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
名碑名帖對聯(lián)集字帖系列叢書之一。由東晉著名書法家王
目錄
四言對聯(lián)
群賢畢至 少長成集
知人修己 攬古察今
五言對聯(lián)
詠懷山水趣 嗟感古今情
風靜帶蘭氣 日長娛竹陰
室靜蘭初放 亭陰竹猶清
風和春日永 竹映暮山清
斯人古今少 此曲世間無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六言對聯(lián)
情懷生若春水 弦詠感之古風
日永情幽懷暢 時和興大趣長
七言對聯(lián)
懷抱曲觴隨流水 慨陳暢事聽管弦
隨時妄錄虛誕事 盡日放懷天地問
大賢自合為九列 清風足以流萬年
快然和者幽蘭曲 樂哉興之修竹懷
游春不知時將暮 聽曲情隨流水長
放水流長攬其曲 為文氣盛集于虛
人坐春風化朗抱 室將靜趣放虛懷
世事殊同齊感慨 人生修短盡風流
虛懷流水信可樂 和氣為春興天游
流觴暢詠稽有致 至人興懷固不同
情文感慨懷遷固 述作殊同寄老彭
俯仰此生得天趣 興會所至豈人為
與世不言人所短 為文當取古之長
昔時嘗引山陰水 異日期為少室游
盡日山游得天趣 終生浪跡在竹林
坐隨永日情殊暢 管領(lǐng)春風氣不群
作文每期隨所化 放懷時或與天游
激情放浪形骸外 悟感清修天地間
坐攬茂林情不倦 隨游修竹氣也和
俯聽絲竹仰聽管 靜視流水
與弦作樂風生竹 列坐詠懷水抱山
山有此生未能至 竹為一日不可無
生當天朗氣清日 老作觀山樂水人
室當惠暢情不倦 若遇賢能
俯仰不虛崇山氣 觴詠猶帶峻嶺情
將合萬殊為一相 每以內(nèi)視作外游
視古在昔有所述 當今之世感其文
生當盛世春不老 人能樂觀可永年
信清閑地是蘭若 觀自在春于竹林
萬類靜修成自異 一春寄興與人同
陳敘幽懷同和暢 生觀朗日寄文情
虛竹幽蘭生靜氣 和風朗日敘天懷
清言若不知世事 靜修引以悟長生
畢生游目觀宇宙 列坐騁懷暢管弦
古跡雖陳猶在目 春風相遇不知年
以古為懷稽作者 隨興所在契天然
娛生于情春有氣 興之所至無古人
風人觴詠托于古 長者情懷和若春
世情豈盡能相合 賢者所為固未殊
萬類靜觀咸自得 一生暢朗少人能
一人知己亦自足 畢生修察無盡期
知足是人生一樂 無為得天地自然
坐于蘭地幽懷暢 游至林亭
隨其所遇將有悟 老于文者舍陳言
茂林清詠懷賢契 修竹欣觀敘幽情
修竹興懷騁極致 激湍流水引清觴
遇事虛懷和一世 與人同樂察群言
得山水樂寄懷抱 集古今文觀異同
放浪在形骸以外 騁懷于宇宙之初
宇將化日騁懷抱 室有惠風可娛人
世間清品至蘭極 賢者虛懷與竹同
為人不外修齊事 所樂自在林水問
修竹短蘭生靜氣 和風暢日喻天懷
知足一生得自在 靜觀萬類無人為
八言對聯(lián)
生于盛世惠風和暢 人可樂觀天朗氣清
風水林亭映帶左右 管弦觴詠俯仰古今
內(nèi)容簡介:
臨帖是為了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要講究章法。章法是集字成篇,構(gòu)成一幅完整的書法作品。它一般包括以下內(nèi)容:正文、幅式、行列、布白、筆墨、落款和鈐印。
1、正文
正文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思想健康、積極向上,可以是名言警句、古今詩文,也可以自作詩文。正文的字數(shù)可少可多,少則一字或數(shù)字,如“龍、虎、福、壽”之類,多則一詩或者一整篇文學(xué)作品,如書李白《早發(fā)白帝城》為一詩,書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一詞,書《蘭亭序》則為一文。
2、幅式
書法的幅式就寫在紙上而言,通常有中堂、條幅、橫披、長卷、對聯(lián)、扇面、條屏、斗方、冊頁等。中堂是用整張宣紙豎寫的作品,通常掛在廳堂的'中間或主要位置,故叫中堂。一般把六尺以上宣紙的叫大中堂,五尺以下宣紙的叫小中堂。條幅是一整張宣紙對開豎寫的作品,又叫單條或小立軸。橫披即橫幅,整張宣紙或?qū)﹂_橫寫。長卷是橫披的加長橫寫。對聯(lián)是上下聯(lián)豎寫構(gòu)成。扇面有折扇、團扇、宮扇、蒲扇等種類,樣式有弧形、圓形或近似于長方形等。條屏是由大小相同的豎式條幅排在一起,它一般由四條屏構(gòu)成,多則八條、十二條,或更多條不等。斗方是長和寬大約相等的正方形幅面,其邊在一尺至二尺左右。冊頁是比斗方略小的幅式,由若干頁合成一冊,故叫冊頁。
3、行列
傳統(tǒng)書法作品大多由上到下安排字距,由右到左安排行距。行列的安排一般有四種類型:①縱有行橫有列。行距和字距均等,此種章法以整齊、均勻為美。一般為小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與名士孫統(tǒng)、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會稽的蘭亭修禊,曲水流觴,賦詩抒懷。其間作詩三十七首,結(jié)纂為《蘭亭集》,由王羲之為此作序,這就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也稱《蘭亭序》、《蘭亭》。蘭亭修禊,使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寫下千古杰作《蘭亭集序》,正因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端而天趣自在;也因為他筆法精嚴,故能使筆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為他諸美皆備,故能使這篇文稿的揮寫最終達到高華圓融的境界。在這件盡善盡美的作品面前,后世名家雖竭力臨仿,卻都未能得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