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策劃/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馬勇 陳驍鵬
制圖/杜卉
文/王國光
羊城晚報《惠州文脈》2月25日版面圖
【編者按】
新春佳節,數萬副新鮮的特色春聯裝點著惠州的大街小巷、城居農舍,營造出喜慶熱烈的節日氛圍。
“象嶺飛云追好夢 鵝城麗日照初心”“東岸奇兵興粵海西湖喜雨潤城鄉”……這些充滿惠州地域文化特色的詞句,正是惠州多年來推廣楹聯文化的縮影。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人文歷史和秀美的自然風光,賦予了惠州豐富而獨特的文化遺產,楹聯便是其中一朵盛開的藝術之花。當前,惠州充分運用豐富的楹聯文化資源,努力創建全國和省“楹聯文化之市”,發揮楹聯的作用,服務惠州城市發展。(李海嬋 李碩洪)
東坡祠聯:“名重三朝 事業文章光宇宙;澤深五嶺 冠裳廟貌壯湖山”(清·莫春暉) 劉漢新 攝
楹聯,又稱對聯等,是中華民族一種獨特、傳統的文學藝術。它以工整、精巧的文字、平仄相押的格律特點,從古代駢文、詩詞類分流而出,又有別于駢文、詩詞其他文學藝術類。
惠州楹聯文化源遠流長,可追溯的最早楹聯出現在宋代,興于明,盛于清,至今仍流行?;葜蓍郝搩热葚S富,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僅《惠州楹聯集錦》便選錄已故惠州人創作的優秀楹聯和已故外地人有關惠州的優秀楹聯780副。當中涌現了大批著名的聯家,如伊秉綬、宋湘、梁鼎芬、江逢辰、鄧承修等。
壹 宋代惠州楹聯 極具山水人文特色
楹聯起源于周代桃符(懸掛在大門兩旁的桃木板)?!按郝撜?,即桃符也”。《淮南子》《后漢書·禮儀志》及清代《燕京時歲記》有志。直到宋代,楹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由于宋代普遍使用紙張,逐漸用紙寫聯而取代了桃木板。人們用它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辭舊迎新,以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楹聯在明代開始盛行,清代進入鼎盛時期。
惠州楹聯的產生和發展,大致也遵循上述這一基本規律。最早的楹聯出現在宋代,極具地方山水人文的特色。據方志、古詩文集所記載有五副:
“半徑雨余香稻熟 豐湖波暖鯽魚肥”錄自蘇東坡的《晚香堂蘇帖》。聯中的“半徑”,指北宋惠州太守陳偁固筑西湖后所題“惠陽古八景”(今西湖古八景)之“半徑歸樵”。
惠州西湖楹聯“半徑雨余香稻熟;豐湖波暖鯽魚肥”(宋·佚名) 李運花攝
“豐湖十里 面德有鄰堂而環合;東溪千頃 并思無邪齋以落成”,為南宋三朝宰相留正題于惠州水東白鶴峰“東坡祠”內。
“湖送鐘聲歸鱷海 溪流帆影過龍門”,為南宋吏部佐郎官廖德明(今福建南平人)題于龍門(今惠州屬縣)麻榨鎮潮溪古廟。
“天未曉煙藏古寺 海中初日射樓臺”“古木陰中藏洞府 亂云深處出樓臺”均為南宋連州知州留元崇所撰,題于羅浮山朝元洞南樓寺。
元代為惠州方志斷代時期,聯僅存一副,聯脈給人以“若斷若續”之感。聯為“喜儀喜儀 三分六厘 接者貪財 無接受氣;薄桌薄桌 兩碗三桌 來者貪杯 不來薄卻”,為元末惠州一刺史與神童王智可共作,載于明中象山縣主薄王鳳歧修《水北王氏族譜》內。明初,王智可官至江西按察道幅史。
貳 明清楹聯創作 題材豐富藝術精湛
經過元代的低谷,明代惠州楹聯有如“山窮水盡疑無路,忽遇桃花源”之境。據《惠州楹聯集錦》收集,明代惠州楹聯流傳下來的有23副。因時代久遠,遺漏也不可避免。
明代惠州楹聯涉及題材,既有風景、亭樓、祠廟,又擴寬到府署、民居、村落、石刻、婚慶、述懷等方面。楹聯作者多為其時惠州及當朝名人,如韓日纘(博羅縣人,明禮部尚書)、姚觀民(福建福清人,明廣東副使)、王守充(歸善人,福建邵武太守)、彭良臣(湖南衡陽人,歸善縣令)、張萱(博羅人,平越知府)、陳聯芳(福建長樂人,南京太常寺卿)、唐堯佐(東莞縣主薄)、黃金鑒(新會社院人,湖廣參政)。
之所以明代惠州楹聯盛行,外在原因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楹聯的喜愛和倡導,內在根源是惠州地方人文歷史的厚積。入明后,惠州文人英才輩出,涌現了代表著明代惠州文人最高水平的群體——“湖上五先生”(葉萼、葉春及、葉夢熊、李學一、楊起元),道德、著述、勛業名揚海內。
清代大力提倡和推崇漢文化,楹聯的創作達到了黃金時代?;葜蓍郝撘彩侨绱?,惠州府及各屬縣地紛紛借此東風,將地區楹聯創作推上更高的臺階。
據《惠州楹聯集錦》不完全統計,清代惠州楹聯有310多副,占該集總聯數之40%。楹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內容和形式更廣泛多樣化,如 “景觀聯”“喜慶聯”“廟觀聯”“宅居聯”“商業聯”“教育聯”“挽聯”“志趣聯”等,遍及城鎮鄉村,涌現了大批聯家,如伊秉綬、吳騫、宋湘、梁鼎芬、江逢辰、鄧承修等。
清代的經典楹聯,無論從思想內涵,還是從藝術角度看,都是非常精湛的。如西湖橫槎小隱聯“縱目長塘懸怪石 快心半徑瀉澄灣”(清葉維陽,歸善人,南明中書舍人,入清隱居)。半徑歸樵,為北宋惠太守陳偁題惠陽古八景之一,葉聯題古景之奇,又隱喻其不仕清廷心志,“怪石、快心”足以明志。
西湖孤山六如亭紀蘇東坡侍妾王朝云聯:“從南海來時 同上江樓 回首殘云迷蜀道;自東坡去后 獨留香冢 傷心寒月照蘇堤”(清鄒戴堯,廣西賓州人,光緒十一年舉人)。鄒聯贊蘇東坡侍妾王朝云不因東坡貶謫惠州,千里追隨至死不渝,品格高尚,也表明聯人對其的不幸深表惋惜和敬仰情懷。
龍門縣永漢鎮王屋村文佑王公祠聯:“大塊假文章,千盞燈花光北斗;陽春召煙景,萬株火樹耀南天?!?古瑜攝
叁 二十世紀前期 贈聯挽聯情懷悲壯
民國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惠州楹聯的創作有210多副,占《惠州楹聯集錦》該集總聯數27%(佚代、佚名不計在內),內容和形式大致相承清代。因其處于大變革時期,有不少贈聯和挽聯,最大的特點便是充滿悲壯激烈情懷??涤袨椤O中山、宋慶齡、李濟深、何香凝、陳毅、葉劍英、葉挺等人都曾為惠州或惠州籍名人題聯。
康有為題元妙觀聯
山水有靈亦驚知己
性情所得末能忘言
孫中山贈鄧演達聯
養成樂死之志氣
革去貪生之性根
宋慶齡挽鄧演達聯
粵不死 鄂不死 建康慘死 精神不死
事長存 名長存 宣言幸存 浩氣長存。
惠城區三棟鎮演達學校聯:“鏡人興學惠桑梓;演達精神勵后人” 李運花攝
縱觀惠州楹聯文化發展史,各縣區城鄉史上聯創豐富,卻因未曾收編入集,散落于歷史歲月中。近年來,楹聯文化越來越受重視,讓不少塵封的古楹聯重現。2016年,惠州發動各階層文化人士,收集流傳于民間的各類楹聯780副,編成《惠州楹聯集錦》,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此外,惠州市詩詞楹聯學會還與各縣區詩聯學會合作集編撰的書集,如《惠城風韻》《惠陽詩詞》《博羅風韻》《松溪詩詞》《龍門對聯》《仲愷風韻》《大亞灣風韻》等,不斷立足于本土,開辟一條新的探索之徑。
【文脈走訪】
記錄家族“密碼” 體現血脈親情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每逢新春佳節,惠州老城區的家家戶戶大多都保留著大門口貼楹聯的風俗習慣,一副副喜慶春聯也帶來濃濃的年味?!八虚郝摱际羌易迕艽a”,熟悉這一傳統的人,只要看一眼對聯,甚至就能知道這戶人家的祖先來源。
惠州大量民居楹聯藏有“家族密碼”劉漢新攝
在橋西北門大街25號,昔日的“中營守備營”舊址——苗屋門口上懸一對紅燈籠,一副“春濃北廓 派衍東陽”的對聯粘貼大門兩旁。“這副對聯300多年沒有更改過,”據苗家后人苗理潔介紹,其先祖受命從浙江東陽來惠州履職戍邊,后人定居北門街。這副楹聯正是苗家對故土和根的追溯、眷戀,也是苗氏祖先踐行精忠報國精神的印證。同樣的,在橋東的鐵爐湖裘屋,可以看到張貼著一副“鐵湖春滿 渤海源長”的對聯,據介紹,渤海是裘氏郡望之所在,如今居住在惠州鐵爐湖,也是讓子孫后代不忘自己的根源。
橋西苗屋對聯“春濃北廓;派衍東陽” 惠州市民協供
除了對故土的追溯紀念,不少楹聯還表達了古建筑歷史由來,或是寄托著對后人的諄諄教導,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如橫瀝鎮墨園村圍門聯:“墨以名鄉 翰墨生香沾帝德;園能樂土 田園大有籍神恩?!边@是一副嵌名聯,上下兩聯的首字合在一起為“墨園”二字。
分散在各地的、大量的宗祠幾乎都有說明宗族淵源與傳統的楹聯,主要展現家族榮光、家規家訓,體現了濃厚的血脈親情以及濃厚的家族歷史,成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如橋西街道的黃家祠門聯:“績著循良第一 家傳孝友無雙”等。
【文脈專訪】
爭創全國和省“楹聯文化之市”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惠州楹聯藝術影響深遠,歷史悠久,資源豐厚。如何充分挖掘、整理、運用好楹聯文化資源,服務于現代社會發展?對此,記者專訪了廣東省楹聯學會副會長、惠州市詩詞楹聯學會會長羅勝全。
春節前,楹聯愛好者為水北居民揮春 曾艷梅 攝
羊城晚報:您認為,楹聯文化對于惠州的意義在哪里?為什么要推廣普及楹聯文化?
羅勝全:人們常說,“有水井的地方,就有楹聯”,可以說楹聯是傳播最廣、使用最廣的文學樣式,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春聯、節日聯、婚喜壽慶聯等已成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楹聯簡短精美,是最濃縮的歷史。如,“嶺東雄郡,梁化舊邦”只用八個字就將惠州的顯赫地位、厚重歷史講述清楚;“人文古鄒魯 山水小蓬瀛”則闡述了惠州的人文薈萃和山川秀邃。兩副短短的對聯,就足以成為惠州的地理標志和文化名片。弘揚和普及楹聯文化,有利于宣傳惠州的人文歷史、風俗民情、山川湖海。
楹聯還通過對風景名勝、祠堂廟宇等場所的題詠鐫刻,以固態文字表達出價值取向,代代相傳。如,水北村王氏祠堂一句“蘭亭日暖 荔浦春濃”充滿了詩意,既贊揚了祖先的無上榮光,又贊美了居住地的盎然春色。弘揚和普及楹聯文化,有利于傳承發揚傳統文化,增強人們的民族自信心和向心力。
經過多年來不斷推廣楹聯文化,惠州楹聯創作隊伍涵蓋老中青,從00后到90歲高齡都有。慢慢地,00后逐漸成為中堅力量,老一代也在不斷學習,如86歲的李林根學習使用手機創作推廣楹聯文化。冬奧會期間,他幾乎每天都有新作,放在微信群上討論。
羊城晚報:惠州聯創豐富,但也有不少瀕臨遺失的楹聯文獻,有沒有通過其他渠道搜集楹聯資料?
羅勝全:楹聯散落于祠堂廟宇、門樓石壁、千家萬戶。隨著時代發展,大量的好聯未被收集成冊,這給搜集和整理工作帶來了挑戰。我們通過查詢文獻資料、實地走訪、與文史專家溝通,開展記錄整理。如《惠州西湖楹聯集》記載了200多首古聯,走訪了179個西湖景點,其中不少古聯都是首次整理記錄下來。如,元妙古觀的“惠府三清境 豐湖眾妙門”(佚名);古建筑永福寺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我們通過挖掘文獻史料,整理出了“往來資白業 談笑出紅塵”(清·宋湘)等三副楹聯?;葜菔俏幕坏V,楹聯資源豐富,文獻典籍浩如煙海,我們僅僅只是挖到表層或一角。如,羅浮山至少深藏著上千副歷代楹聯,散落在民間的大量民居、祠堂廟宇中,有待挖掘整理。
當然,我們不僅僅只是收集一副楹聯幾行字,還會詳細地記錄整理作者生平、時代背景、賞析評論以及現場拍照留存等,我們已經做了大量基礎性的收集整理工作,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我們在考慮將這些文史資料通過電子化數字化保存,建立電子資料庫,這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共同為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做長遠打算。
羊城晚報:學會多年來致力推廣楹聯文化,成效明顯。您認為,惠州在創建全國和省“楹聯文化之市”的工作中還有哪些需要加強的地方?
羅勝全:創建也是生產力。當前,我們在詩詞和楹聯收集方面已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得到了廣東省楹聯學會和中國楹聯學會等相關組織的高度肯定,正在努力推動創建全國和省“楹聯文化之市”。相信以創建為抓手,以創作為基礎,以聯教與交流為助力,可以帶動惠州楹聯文化的發展創新,豐富城市文化價值,打響城市知名度,有利于惠州文旅產業的蓬勃發展,從而帶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文化與經濟的雙豐收。
目前,惠州楹聯文化底蘊、楹聯創作與創新能力已基本具備申報的條件,希望政府相關部門能夠引領創建工作,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
【文脈鏈接】
歷代聯家詠西湖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李海嬋
西湖作為惠州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引來了歷代聯家吟詠不絕,描繪或寄情于西湖的佳聯不斷?;葜菸氖穼W者吳仕端著作 《惠州西湖藝文叢談》中收錄了一篇《漫談惠州西湖楹聯》,其中詳細記述了西湖及其周邊的經典楹聯。
吳仕端寫道,惠州西湖中,不少寺觀亭臺樓榭院宇,歷代騷人墨客,留下不少楹聯。由于自然景觀的優美,山川清淑,深感人心。因此這些楹聯當中,很多稱得上上乘佳制,頗堪一述。
吳仕端先從豐湖書院中的楹聯談起。書院大門有一副宋湘的石刻聯,聯語為:
人文古鄒魯
山水小蓬瀛
此聯工穩典重,字跡秀勁,書于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西湖屢經劫火,此聯算是僅存的碩果,成為魯殿的靈光了。
其次,大堂和澄觀樓上,從前還掛有兩副也是宋湘氏撰作和書寫的長聯,因為是木刻,早已失去,已經“今無其器存其辭”了。其中,大堂的聯云:
萬間廣廈庇來新 問秀才老屋深燈 他日幾逢賢太守
千頃平湖游者眾 看后起洙情沂思 有人重起古循州
上聯是對郡守伊秉綬規復和擴充豐湖書院的熱情歌頌?!叭f間廣廈”是偉大詩人杜甫的宏愿,借此來贊美“賢太守”。下聯是期望后來的人能繼繼繩繩,振興文化,培養人才。這分明是該書院重修落成之初寫的,對諸生訓海,對來者的期望,極其懇摯。作者的胸襟抱負,也就從中可以體現出來。
除了豐湖書院,吳仕端還列舉了景區內朝云墓、點翠洲、紅棉水榭等地的楹聯,聯家包括伊秉綬、梁鼎芬、林紹龍、陳維、張友仁、江逢辰等大批官宦名流、文人墨客。
吳仕端認為,楹聯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這種藝術體式為人們喜聞樂見。應該承認和掌握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的妙用,讓楹聯服務于旅游事業發展。
楹聯文化正在接續傳承。2021年,惠州市詩詞楹聯學會在收集原景區古楹聯及在掛楹聯的基礎上,廣泛征收新創楹聯,最后選定五千多幅,編成《惠州西湖楹聯集》,引發關注。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朱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