壟斷,從開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成功加入WTO,雖然政策設計往往是反復的或模棱兩可的, 而且政策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國家完善體制機制的努力沒有白費,改革的意志不可阻擋。 另一方面,從我們蹣跚學步第一次嘗試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不就走上了一條不可逆轉的成長之路嗎?我們注定要不斷接受考驗,不斷走彎路,不斷調整自己,不斷明確目標。其實我們的人生和摸著石頭過河是一樣的。就像國家的改革實踐,我們經歷了很多激情的嘗試,才能夠沿著正確的方向穩步前進。但是,一個人對未來的期望是無法和國家相比的,所以我們要懂得30歲前的加法,30歲后的減法。當我們不再年少輕狂,不敢說重頭再來是什么大事的時候,一定要學會理性思考,謹慎選擇,以負責任的人生態度,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自己認定的事業中去。
讀《激蕩三十年》無疑是一個復雜的經歷過程:善良,因為它與這段歷史有25年的交集;不熟悉,因為我總是不問世事;激動,因為青春的躁動是由創業者的故事挑起的;遺憾,因為我們匆匆走過了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幸運的是,作為一個無名小卒,至少我沒有成為改革大起大落的犧牲品。上世紀90年代末黑幕基金留下的教訓是慘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不要被財富左右。集體瘋狂可以瞬間敲開天堂之門,但一定會一頭扎進地獄深淵。在這里,我不是說做價值判斷。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參與歷史的方式,每種方式都隱含著歷史的必然選擇。然而,就像湖水色彩斑斕,水波冰冷,時間冷了幾百代。時間會冷卻一切喧囂與躁動,只留下有序、理性、頑強的力量,穩步推動歷史前進。這樣,曾經波瀾不驚的生活,也算是有序、理性、有韌性的了。希望未來的30年,我們這些小人物能有更多的熱情和信心,為這個時代承擔起責任。
《激蕩三十年》2000字讀書筆記
我第一次讀這套書是在一年前?,F在回頭看一點也不枯燥,但會立刻被獨特的視角、精準的敘述、精彩的評論深深吸引。這套被稱為新產品列傳的企業歷史記錄,的確值得每一個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社會變革和國家命運的人精讀和收藏。尤其是我們這些出生在這30年前半年,在經濟領域工作的人,更應該仔細閱讀和思考,了解我們成長的時代發生了怎樣的巨變。形勢比人強。只有把握住時代的脈搏,才能因勢利導,乘勢而上。
首先,我覺得這本書有幾個寫作特點。
是編年和頭條。作者將這三十年羅列出來,一年一章,逐年敘述,穿插相似年份的對比和相似事件的評論,更便于讀者把握時間坐標,可以舉一反三,貫穿全書。作者也用幾句短語或短句作為各年份的標題詞,如1981年的《籠與鳥》、1992年的《春天的故事》、2001年的《中國入世與入世》等。,都精準提煉了每一年的大事,勾勒的一目了然。現在對于很多不熟悉歷史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按照時間線索的梳理和總結是最直觀有效的。
第二,春秋筆法與民間視角。作者吳曉波是一名財經記者,他與書中的許多人物都有過交流。在這套書中,他沒有講官腔,也沒有唱高調。而是以一個親歷者和歷史學家的視角,帶著思想家和知識分子的情懷,盡可能真實地敘述事件和人物,用一種很好的方式講述。字里行間,既能看到重大事件的原貌,又能感受到他對人民前途和民族命運的熱切關注。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健力寶之父李經緯的描述。作者真實地寫出了在那個不太遙遠的時代,一個企業家與政府在企業產權問題上的博弈,以及失敗的必然結果。還配上了整本書最震撼的一張照片,李經緯在公司股權轉讓給他人的儀式上含淚問天,語重心長,來說明一個企業家在特殊環境下的心酸和無奈。這是作者理性與感性的結合。
三是似曾相識,志存高遠。看這套書讓我想起了茨威格的《當人類群星閃耀》和曼徹斯特的《光榮與夢想》。吳曉波毫不掩飾他對前一本書的欽佩,認為這本書令人興奮和激動?!都な幦辍分?,揮之不去的浪漫主義和對歷史事件的重視,是茨威格的血脈。后一本書的風格可能對吳的影響更大,無論是編年體裁還是企業人物歷史單元,更像是對曼徹斯特的致敬。這兩本書是一本薄薄的小冊子,一本厚厚的巨著,但也是傳記中的經典?!都な幦辍愤@本書吸收了前者的靈魂和后者的肉體,既模仿和超越了前人的偉大傳記,又填補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史的空白,野心不小。此外,現在的吳曉波作為專欄作家,依然用同樣的筆觸描寫清末民國時期的企業和企業家,繼承了他在本書中的一貫風格。
回到書上。我很喜歡這部兩卷本的傳記,因為它不僅史料價值很高,而且思想性很強,發人深省:
第一,在中國從事商業活動,對政治的無知是最大的風險。要知道,這個30年傳奇的起點是政治因素造成的。在此期間,人們被政治或政策變化所淹沒,如騰籠換鳥、南巡講話、產權改革、宏觀調控等。在這30年的風風雨雨中,很多企業和企業家因為把握政治脈搏的能力不同,得到了完全不同的命運。我們不僅可以在政企博弈中看到和的悲劇,還可以看到和柳傳志的老底。無論是鐵本戴國芳和郭付星廣昌在同一輪宏觀調控中的不同結局,還是溫州八大天王在投機倒把罪下的共同遭遇,都令人感嘆。這對我們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企業在經營活動中,要時刻對政治和政策保持敏感,在行業選擇、經營區域、資金配置等多方面跟風。,從而趨利避害,發展壯大。
第二,企業管理層必須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企業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階段,也是中國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階段。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種財富失衡刺激著普羅大眾的神經,只要能賺錢,他們什么都干得出來。所以保健品不實用,只做廣告,南德珠峰和牟空的爆炸,證券市場的猖狂丑聞,等等,等等。企業的目標是盈利,但企業的生命來源于社會,必須對社會和公眾負責。缺乏責任感和道德感是中國企業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企業對消費者不負責任,消費者反過來也不信任企業。信心不足導致經濟負外部性過大,交易成本高,經濟效率難以提高。不解決這個僵局,中國的市場經濟不可能得到長期發展。
最后,中國企業過去30年的很多問題都沒有解決。我們還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還在摸著石頭過河,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從《激蕩三十年》中,我們可以看到沈太傅集資如何讓人傾家蕩產,呂梁、德隆系如何坐大股市,各種富豪榜如何變成跌榜。時至今日,這些問題依然一再出現:就在幾天前,被譽為民間天使投資第一人的劉曉人因非法集資被抓。和沈泰富一樣,他是包裝大師,但他只是改變了風險投資的概念?,F在股市依然充斥著莊家,這是證券行業公開的秘密,只是資金量更大,手法更隱蔽;迄今為止,許多富人仍然害怕登上富豪榜,前首富黃漫光宇的入獄再次驗證了福布斯的咒語。這也是我看完這本書最大的遺憾:中國的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我們的政府、企業和個人要解決這個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不能因為一些問題就不吃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的巨大變化和巨大進步是不可否認的。如今,中國的GDP已經從三十年前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與歐美國家在金融危機下的慘淡經營相比,更加繁榮?!都な幦辍酚涊d的企業歷史,是這三十年發展的絕佳注腳。企業是微觀經濟層面最活躍的個體。當今世界,企業的興衰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經濟的興衰,也是國家的興衰。
事實上,歷史敘事是冰冷的,親歷事件的人的喜怒哀樂,對他們自己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但對我們讀者來說,只是印在這幾百頁紙上的文字。歷史敘述也是殘酷的。那些被讀者認可的贏家和輸家,似乎已經有了定論,贏了王者,輸了敵人。歷史敘事還是比較狹隘的,作者的年齡、材料、思想往往影響敘事的真實性。所以,我們愛《激蕩三十年》,但也不能太執著于此。它不能告訴我們大洋彼岸的是什么感覺,牟能否東山再起,面對宏觀調控,郭廣昌會怎么做。這些都需要我們超越書本,自己去尋找答案。我們只有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才有機會超越前人和這段歷史,為祖國未來30年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激蕩三十年》2000字讀書筆記
三十年風起云涌,吹在我們臉上,八千英烈已去。這是我讀完《激蕩三十年》的感受。
改革開放三十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史上一個特殊而不平凡的階段。它源于文革后的關鍵時刻,國家領導人環顧四周后做出的英明決策。告別貧困,追求富裕,是13億人民的迫切愿望。這段濃墨重彩的歷史是齊心協力寫就的,是一個大國30年從3624.1億元到30067億元的波瀾壯闊的進步。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總結、反映、表達這三十年歷史的書籍、紀錄片、影視劇不計其數。在此,我想推薦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吳曉波的《激蕩三十年》(第一、二卷)。以編年體的風格,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以一個記者敏銳而獨特的眼光,忠實地記錄了1978年以來每一年歷史上可以記載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一個一個。就在不久前。那些曾經在報紙、媒體上吸引全國經濟、商業、政治、市場、民間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熟悉的人名、地名、產品名,在你眼前像花一樣閃現,像星一樣閃耀。在歷史機遇面前,有人瞥見了機遇,跳起來抓住了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和快速擴張;隨著改革的進程,有的人在不斷理清思路的過程中跌宕起伏;有些人一直站在政策的最前沿,利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還有更多的人,他們用自己的勤奮和奮斗,書寫了這個英雄時代的英雄史。
掩蓋我的思想,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經常想起和思考的不僅僅是無數的事件和杰出的英雄,還有下面的問題。我想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他知道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他不會用自己的結論去圈別人的想法。作為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系統地、宏觀地、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應該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把握規律、趨勢和全局,做好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然而,過去10年或30年改革開放的目標是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艱難轉變。不可否認,當市場主體已經做到了從產品生產到商品生產再到資本運作的階段,對經濟的管理還在計劃和市場的泥潭里。這就像兩隊之間的接力賽。一支隊伍已經到了第三站,另一支隊伍還在交接第一或第二站。這是一個值得深思,亟待改變的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好了,才能說是與時俱進,才能有助于解放生產力,而不是束縛發展的活力。
其次,30年來市場主體的權力轉換與博弈是本文最精彩的演繹。但這不是一條公開的線路。開放的線是時間。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可以看到國企、民企、跨國企業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這三種力量誰優誰劣,誰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誰更能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誰來維護中國大多數人民的更長遠利益?作者沒有說明,我也很難簡單的得出誰對誰錯的二分法結論。這個結論需要每個有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的人來做出。應該說,這三股力量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已經并正在做出巨大貢獻。正確評價它們的作用,將有助于我們借助這三種力量正確地發展經濟。然而,蛋糕只有一個,他們都想多切一些。因此,他們不斷地批評對方的缺點。說白了就是利益之爭,市場份額之爭。作為宏觀經濟的管理者,清楚的知道這些事情,我會對那些吵吵鬧鬧的事情做出明確的決定。
第三,企業家在改革過程中的命運值得我們同情和關注。改革意味著突破過時的觀念、法律和政策的障礙。企業家作為市場上最有活力的人,思維活躍,思維敏銳,能看到人們看不到的,想到人們想不到的,處處占據高地,占得先機。這是他們的優勢。然而,法律壁壘、政策壁壘、民眾觀念的落后、媒體的過度關注以及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貪婪本性,往往毀了第一個吃螃蟹者的名聲,成為后來者的敲門磚。歷史上,中國是一個壓制商業的國家。但是,要步入全球經濟,實現和平崛起,完成復興大業,需要所有優秀的企業家在陌生的國度開拓新的疆域。因此,如何發現和培養企業家的成長,使他們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承擔起對國家、民族和人類的責任感,使追求財富和創造財富成為一種幸福,一種成就而不是萬惡之源,也是一個需要正確對待和引導的問題。
第四,核心技術一直是中國制造的軟肋。在古代,技術被視為一種奇特的技能,從業人員也排在學者和農民之后,社會地位僅高于商業。對技術的重視,要從建國后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開始。然而,我們的技術分層就像中國的勞動力一樣。有尖端的科學家,也有低端的農民工,但缺乏中高端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我們的航天員實現了太空行走,但與老百姓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家電核心技術,沒有一項是中國自己的。實踐證明,核心技術買不來,進口不來,不是我們不想要,而是人家不想要。技術的核心是科研人員智慧和努力的結晶。它需要全社會選擇和支持領先的技術和產品,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員冷靜而不魯莽地解決問題,商家赤膊上陣,不把價格作為利器。然而,一項新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當中國的產品以其高質量和優秀的產品走向世界時,預計中國的技術也會在自己的產品中分一杯羹。
三十年的激流勇進過去了。在新的階段,我們也將書寫新的歷史。回望《激蕩三十年》,愿我們在未來的發展中走好每一步,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像一座大山一樣在大地上穩步崛起,鶴立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