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心情故事】關于我的心情故事教學的思考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從而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以下是邊肖編著的《我的心情故事教學反思》。讓我們來看看。
前幾天,我們班開展了我的情感記錄活動。孩子們每天記錄他們的感受,“我今天很開心”和“我今天很難過”...以至于孩子學會了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有了關愛孩子的情懷,有時候會問對方“你今天心情怎么樣?”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經歷大膽地去屬于自己的心情故事,提高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大膽地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從小朋友畫的圖來看,有的圖是媽媽和我一起玩,有的圖是開心的在節日里放很多氣球,有的圖是開心的抱著心愛的法蘭絨娃娃在床上...一個個溫暖的故事,讓我覺得孩子的內心世界充滿了溫暖。同時,我也覺得孩子的心里有一些不開心的事。孩子也會表達自己不開心的情緒:沒有朋友、做噩夢等。楊洋在畫上畫了一張自己不開心的照片,上面有水彩筆、蠟筆和膠水。他說他生氣是因為他畫畫的時候筆畫出來了。從而幫助他們學會表達他們不愉快的感受。通過活動,孩子們進一步提高了表達內心感受的技能,學會了多種表達感受的方式。
今天我在一個大班里教了情緒識別活動“我的心情”,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兩個目標:1。通過觀察和感知了解人的基本情緒特征。2.愿意和同齡人分享自己的感受,知道好心情的重要性。我設計的環節如下:首先展示表情圖片,了解人的基本情感特征——喜怒哀樂。二、體驗情感特征——情感配對。第三,內化和轉移情緒特征——孩子分享與表情符號相對應的東西。
在設計這個活動的時候,我主要考慮了以下幾個小細節:
1.看你的表情,猜你的心情。讓我的孩子看四個表情,然后根據這四個表情猜四種不同的心情。當孩子根據表情猜不出自己的心情時,我把自己的表情和心情表達出來,讓孩子理解。
2.巧妙地配合事件的情緒。我仔細找了四張有具體事件的圖片,分別代表四種心情,讓孩子們觀察并講述,然后將他們的情緒進行匹配。孩子們回答正確后,表現出相應的表情,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讓他們把自己的情緒和具體的事件聯系起來,明確不同的事件會產生不同的情緒,他們能夠很好地把事件和情緒匹配起來,從而轉移自己的經歷,有了初步的情緒體驗。
3.畫畫分享情緒。在這一環節,我給孩子們提供了四種情緒的畫紙,每種情緒用一張彩紙:粉色代表喜悅,紅色代表憤怒,藍色代表悲傷,綠色代表悲傷。我還在每張紙上粘貼了相應的表情符號,讓孩子們做出選擇,畫出相應的東西。每組放入有四種表情的情緒畫紙,主要是防止同組的孩子互相模仿;每組只放5張畫紙,主要是讓孩子有一只手,拿到什么就畫什么,避免在選擇上浪費時間。同時,也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描述自己的任何一種感受,避免孩子盲目選擇“Xi”,這是一種他們可以講述的熟悉的情緒。
4.情感轉移巧妙。在孩子們講述了自己的心情故事后,我用一個問題巧妙地轉移了他們的心情:你最喜歡哪種心情?為什么?孩子的經歷告訴他們,“快樂”是他們最喜歡的東西。這時我也熟練地說:“剛才老師發現很多小朋友都想畫自己開心的事??磥黹_心的事才是最讓你難忘的!”這樣,孩子們的情緒立刻轉移到了“歡樂”上。
5.制作一本心情故事書。最后我自己設計了一個心情故事書,尊重每個孩子的描述,把每個孩子的心情故事放進故事書里,讓孩子有被尊重的感覺,把整個活動整理出來。最后一句:“我們會有很多其他的心情。下一次,我們會把它們畫進我們的心情故事里。”是這個活動很好的延伸,也讓孩子們明確了我們除了喜怒哀樂還有其他的情緒,為接下來的活動做鋪墊。
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感覺我設計的活動是循序漸進的,有明確的總結,能提高孩子的體驗。很好的把握教學中的重點,能夠耐心等待孩子,幫助孩子主動學習。但由于時間倉促,《心情故事書》的制作不夠精細,以至于故事畫面的插入不是很流暢,有待改進。
我覺得這個活動適合大班前期的小朋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大班的下一學期,可以加入情緒調節,讓孩子在情緒認同的基礎上,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進而調節他人的情緒,讓整個活動更加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