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是要尊德賢輕美色,有人認為是向賢人學習而改變容色,有人認為是娶妻要看重品行而不是容貌,你怎么看?最好有相應的文獻證明或事實依據。
這句的解釋有很多版本。
對“賢賢”的解釋沒有太多的歧義,翻譯為:對賢能的人保持尊重。
而“易色”二字,有很多版本。
1、根據倫理關系來翻譯。
對照下文: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下文是講“事父母、事君、交友”的行為規范,按照倫理關系,賢賢易色應該也是講一個倫理關系,而“色”很容易就引申為美色,進而聯想到夫妻倫理關系。按照這個邏輯,賢賢易色就翻譯為:與妻子相處,應重德而不重色。
這種解釋有一個無法避開的問題,春秋時期倫理關系的核心就三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官民、父子,夫妻關系跟這三個關系并不是并列關系。而且從《春秋》的文法上看,孔子對“女德”有過分的執著(主要在《莊公》一章,文姜與齊襄公每一次會通,孔子都記載下來了),他認為“女德”在于潛,而不在于顯,是故不太可能將夫妻關系和君臣父子關系作為并列關系講出來。所以我對這種翻譯并不是很認可。
2、根據整段主旨翻譯。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p>
這一句的核心主旨是“盡禮而可謂學?!笨鬃诱J為,能把父子之力、君臣之禮、交友之禮盡力去遵守的人,就一定是一個有學識的人。
回到“賢賢易色”這個詞,它和“盡禮”有什么關聯的地方?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禮”是嚴肅的,莊重的。平常生活中,人都是放松狀態,或愉悅,或哀愁,或平靜。但是在遇到需要禮節的環境時,人就應該保持認真、嚴肅、莊重的狀態。所以,在這里“賢賢易色”中的“色”,可以理解為“顏色”,而“顏色”二字,在古文語境下表現為“容顏的狀態”,也就是“臉色”的意思。
按這個邏輯,賢賢易色就可翻譯為:尊重賢能的人,遇到賢能的人,要讓自己的臉色從輕松狀態變成認真、嚴肅、莊重。
我比較傾向于這種解釋。在這種翻譯中,“賢賢易色”后面接的是句號,表示總領全文的關系,代表的是一個結論,而后面關于君臣、父母、交友關系的描述則是對這個結論的解釋。而把“賢賢易色”翻譯為“與妻子相處,應重德而不重色”的,后面接的是分號,表示并列關系。
當然,還有其它的翻譯方式,這里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