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
2、這里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
3、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
4、“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5、“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6、“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煉,見諸客觀實際。
7、“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xiàn)良知,知行合一。
8、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學的本體論與修養(yǎng)論直接統(tǒng)一的表現(xiàn)
如您的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或有其他問題
1、致良知含義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2、致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 :“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3、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
4、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5、無他,達之天下也。
1、存天理滅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滅人的欲望。
2、探究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3、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禮記》中的《樂記》和《大學》。
4、知行合一意思: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并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并知,認為行便是知。
5、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致良知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
7、原句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孟子·盡心上》。
8、原文:(1)《禮記·樂記》: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欲者也。
9、于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
10、白話譯文:外界事物影響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認識它,進而形成喜歡和討厭的感覺,如果人的好惡無法完全節(jié)制,那么這樣一來,不停的累加,最終會被無窮的外界物欲所淹沒,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喪失了。
11、外界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再加上人對喜歡和不喜歡的各種想法不加節(jié)制,那就是接觸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滅絕人欲橫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