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我國傳統文化,自秦漢時期開始,老百姓就有在自家門上貼桃符的習慣,這就是對聯的雛形。
五代十國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在自己住所門口貼了一副字:“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自此后人們紛紛效仿,在門外貼喜慶的祝福語。
后蜀皇帝的這幅字就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幅對聯。
對聯的發展歷史對聯的發展至今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的興起比唐詩宋詞稍晚,但卻可以與詩詞相提并論,人們在描述雅致的生活時都會附上吟詩作對的情景,所以,對對聯成為了一種高雅的娛樂活動。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的作品中有一首《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這首詩除了誦讀朗朗上口之外,表達的意境也非常喜慶,描寫了春節期間老百姓的生活狀況。
他的后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說明了宋朝時期貼對聯換桃符已經成為了一種民間習俗。
相較于詩詞,對聯的優點是不局限于字數和格式,雖然它要求字句之間對仗工整,韻律協調,句首和句尾的文字要平仄押韻,但這也是為了讀者在誦讀時更加流暢。
對聯不局限字數,不像唐詩一樣,必須是五言詩或者七言詩。
對聯的字數可以是五個字,也可以是六個字,甚至八個字九個字,還有一些對聯為了將內容表達完整運用上百個字。
但是,對對聯卻非??简炞髡叩奈淖止Φ祝煤啙嵉淖直磉_出不同的幾種意思,不管天文、地理或者人情世故,就像我們平時使用的多音字或者多義詞一樣,它可以通過一句話來表達多種意思。
有一段時間甚至流行回文對聯,這樣的對聯不管順著讀還是倒著讀都表達一樣的意思,如果對文字理解力不夠就做不出這樣的對聯。
明朝時期對聯尤為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對對聯有特殊的鐘愛,他下令過年時必須家家戶戶門上都要貼春聯,甚至他會帶著人去一家一家欣賞對聯的詞句。
一時間,人們對對聯興趣倍增,不管是文人騷客還是下地干活的老百姓,閑暇之余都要對對聯來休閑娛樂。
清朝時期,乾隆皇帝非常重視對聯文化,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也都非??粗貙β摗?/p>
對聯已經不局限在過春節時粘貼在家門上,吟詩作對,對對聯就像作詩一樣成為隨時記錄生活和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到縣衙查訪,縣令拿出對聯為難乾隆皇帝對對聯的喜愛程度看過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人都深有體會。
每個治國有方的英明皇帝都少不了微服私訪,康熙皇帝的微服私訪故事有許多的記載,乾隆皇帝一點也不遜色。
而他帶著大臣紀曉嵐游山玩水中不時考驗紀曉嵐才學的故事,更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娛樂的談資。
有一次,乾隆皇帝帶著紀曉嵐到一個縣區查訪,這次他們沒有微服私訪,而是提前告知了縣令讓他做好準備迎接皇帝到來。
縣令接旨后了解到,這次紀曉嵐也會和皇帝一起過來。
紀曉嵐是有名的才子,喜歡文學的人都想找他和他切磋探討,一方面探探他是不是人如其名有真才實學,另一方面希望通過和他的探討提高自己的水平。
乾隆皇帝和紀曉嵐來到縣衙后,一番巡視下來,縣令早已準備好了飯菜招待皇帝和隨從。
酒至微酣,盡管縣令非常敬畏皇帝,但卻按耐不住要和紀曉嵐套近乎。
縣令當眾提議,說自己閑暇時用了很長時間琢磨了一句對聯,但下聯一直對不出來,希望紀大人可以不吝賜教。
這是明晃晃向紀曉嵐挑戰了,皇帝本來就喜歡這個游戲,此時一聽更是意興闌珊,等著看這場好戲。
縣令命人拿來紙筆,在紙上赫然寫下上聯:鼠無大小皆稱老不得不說這個上聯非常精妙,即運用了老鼠的統稱,又運用了擬人的方法,按常規來想,人分年長和年幼,年長了就稱為“老”,而年齡小的則不會用到“老”這個字。
一句話說得既合情合理又讓人無言以對。
縣令既然拿出來考驗紀曉嵐,而且說自己已經琢磨了很久才寫出來的,那下聯還沒人對出來過。
一眾人都陷入了沉思,絞盡腦汁想著要怎么對下聯。
縣令也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把紀曉嵐難住了。
紀曉嵐看著這幅對聯,心想這個縣令肚子里確實有些墨水,也思考著要怎么對下聯。
正在他低頭思索的時候,屋內一只鸚鵡叫了幾聲。
紀曉嵐當即提筆寫出了下聯。
眾人圍觀,只見紀曉嵐的下聯是:鸚有雌雄都叫哥。
古時候人們把鸚鵡都稱作鸚哥,不管是公的還是母的,它們的名字后面都有一個哥字。
眾人看完仔細一想不禁拍手叫好,乾隆皇帝也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此時縣令對紀曉嵐從心底佩服,沒想到他認為無人能對出的對聯竟被對出來了,他對紀曉嵐說,這個下聯能稱得上“千古絕對”。
而紀曉嵐的才學也進一步得到了證實,他才學八斗的名聲更響了。
紀曉嵐的生平經歷紀曉嵐出生于雍正年間,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清朝朝廷官員,在朝中擔任著重要的職務,家境非常好,從小接受了高等教育。
三歲起,家中請來當時有名的孺愛先生給紀曉嵐授課。
老師教得非常好,紀曉嵐學習也很認真,雖然年幼,但從不貪玩。
六歲時他參加了朝廷舉辦的童子試,成績非常優秀,被冠上了“神通”的綽號。
十一歲時,因為父親職位變動調遣,他隨著父親一起到了京城,進入京城有名的學院學習。
家境好,生活沒有壓迫感,紀曉嵐并沒有急著考取功名到朝廷任職。
母親去世后他為母親守孝三年,孝期滿后才參加了科舉考試,那時候他已經二十四歲。
滿腹的才華終于得以展露,紀曉嵐一舉中舉,開始進入朝廷為官。
乾隆皇帝唯才是用,授予紀曉嵐的職務都和文字有關,為紀曉嵐提供了發揮特長的環境。
為官多年,紀曉嵐擔任過的職務分別是:武英殿纂修、功臣館總纂、國史館總纂、方略館總纂,可以看得出他做的工作都是與編撰有關。
三十八歲時,紀曉嵐的父親去世,他辭官回家為父親守孝,這一去就是三年。
喪期滿了之后他又回到了朝廷,此時皇帝有意提升他的官職。
朝廷部議的官員提議讓紀曉嵐去擔任貴州知府的職位,乾隆皇帝則認為紀曉嵐在文學方面有造詣,在朝中更能發揮他的特長,到京外任職反而會束縛他。
乾隆皇帝惜才,更善于讓人才各盡其能,他想把紀曉嵐留在身邊,于是將紀曉嵐提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
正當紀曉嵐要大展身手的時候,他的親家鹽運使盧見曾犯了錯誤。
盧見曾為人不拘小節,他喜歡做詩,喜歡有才學的文人,經常聚集名人雅士聚會,十分好客。
紀曉嵐和親家關系極好,他將自己在朝中聽到的消息悄悄告訴盧見曾,希望他能想辦法挽救失誤,不被朝廷定罪。
但盧見曾犯了受賄的罪,他因為愛好古董收取了鹽商送給他的價值不菲的古玩,犯了朝廷大忌。
盧見曾被治罪后,紀曉嵐也受到牽連,因為他通風報信包庇罪犯,也被定罪流放到了新疆地帶。
紀曉嵐性格開朗,對世事變遷看得非常開,被流放后他沒有傷春悲秋,在新疆苦寒之地自己給自己找樂趣。
在流放的三年中,他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城市詩《烏魯木齊雜詩》這本雜詩共有一百七十首七言古詩。
紀曉嵐第一次到邊疆,感受了西域風情,也被那里的風土人情吸引。
雖然身為遣犯,但他并沒有抱怨朝廷,在雜詩開始首先歌頌了朝廷,繼而對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做了描述,讓人們了解了新疆的美麗風景和百姓的生活習俗。
紀曉嵐說,新疆是“耕鑿弦誦之鄉,歌舞游冶之地”,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更適合朋友們燈前酒下去遐想它的美麗。
負責撰寫《四庫全書》紀曉嵐被召回朝廷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皇帝重視他的才學。
乾隆皇帝打算讓人編撰《四庫全書》,涵蓋的范圍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要求編撰人員對生活觀察入微,知識面廣闊,文學功底非常深厚。
他想來想去滿朝大臣中紀曉嵐是最合適的人選。
1773年,四十九的紀曉嵐擔任《四庫全書》總纂,開始了漫長的編纂工程。
紀曉嵐耗費了十三年的時間才將這本書編寫完成。
這本書涵蓋了經、史、子、集等方面的知識,包羅萬象,非常全面。
全書共有文字八億,匯聚了紀曉嵐一生的心血。
縱觀紀曉嵐的一生,雖然官場起起落落,但也算得上平坦,他遇到了賞識他的皇帝,千里馬遇到了伯樂,不但保全他一生的平安,也讓他的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紀曉嵐八十一歲時逝世,嘉慶皇帝親自為他做祭文和碑文,并御賜紀曉嵐謚號:“文達”。
“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嘉慶皇帝給予紀曉嵐非常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