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父母之語》
看了父母的語言,我有一種1500字的感覺;
最近看到一本推薦的育兒書《父母的語言》,就買了一本電子書。如果我看完電子書覺得不錯,我可以給妹妹買紙質版的書。
作為一個沒有孩子的年輕女性,閱讀育兒書籍就像想象一頭豬邊跑邊吃豬肉。我完全被書里的節奏迷住了,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是否也是如此。這本書的作者不是教育專家,而是兒童耳科醫生。一個兒童耳科醫生寫了一本育兒書,很吸引我。從內容上看,這本書不同于傳統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或者一些大道理。從我們平時說的語言出發,講的是語言在大腦發育中的作用。這是第二個吸引我的地方。如果有足夠的吸引力,即使是未出生的年輕女性也可以懷著好奇心閱讀這本書。
首先,作者講述了她作為耳科醫生的經歷。雖然很多先天性耳聾的孩子成功移植了人工耳蝸,長大后也恢復了聽力,但仍然無法實現日常語言交流。日常生活中發出的聲音對他來說完全沒有意義。在聽力恢復后,這些孩子被教授語言,但由于錯過了嬰兒成長和學習語言的階段,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低于同齡聽力良好的孩子。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被發現失聰,并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植入了人工耳蝸。長大后,他們的語言和智力水平與同齡人相同。后來,筆者與相關研究團隊合作后發現,早期的語言環境對嬰兒的智力或其他方面的生長發育有重要影響。于是我開始了一些實驗和對比。這些實驗也證實了她的發現。早期語言環境對嬰兒智力發展的重要作用。后來,作者和團隊發起了“3000萬詞匯”倡議。針對美國有寶寶的家庭,可以在嬰兒早期有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
既然我們知道了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嬰兒生長發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家長使用電視或其他電子產品播放教字的視頻或語音效果是否像真人一樣?孩子長大了,父母總是用命令式的語言;父母不知道如何與牙牙學語的孩子互動,導致孩子總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于有孩子的家庭會遇到的大部分情況,作者基本都會一一給出反面案例以及作者認為正確的處理方式。有時候這些負面案例和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情況很像!
其實作者給出的溝通方法沒有什么復雜的套路,家長很容易學會。但是,如果真的想學,還是需要改變固有的交流方式。比如,你多和嬰兒說話,他們就會變得更聰明。但是怎么說,說什么呢?作者給出了3T原則“共情、關心、深入交談、輪流交談”。也就是說,關注孩子的游戲,融入后嘗試和孩子一起玩,然后再提問或者和孩子互動。大部分的做法可能是家長罵孩子,不讓孩子玩。那些才幾個月大,根本不會說話的孩子怎么辦?你也需要和他們談談嗎?作者的回答也是肯定的。比如,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看到成年父母用孩子氣的語氣和寶寶說話。
作者肯定了這種用孩子的語言與孩子交流的做法,但除了用孩子的語氣,作者也提出了盡可能多和寶寶說一些話的建議。對于用電子產品教寶寶說話的做法,筆者認為,電子產品雖然能發出聲音,有吸引人的畫面,但由于不能與寶寶互動,效果并不好。筆者還做了一個對照實驗,一組由人授課,另一組只播放視頻。對照實驗表明,真人教學的學習效果優于使用電子產品的學習效果。關于家庭教育方法,本書贊同《終身成長》中成長思維的觀點。在書的最后,作者和團隊發起了“3000萬詞匯”項目。我一直在談論這個項目。向社會推廣有多重要。
看完這本書,感覺作者只是說了一個普遍的道理。但是仔細想想,這個道理往往被我們忽略了。原因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有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場景。如何在不同場景下與寶寶互動,其實是對家長的考驗。這本書講的是通過大量的社會調查和對照實驗得出一些結論,同時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強化這些結論。如果你想從這本書里學到例子,并復制到你的生活中,恐怕你做不到。我覺得應該抱著改變一些傳統育兒方式的想法來看這本書。20多年的思維方式很難改變。如果你能在讀完這本書后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心態,或許就能改變你一生的行為。我認為這比僅僅學習實用技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