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著名散文作家】著名作家推薦散文集
通常,一篇文章有一個或多個中心思想,通過抒情、敘事和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文學包括散文、隨筆、游記等。
雨,像銀灰色的粘絲,織成一張溫柔的網,覆蓋了整個秋天的世界。天空也是黑漆漆的,像布滿蜘蛛網的老房子的屋頂。天空中堆積的灰云就像從屋頂剝落的白粉。在這個舊屋頂的掩蓋下,一切都顯得極其沉悶。花園里的綠石榴、桑樹、葡萄藤,只是代表了過去夏天的繁華,現在卻成了古羅馬的建筑遺跡。他們在沙沙的雨聲中躁動不安,回憶著輝煌的過去。草的顏色已經變成憂郁的黃色,地里也沒有了鮮花;宿舍墻外種植的嬌嫩水仙花低垂著頭,噙滿淚水,嘆息著自己在那里的厄運。只過了兩天晴空萬里的日子,就遇到了這樣一個發霉的雨天。只有角落里的桂花,它的枝頭已經綴滿了幾朵像金子一樣珍貴的花蕾,被小心翼翼地藏在綠色的橢圓形葉子下,透露出一點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靜靜地下著,只有一點細細的淅淅瀝瀝的聲音。橘紅色的房子,像一個穿著鮮艷袈裟的老和尚,低頭閉眼,接受著雨水的洗禮。濕漉漉的紅磚,散發著刺激性的豬血,與墻下碧綠的桂葉形成鮮明對比。灰色的癩蛤蟆,在潮濕發霉的泥漿里跳躍;在秋雨沉悶的網中,只有它是唯一充滿快樂和活力的東西。它背上灰黃色的斑駁花紋對應著平淡的日子空,產生了和諧的色調。它從草地跳到泥里,濺起深綠色的水花。
雨,像銀灰色粘稠的蜘蛛絲,編織成一張溫柔的網,覆蓋了整個秋天的世界。
一股多事的東風又來到了冉冉的世界。桃子支持不住紅顏色,醉倒在馮阿姨懷里。柳條乘著風,俯在腰間,抓撓著行人的頭發,成簇成簇的柳絮,像春天女神腳下飄落的輕云,結了婚,模仿著二月滿天飛舞的輕春雪,飛進了各處的窗簾。桑迪的綠草上,有一股明顯的酒精味,留下了游客的蹤跡。一切都興奮到極致,也許有點瘋狂?在這個五彩繽紛、熙熙攘攘的春天!
只有一個孤獨的影子,她,倚著欄桿;她有眼睛。她剛剛從青春的夢境中醒來。她的眼睛依然困倦,看著這個瘋狂的世界,仿佛無法理解生命的奧秘。她是時代的落伍者。在青春溫暖的世界里,她實際上已經被拋棄了。她沒有資格和心情去追隨那些站在時代前面的人!當甜夢醒來時,她只有空空虛和沮喪;對失去黃金時代感到失望??瓤?!上天給了人生命,綠紅創造了社會,卻吝嗇的只給了我們短短十幾年最珍貴稍縱即逝的創造時代。這樣看來,蜉蝣的蝴蝶是令人羨慕的。在短暫的春天里,它們在花叢中盡情起舞。一旦花沒了,它們會在春天快樂地死去,仿佛它們一生只為跳舞和享樂而來,但它們會更快樂。和人類一樣,幾十年風雨飄搖的灰色人生,在青春如水般逝去后,將如何度過?
她,不知不覺,已經掉進了老年人的花園。當發現一個暗示的時候,那是多么尷尬?。「螞r,電影般的人生怎么奮斗?尤其是她,十年前就討厭老人!她曾經游過海外,在山上尖叫過,在冰封的港灣滑過,在亭子里交談過。但是現在呢?時間久了,當年的英雄事跡煙消云散,無影無蹤。她只付了一聲嘆息,青春的容顏和傲慢漸漸褪去。她害怕見到她的老朋友。她外表和氣質的改變只會增加他們的驚訝和懷疑。為了逃避,我來到了這個僻靜的角落,花、鳥、風、太陽都讓她擔心。她開始咒罵咄咄逼人的春光?!?/p>
光線是暗綠色的,顯示了午夜的荒涼。在黑暗房間的一個角落里,有一個悲傷而莊嚴的鐘聲,伴隨著微弱的念誦聲。(幾乎)她滿腦子都是想法。然后,一滴冰冷的眼淚流到她冰冷的唇邊,封住了那張想要說話卻說不出口的顫抖的嘴。
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明顯事實。這個事實顯而易見,不需要敏銳的頭腦也能感覺到。其主要表現為:一是信仰生活的喪失。人生缺少一個精神目標,既沒有傳統的支撐,也沒有理想的指引。可悲的是,人們甚至喪失了對信仰問題最起碼的嚴肅態度,并對此嗤之以鼻,吹噓自己沒有信仰。第二,感情生活的減少?;蔚某鞘谢钄嗔巳伺c自然的互動,功利意識的膨脹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真情實感的弱化。體驗失去了個性和本質,退化為模仿和相似的流行歌詞和禮品卡語言。第三,文化生活的低俗化。訴諸感官的大眾消費文化泛濫,訴諸靈魂的嚴肅文化陷入困境。娛樂媒體冒充文化主流,沒有文化素養的記者、明星冒充文化主角,大有席卷全球之勢。
毫無疑問,關注精神生活的人對這種平庸的現象持否定和批判的態度。但是,還是有區別的。據我觀察,可以分為兩類。
一群人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拯救世界為己任。他們的反應是不一樣的,因為氣質和想法的不同。一般來說,宗教和道德的人主要是憤怒,把這個世界當成最后的時代,理直氣壯地譴責它甚至詛咒它,以此來警醒世人盛世,或者——以一個先知的口吻來評判這個世界,預言某種末日審判。張承志是當今最典型的代表。理性的人主要表現為焦慮,將這個世界視為亂世,并試圖策劃一個重建精神生活秩序的拯救計劃,恢復或建立自己管理世界的理念。相當多的人文學者都在為此努力。無論是憤怒還是焦慮,救贖都是常見的立場,所以我把它們歸為一類。
另一類人是更有個性的知識分子。相對而言,他們沒有太直接的拯救世界的野心,更注重自己獨立的精神探索和文化創造活動。他們同樣厭惡精神平庸作為社會現實的過程,卻似乎沒有前一類人那樣的痛苦,坐立不安,寢食不安。因為他們更多的是生活在自己一個相當穩定的精神世界里,某種程度上與自己不喜歡的外界變化是分離或者超脫的。他們的反應主要不是憤怒或者焦慮,而是一種近乎寬容的冷漠和輕蔑。一般屬于這一類的都是真正迷上藝術的藝術家,真正迷上學術的學者,癡迷于思考人生和人類根本問題的哲學家。在這種人看來,亂世論似乎是危言聳聽。這個世界和其他世界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是一個世俗的世界。時代變遷,低俗表現形式不同,或官或商,無靈為一。所以他們始終與俗世保持距離,把追求精神獨立和自我完善作為人生的根本。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的立場可以總結為自助。
當然,以上劃分只是相對的。畢竟,可能會有一些具有強烈個人和社會特征的知識分子,在他們身上,自救和救世的立場會有所重疊。我無意評判這兩種立場之間的優劣。在我看來,真誠的拯救者和自我拯救者是珍貴的,我們缺乏有魅力的傳道者和啟蒙思想家,就像缺乏把自己埋在自家花園里的耕耘者一樣。然而,就目前而言,說實話,我真的厭倦了各種各樣的文化討論,從這一切熱鬧中只聽到一種浮躁和空洞。無論是標榜為“新郭雪”的復古思想,還是以“后現代”之名裝點現狀的學院派拼貼,其實他們都沒有提出什么切實可行的拯救世界的良策,很可能只是成全了一個個人的功利愿望。至于各種關于“文化失落”、“人文精神失落”的感嘆,大多透露出一種焦慮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寧愿捍衛自救的立場,雖然真正的自救器不需要任何理論上的辯護。
一個人從事精神探索和文化創造的決心,應該建立在自己內心的精神需求之上。他幾乎可以肯定在他的精神生活范圍內有著巨大的困惑,所以對他來說,無論這個世界是什么,他都要自救,但自救是唯一的活路。但在精神生活和世俗功利生活之間,他的價值取向是明確而堅定的,不會有實質性的困惑。張三耐不住清貧,棄文經商,成了富翁,而文豪李四無所事事,媚俗嘩眾取寵,成了大人物。這一切和他有什么關系?他在做他這輩子最想做,又不得不做的事。只要環境允許他去做(其實)又有什么損失呢?以自助為基礎的人,面對外界時心態平和。那些面對浮躁的世界,心態失衡的人,或許渴望并真誠的去拯救世界,但同時我懷疑他們內心缺乏堅實的精神生活基礎,或者說他們為什么會如此焦慮。
在當今時代,或許一些精英意識強烈、有野心幫助世界的知識分子是最容易產生失落感的。他們想成為人民的思想領袖和精神導師,但商業化的浪潮把他們沖到了社會的邊緣,把他們拋到了尷尬的境地。他們很難孤獨,因為他們只是需要一個轟轟烈烈的舞臺來發揮作用。我覺得知識分子不應該脫離社會實踐,但我覺得中國的精英或者想當精英的人太多了,聰明人太少了。我所說的智者,是指與時代潮流保持一定距離,不看重成就,而不斷思考人類精神生活基本問題,關注人類精神生活基本走向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孤獨中守護著圣杯,讓它不會被洶涌的世俗大潮淹沒。我相信這種人的存在會對社會進程產生有益的制衡作用。聰明的人不會感到失落。人無領袖不成領袖,導師無弟子不成導師。但是,對于一個智者來說,只要他守護了人類最基本的精神價值,即使世界上沒有人聽他的,他依然是一個智者。
我真的相信,至少在精神生活領域,自救是一種更實際的拯救世界的方式。當今世界不像是一個可以誕生新救世主和新信仰的時代,但這并不妨礙每一個熱愛精神文化事業的人在自己的領域里從事獨立的探索和創造。這樣的人多了,時代的精神文化水平自然會提高。遺憾的是,我們有很多不甘寂寞的信徒、精神倡導者、文化討論者,卻很少有人是宗教、哲學、藝術的真正信徒甚至是真正的虛無主義者,說白了,真正的精神是完全獨立于時代的,其根源要深得多,根源于人類與地球的某種永恒關系。天才和精神杰作只有從這個根上才能生長出來。他們不屬于時代,但時代會跟隨他們。當然,一個人是不是天才,能不能創造出精神上的杰作,都是不確定的。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與這個永恒的源頭失去聯系。如果是這樣的話,他一定會和羅曼·羅蘭有著同樣的信念:“這里沒有精神上的死亡或重生,因為它的光亮并沒有消失,它只是消失了,在別處重新閃耀?!彼运麑θ魏问澜缍疾粫^失望,因為他知道,人類的精神生活作為一個整體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中斷,他看似孤獨的精神旅程就屬于這個整體,任何力量都無法使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