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高清一级a毛片_亚洲精品播放.亚洲精品播放_报告夫人漫画全集阅读下拉式_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免费1_国产精品久久国产无码

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學習 > 學堂知識 > 正文

對聯(liá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備課資料

作者:句子 來源:句子 日期:2023/8/15 4:09:33 人氣:6 加入收藏 標簽:地利 人和 不如 天時 孟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一、文學常識

1、這段文字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孟子,戰(zhàn)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于孔子,后世認為他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稱:孔孟,并尊其為“亞圣”。

2、《孟子》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為孟子和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論語》合為“四書”。

3、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三遷擇鄰”和“斷機教子”的故事一直為后人傳誦。

4、《孟子》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孟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的說理散文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了展有著很大的影響。內(nèi)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及他對哲學、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見解。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王道”“仁義”、“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觀點。

5、本文主要采用的論證方法是舉例論證,對比論證。

6、孟子名言名句:

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⑵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⑶ 五十步笑百步

⑷ 盡信書不如無書。

⑸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⑹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二、正音

夫(fú) 谿(xī) 畔(pàn) 粟(sù) 畎(quǎn) 說(yuè) 乏(fá) 曾(céng)

三、解釋下列實詞

1、得道:施行“仁政”。助:幫助、支持失道:違背道義。

2、天時,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地利,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不如,比不上。人和,指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3、城,內(nèi)城。郭,外城。

4、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⑴ 而,表修飾;

⑵ 而,表轉(zhuǎn)折,卻。環(huán),圍。

5、夫環(huán)而攻之:夫,句首發(fā)語詞。得,得到,獲得。

6、然,可是。而,表轉(zhuǎn)折。

7、城,城墻。非,不是。也,表判斷。池,護城河。兵革,武器裝備。堅利,堅固鋒利,精良。米粟,糧食供給。多,充足。委,放棄。而,表承接。去,離開。之,城。是,代詞,這。

8、域,界限,這里是限制的意思。封疆,疆界。封,界疆。以,憑,靠。

9、固,使…鞏固。險,險要。威,震懾,使人害怕,屈服。利,鋒利。引申為精良。⑽道,治國之道。者,的人。寡,少。

10、之,到。至,極點。親戚,內(nèi)外親戚。畔,通“叛”,背叛。

11、順,歸附,順從。

12、君子,指上文中的“得道者”。所,眾叛親離者。必,一定。矣,表肯定語氣。

四、古今異義詞

郭(古義:外城七里之郭 今義:姓氏)

池(古義:護城河池非不深也 今義:池塘)

去(古義:離開委而去之 今義:到……去)

親戚(古義:內(nèi)親外戚親戚畔之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委(古義:放棄委而去之 今義:委任)

域(古義: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今義:地域)

是(古義:這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今義:判斷動詞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五、通假字

畔通“叛”,背叛。親戚畔之。

六、虛詞

以:

1、憑以天下之所順

2、用來所以動心忍性

之:

1、代詞他親戚畔之。

2、助詞的三里之城。

3、動詞到寡助之至

而:

1、表并列并且泉香而酒洌

2、表順接夫環(huán)而攻之。

3、表轉(zhuǎn)折卻、但是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于:

1、從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2、給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由于而死于安樂也

七、一詞多義

國:

1、國防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國家國恒亡。

利:

1、有利地利不如人和

2、銳利兵革非不堅利也

八、詞類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用作動詞,限制。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詞用作動詞,震懾。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固。

九、本文主旨

本文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是一篇短論,論述了戰(zhàn)爭中民心向背的問題,指出民心所向,是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戰(zhàn)爭勝負中的決定性作用,體現(xiàn)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十、相關成語:得道多助

十一、關于本文的對聯(lián)

1、有道百姓不棄無德萬民皆責。

2、得道得民得天下失義失心失蒼生。

3、得地不如得利取利那比取民。

4、暴君窮黷武仁者得人心。

十二、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1~3)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總論。擺出觀點,提挈全文。

第二層(2)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十三、板書設計

十四、用原文語句回答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經(jīng)過論證,得出怎樣的結(jié)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點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闡述關于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的名言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闡述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能夠表明地利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7、能夠表明人和勝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8、表明君子戰(zhàn)必勝的必要條件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表明“寡助之至”的結(jié)果的句子是:親戚畔之

10、表明“多助之至”的結(jié)果的句子是:天下順之

11、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個要素是天時、地利、人和,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人和。古今有許多名言名句談論了這三者的重要性,請各寫出一句來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人心齊,泰山移

12、本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模式。為了證明中心論點,運用了舉例論證、對比論證、類比論證

的論證方法。

13、本文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的思想。(2分)

14、2001年5月,美國在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委員會改選中落選,印證了孟子關于人心背向的重要規(guī)律,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5、“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原因是“天時不如地利”;具備了“地利”條件,卻“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文中闡明“地利”的句子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作者在這里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6分)

16、結(jié)合文章,想一想,“人和”的實質(zhì)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場面會是“天下順之”

17、日本政府審議通過了右冀勢力編寫的歷史教科書,肆意串改歷史,美化侵略,遭到許多支持正義國家的強烈譴責,真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用《孟子》兩章中名句填寫)

18、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關系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9、陳水扁要搞“臺獨”,遭到了海峽兩岸人民的強烈反對。這正是如《〈孟子〉二章》中寫的那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孔子和孟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們的思想博大精深。請你分別寫出一句你所知道的最能體現(xiàn)二人智慧和主張的名言或短語。(課內(nèi)外皆可)

⑴ 孔子的:仁者愛人

② 有教無類

③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④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

⑵ 孟子的:

①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③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④ 舍生取義等

21、美國插手中國內(nèi)部事務,一次又一次慫恿臺灣加入只有主權(quán)國家才有資格加入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當然,他們的圖謀均告失敗。這充分證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

22、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zhì)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順之”。

23、請寫出一句與“人和”有關的名言警句:

⑴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家和萬事興。

⑵ 兄弟同心金不換,妯娌同心家不散。

⑶ 眾人拾柴火焰高

⑷ 團結(jié)就是力量

⑸ 人心齊,泰山移

24、本段用了三個“不以”排除了“人和”以外的因素,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結(jié)論。

25、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的野蠻行徑,遭到世界人民的強烈譴責和反對,這正如本文所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6、各寫出兩個含有下面句中加黑體的成語。

⑴ 多助之至:如獲至寶、至高無上、至理名言等

⑵ 失道者寡助:;曲高和寡、孤陋寡聞、寡廉鮮恥、孤家寡人

27、文中的雙重否定句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28、作者認為”域民”“固國”“威天下”應該靠什么?答:得道(或行仁政)

29、“君子戰(zhàn)必勝”的條件是什么?答:得道;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王如得不到多數(shù)人的支持,后果就不堪設想。由詞可聯(lián)想到本文的孟子的兩句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1、第二段舉攻城未能取勝的例子,目的是論證什么問題?答:天時不如地利

32、第三段舉守城而未能取勝的句子,目的是論證什么問題?答:地利不如人和

33、美國插手中國內(nèi)部事務,一次又一次慫恿臺灣加入只有主權(quán)國家才有資格加入的世界衛(wèi)生組織。當然,他們的圖謀均告失敗。這充分證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天時”是指氣候、時令和機遇;“地利”是指地理、物資、裝備上的優(yōu)勢;“人和”是指“團結(jié)一致的人心”和下文中的“得道”“多助”說的都是一個意思。

34、本文的論證層次十分清楚,全文圍繞中心論點分別從天時不如地利(進攻、攻城)和地利不如人和(防御、守城)兩方面逐層論證。從內(nèi)容看,其層次之間存在著遞進關系。

十五、回答問題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王道。施“仁政”。

2、“三里”、“七里”是在強調(diào)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優(yōu)勢?“環(huán)”是在說明進攻一方占哪方面優(yōu)勢?第二段中,進攻方“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證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天時。天時不如地利。

3、第三段中的四個雙重否定排比句意在說明什么?此段中防守一方為何失利?證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占盡。主動放棄。地利不如人和。

4、二、三兩段同第一段是什么關系?

答:二、三段是分論,第一段是總論

5、在第四段中三個“不以”句形成排比,進一步說明了什么道理?

答:地利不足恃。

6、“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同屬“天時”“地利”“人和”中哪一個范疇?這些條件不足依靠,作者主張什么方式“域民”“固國”“威天下”?

答:地利。行仁政。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這三個句子的修辭是什么?三個句子的順序為什么不能顛倒?

答:排比。從“域民”到“固國”再到“威天下”是治國的順序,必須將前一個階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實現(xiàn)后一個目標。

8、作者寫“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從防御一方雖“地利”卻“委而去之”論證了“人和”的重要性。

9、選文中最能體現(xiàn)全文中心的一句話是什么?

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第一自然節(jié)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作用?這一節(jié)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頂針,強調(diào)“人和”重要性。“天時、地利、人和”

11、“三里”“七里”這兩個數(shù)量詞有什么作用?

答:強調(diào)其小而易攻。

12、“環(huán)而攻之”有什么作用?

答:言攻勢之大。

13、第四段中,從三個“不以”句和“得失”、“多寡”、“畔順”三對詞語中,都能體會到對比的意味,這樣對比的意圖是什么?

答: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有利表現(xiàn)中心。

14、怎樣理解文中“道”的意思?

答:仁政

15、武王伐紂、牧野倒戈,能夠證明文中所說什么道理?

答: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16、為什么君子能夠“戰(zhàn)必勝”?

答:已得人心,無往不利。

17、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

答:二、三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取攻戰(zhàn)的例子,說明“人和”的重要性。

18、孟子寫作目的是說明怎樣打贏一場戰(zhàn)爭嗎?

答:不是,是借助戰(zhàn)事論證當行仁政。

19、孟子寫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宣揚“仁政”

20、君主須“得道”,百姓亦須“得道”,商人要掌握經(jīng)商之道,學生要掌握學習之道,你認為我們在學習中應遵循的“道”有哪些?

答:態(tài)度端正,方法適當,勤奮刻苦

21、縱觀歷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說說帶給你什么啟示?

答:毛澤東領導的解放戰(zhàn)爭得到了廣大中國人民的支持,革命隊伍不斷擴大,正是因為他的指導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說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這樣才能成就事業(yè)。

22、回憶你學過的文言課文,從中舉出一則可以證明本文論點的史實。

答: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導致陳勝吳廣起義,秦王朝滅亡。或者長勺之戰(zhàn)能以弱勝強的先決條件,就是作到取信于民。

十五、課文翻譯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nèi)部團結(jié)。

(比如一座)方圓三星的小城,只有方圓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采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呀。

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裝備也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nèi)部團結(jié)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勝利。

本文網(wǎng)址:http://www.huashan-ceramics.com/xuetangzhishi/119132.html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