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考試,國文系主任劉文典約請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著名史學家陳寅恪為國文考試代擬試題。當時陳寅恪已定次日赴北戴河休養(yǎng),就匆匆草就普通國文試題作文《夢游清華園記》。另一題為對對子,上聯為孫行者。結果一半以上考生交了白卷。
這次對對子,對出胡適之而獲滿分的考生,僅周祖謨(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一人。答祖沖之者,也視為符合要求,因祖孫尚可成對。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數學家,是全世界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準確數值算到小數點后七位數字的人。還有一考生對以王引之,對得也不錯。王引之是清代嘉慶年間著名學者,江蘇高郵人,繼承其父王念孫的音韻訓詁之學,世稱高郵王氏父子,學術貢獻很大。考卷中凡答唐三藏豬八戒沙和尚等都不及格。
此聯乃化用蘇軾《贈虔州術士謝(晉臣)君七律》詩句:前生恐是盧行者,后學過呼韓退之。韓盧為犬名,行與退皆步履進退之動詞,者與之俱為虛字。東坡此聯可稱極中國對仗文學之能事。另外,蓋胡(猢)孫(猻)乃猿猴,而行者與適之意義音韻皆可相對。
當時正是白話文運動蓬勃發(fā)展之時,因此有人在報上批評清華大學食古不化,不應出怪題對對子考學生。陳寅恪提出四條理由:一、測試考生能否區(qū)分虛字和實字及其應用;二、測試考生能否區(qū)分平仄聲;三、測試考生讀書之多少及語藏之貧富;四、考察考生思想條理。陳寅恪的解釋文章一經發(fā)表,這場風波即告平息,可見陳公名望頗能服眾。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