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最初叫春聯,來自于桃符 ,對聯簡史說:桃符原本是我們的祖先在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態下用來驅鬼壓邪表達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桃符演變成春聯,以后又用于不同場合被稱為對聯,是我國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對聯不同于桃符,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它來自于民間,可是到了文人手里完全成了一門學問。對聯簡史說: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梢哉f,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它體現了國人的文化素質甚至是人品與愛好。
對聯是由律詩的對偶句發展而來的,它保留著律詩的某些特點。古人把吟詩作對相提并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上聯尾字仄聲,下聯尾字平聲。這些特點,都和律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有人把對聯稱為張貼的詩。但對聯又不同于詩,它只有上聯和下聯一般說來較詩更為精煉,句式也較靈活,可長可短,伸縮自如。對聯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幾十言。在我國古建筑中,甚至還有多達數百字的長聯。對聯無論是詠物言志,還是寫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較高的概括力與駕御文字的本領,才可能以寥寥數語,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備,給人以思想和藝術美的感受 楹聯是題寫在楹柱上的對聯。
在上海幾乎沒有人貼對聯,不但市區就是郊區農村家家戶戶也沒有幾家貼對聯的.我現在住在上海市郊四團鎮,我特意在鎮區轉悠,特地走訪了附近的幾個村莊,貼對聯的可說是鳳毛麟角。而在北方的農村對聯是家家戶戶必貼的.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出差寶雞,曾路過了一個渭河邊上的小村子。這村落基本上都是土房,在上海人的眼里當然是很破落的,然而家家戶戶大門兩側的對聯內容是豐富多彩,字體是優美動人。 尤其讓我長見識的是白紙對聯,內容看來與逝者有關.聽說,當地風俗家中有人去世要貼白對聯。
我在新疆一個煤礦上生活了四十多年。礦區的職工來自祖國各地,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過年家家戶戶必定是要貼對聯的,表達自己的心愿,企求來年的幸福生活。 對聯有很深的文化內涵,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寫的。我們礦區每到過年就要組織班子給大家寫對聯。對聯顯示人的文化素養,不僅在內容上的對仗平仄,在形式上的美---隸楷行草也是相當要緊。而我們當今的學堂教育把這些傳統文化都丟掉了。當今有些人英語說的比國語還要好,計算機玩的一楞一楞的,可是那幾個漢字寫得實在不敢恭維,更不用說什么對仗平仄了。. 在強大的商業利益的驅動下,在現代文明的擠壓下,如果我們不能有意識的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我國諸多的傳統文化就會逐漸淡化,從人民大眾中日益淡出,成為少數人的沙龍.甚至可能成為化石
燈籠是我國人民的獨創,在整個黑暗的中世紀,包括歐美在內的所有其他國度的人還在用火把在黑暗中摸索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會用紙包著火來驅趕陰暗,讓燈火給我們帶來光亮。迎接我們美好的生活。
元宵節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日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關于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燈市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一直延續到今天。 元宵節逐漸變成了取悅自己的狂歡活動 ,它和灶火等活動連在了一起成為春節的一部分。 耍龍燈,踩高蹺,扭秧歌,猜燈謎----諸多活動將春節引向了頂峰。
在古代,我國人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愿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祐,以求得風調雨順,四季豐收。原始社會墓葬中的龍圖,已大體具備了今天的模樣。 龍是神圣之物,是高不可擬的“九五之尊”的象征??稍诿耖g龍似乎沒有那么尊貴,頂多是神物和玩賞物的混合體,甚至純粹是一種吉祥物。龍燈即是龍的這種民間屬性的最好體現?!罢吕飦睚垷魰?。新年耍龍燈在四川被視為盛事,有網友介紹了川南的盛會,然而這樣的盛會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是看不到的.在上海花車游行取代了耍燈籠,扭秧歌,踩高蹺等諸多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自己的文化的文明古國,古埃及,巴比侖,古印度,古希臘的文明早已不復存在。然而隨著工業與現代文明的發展,城鎮規模越來越大,社會就會越來越遠離農業文明,傳統文明就有被淡出的可能。怎么才能在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保留,融會我國傳統的農業文明呢,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
現在有人搞私塾,讀孔孟的書,要把孔夫子抬出來,我是很不以為然,.這是歷史的倒退。繼承傳統文化要把迷信與封建意識剔除出去。不過現在的教育沒有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也是事實。語文課中不講對聯,不講謎語;不重視書寫,沒有書法課。文體課里沒有踩高蹺扭秧歌,更別提耍龍燈、耍獅子了。不開設手工課,更不要說剪紙,扎燈籠,打中國結了。現在的應試教育,使青少年為考試而學習,嚴重的摧殘了孩子的心靈。由于沒有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從而鋪墊了一條崇洋媚外的路。且不說我國語言文字中鋪天蓋地的殖民化傾向,就在我們的學者文人中也不乏崇洋媚外者.不是有學者要取消中醫嗎!不是有教授以為龍的形象猙獰,聯名要求更改嗎!有一位自稱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的博客jianxin在一篇題為 《從數學的發展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遺傳性缺陷》中竟說:"---這個例子說明外國人喜歡玩邏輯游戲,換句話說,外國人邏輯思維能力比較中國古人強.-----我們的祖先不懂嚴格的、唯一性的數理邏輯思維".竟說"即使祖沖之的結果完全正確,也只能稱為祖沖之猜想,不能成為祖沖之定理"。按照現代數學觀點,祖沖之的圓周率不是計算出來的,是猜出來的----上天啊,我只能說不肖子孫,虧對祖先啊。
現在我國的社會中,我們一方面看到的是傳統文化的淡化,另一方面看到的是宗教香火的興旺,迷信的猖獗。什么易經算命,什么這個大師哪個大師的到處招搖撞騙。氣功本來是一件有益于身體健康的傳統的體育活動,現在卻被神化成了迷信活動的場所。這一切難道還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 2007.3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