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沆瀣一氣”是什么意思?
2、沆瀣一氣和一丘之貉的區(qū)別是什么?
3、沆瀣一氣與狼狽為奸還有一丘之貉的區(qū)別
4、“沆瀣一氣、一丘之貉、怙惡不悛、同仇敵愾、倥傯、棕櫚”分別是什么意思?
沆瀣一氣,讀音:【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jié)在一起,后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jié)在一起。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例句:
他們兩人相見恨晚,惺惺相惜,自是沆瀣一氣。
你是英雄,他是好漢,沆瀣一氣 ,令人佩服。
他們兩人狼狽為奸,沆瀣一氣,鎮(zhèn)上的人總是避而遠之。
他們互相勾結(jié),沆瀣一氣,正是一丘之貉。
父子兩人是先后任的縣官,卻沆瀣一氣地搜刮民財,貪贓枉法。
這三個沆瀣一氣的貪官,不知污了多少民脂民膏,人們一提起他們來就咬牙切齒。
這件弊案所以會發(fā)生,就是因為這兩人沆瀣一氣,暗中勾結(jié),挪用了公款。
一月,智利公平競爭委員會發(fā)現(xiàn),國內(nèi)三大制藥企業(yè)掌控著90%的市場份額,他們沆瀣一氣使得全國200余種藥價漲價近五成。
皓東的敏銳活潑,和勝佛的豪邁靈警,兩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氣。
有時候警察和強硬分子沆瀣一氣。
一、表達意思不同
1、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jié)一起。
2、一丘之貉:同一個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一樣,沒有什么差別。今用作貶義,比喻都是一樣的壞人。
二、語法結(jié)構(gòu)不同
1、沆瀣一氣:語法結(jié)構(gòu)是主謂式。
2、一丘之貉:語法結(jié)構(gòu)是偏正式。
反義詞介紹:擇善而從
讀音:zé shàn ér cóng
表達意思:選擇好的去遵循或?qū)W習。
詞性:通常在句中作謂語、賓語,修飾主語或賓語。
例句:遇到難題時,我們應該多聽聽別人的建議,擇善而從,才能更好的解決問題。
1、成語用法不同
沆瀣一氣: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狼狽為奸:主謂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一丘之貉:偏正式;作賓語;含貶義。
2、詞義不同
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jié)在一起。
狼狽為奸:傳說狽是一種獸,前腿特別短,走路時要趴在狼身上,沒有狼,它就不能行動。比喻互相勾結(jié)做壞事。
一丘之貉:同一土山里的貉。比喻都是同類。貉(hé):也叫狗獾。
3、出處不同
沆瀣一氣: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釋義: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的時候,崔沆錄取了他的門生崔瀣;有人嘲笑他們說:‘主考官和門生,不過是臭味相投罷了。’”
狼狽為奸: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釋義: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人和畫家互相勾結(jié)在一起,癡男怨女相互糾纏在一起。”
一丘之貉:
出處:《漢書·楊惲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釋義:《漢書·楊惲傳》:“以前和現(xiàn)在,都是一樣的。”
沆瀣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出自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一丘之貉:一個土山里的貉。比喻彼此同是丑類,沒有什么差別。貶義詞貉(hé):貉的別名稱貍,在動物學分類上屬哺乳綱、食肉目、犬科、貉屬。它是東亞特有動物,主產(chǎn)中國、蘇聯(lián)、朝鮮、日本、蒙古等國,分許多亞種。我國貉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其中東北地區(qū)分布密度最大。怙惡不悛:指堅持作惡,不肯悔改。亦作“諱惡不悛”、“怙惡不改”。出自《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雖欲救之,其將能乎?”同仇敵愾: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抵拒;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
《詩經(jīng)·秦風·無衣》:“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左傳·文公四年》:“諸侯敵王所愾,而獻其功。” 倥傯:有三種即困苦窘迫;事情的紛繁迫促;匆忙。棕櫚樹屬常綠喬木。樹干圓柱形,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它原產(chǎn)我國,除西藏外我國秦嶺以南地區(qū)均有分布,常用于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適于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