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千百年來,一直為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
所欣賞。它一般是用古典藝術語言造句和修辭,具有典雅、精煉、優美的特點。對聯,又
稱之為楹聯、楹貼。
我國最早出現的對聯可追溯至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公元
964
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一副
春聯。
相傳,古代東海度塑山有一大桃樹,桃樹下住有神荼、郁壘二神。二神主管萬鬼,每
遇有鬼作祟,他們即將其捆綁起來喂虎以保民安。于是,民間在春節時,為求太平、趨鬼
壓邪,便在桃木板上畫上神荼、郁壘兩個神像,懸掛于左右門上,這就是“桃符”。這種
習俗先后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五代時,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變成書寫聯語的對聯。據宋張
唐英《蜀梼杌》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命學士為題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
'
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當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但這種春聯,在當時
還是寫在寬一寸,長約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稱“桃符”。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朝,則把
“桃符”漸推廣為春聯。據《簪云樓雜話》記載: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傳旨,無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