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高清一级a毛片_亚洲精品播放.亚洲精品播放_报告夫人漫画全集阅读下拉式_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免费1_国产精品久久国产无码

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學習 > 學堂知識 > 正文

對聯-張燦森 | 寫了點對聯

作者:句子 來源:句子 日期:2023/9/1 5:29:24 人氣:9 加入收藏 標簽:對聯 書法 創作 文字 作品 一些

展開全文

張燦森,別署靜廬,1970年10月出生,山東汶上人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楷書委員會副主任,棗莊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五月書會成員。

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各種展覽,曾獲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獎”,山東省委、省政府第二屆泰山文藝獎和省書法家協會書法創作貢獻獎;2013年12月《東方藝術-書法》雜志“中堅”欄目作專題介紹;出版《五月書會書法文獻研究-張燦森卷》。

寫了點對聯

張燦森

對聯或源自桃符,“總把新桃換舊符”。明代出土的三國孫權赤烏年間(238-250年)鐵十字架上鑄十二字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彼闶潜容^早的對聯了。

對聯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用途多樣,講究也多,傳統對聯的形式相通、內容相連、聲調協調、對仗嚴謹。對聯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前年,我陪朋友到本地××寺,看到大殿的對聯,俚語、肥扁的印刷隸書簡體字,明晃晃金屑浮溢,陡添了十分世俗的銅臭氣息,望之令人頓生狂躁之心、了無清凈之意。更有幾副十幾字的聯刻于石頭上,制作者唯恐大家看不懂,上下聯各空出一字來斷句。真是畫蛇添足。另外,什么內容的對聯放在什么場合,亦須講究。

138cm×23cm×2

宋元留下的楹聯書法作品絕少。紙張越造越大,明代高堂大軸的出現,使得對聯的書寫量多而且水平高超。晚明的張瑞圖行書大對聯3米多高,排山倒海,氣勢駭人。王鐸的大字對聯傳世亦多,固然也是好,但卻少了點張瑞圖筆掃千軍的陣仗。清代更是對聯創作的繁榮期,碑學書法的興起對于寫大字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去歲底與師友往江浙參觀學習,在浙江美術館的何紹基書法展覽中,有一副337cm×51cm×2的楷書七言對聯,在展廳中頂天立地,蔚為壯觀;又在春及草廬美術館新見徐生翁的極小對聯一批(當是創作用的小稿或作記事之用),原大編輯成冊,皆為對聯加上款,三行,用紙率多7cm×3.5cm的尺寸,單字約0.7cm大小,尺幅很小,但面目崢嶸,縱橫捭闔,不覺其小。

138cm×23cm×2

楹聯書法,是書法和對聯兩種藝術相結合的產物,理想的狀態是“珠聯璧合”——但現在的書法作者(包括我)很少有創作對聯的能力了,能很好地寫一副別人的對聯就不錯了,如果不是與對聯作者有意合作,這似乎不能叫“珠聯璧合”。“聯墨雙修”的作者優秀的不多見。書法創作方面,五體書的對聯都有——“破體書”的對聯也有,比如一些篆隸雜糅、篆行雜糅、隸行雜糅的作品。

集經典文字為聯,是歷來文人創作的樂趣,我們見到的以《蘭亭序》文字集字的對聯不可勝數。蘇東坡推崇陶淵明,自揚州至海南和陶詩124首成《和陶別集》,有《和陶歸去來兮辭》1篇,更有《歸去來集字十首》。現在的書法作者這方面也有欠缺。

138cm×23cm×2

甲骨文、金文的發掘、研究豐富了書法的創作。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一些文字的解讀不斷得到大家的公認。過去的不能確定的字,現在有了更科學、確切的解釋。二十世紀以來,集甲骨文、金文為對聯理所當然成為一些好事者的文字游戲。但初始的集字不可避免有些許乖誤(即便一些過去比較權威的集字出版物也不能免俗,這是時代的局限),如合體字“六百”“小子”徑釋為“百”“子”等這些較為淺顯的錯誤。只是這些合體字誤為單體字的書法作品現在還在不斷出現,前幾天還見到一位“篆書大家”的作品寫“子”為“小子”,他一直這樣寫,看來是認識問題,并且沒有人提示他。經常寫字的人,誰能不寫錯字呢?只有不斷學習才可能盡量避免。

138cm×23cm×2

金文創作多以少字為主,畢竟在已經得到公認(讀法、字義)的1500個左右的金文(包括一些冷僻字)范圍內,創作一件多字數的書法作品實在困難。梅鄰草堂劉玉鼎先生的書法諸體皆能,只是較少以篆書示人,他的對聯寫得好,氣象博大,縱橫紛披。有一次聊起金文創作,先生說30年前曾因我市承辦的某屆全國書法展需要,往泉城請鄒振亞先生以金文題字,因鄒先生查不到、或已有的金文中沒有其中的一、二字而未果——那些老先生對于用字何其嚴謹!他們絕不拼湊(偏旁等)用字的。因此,金文集聯是大家比較喜歡的創作內容,簡便易寫,不過因上面所說的局限性,文字內容的境界大多不太高。晚清秦文錦先生的集聯影響較大,我們比較常見的很多人寫的篆書“邑小城三井,湖周月一環”這個內容即為秦氏集《散氏盤》的對聯,應算不得淹雅。秦的重要作品《金文集聯》也存在錯訛。另外,很多作者在書寫別人的集聯時,署“集×××為聯”,讓讀者以為是書者本人所集,不妥,有掠人之美的嫌疑。反不如不署這句話。

138cm×23cm×2

我喜歡寫對聯。慚愧的是沒有創作對聯文字的能力,自己偶爾一些應景的俚句登不得大雅之堂,還是選錄一些專業作者的穩便。家中空間局促,四尺聯已是操作不易(雖蒙師友關愛,提供了一個大一點的地方,但多年來養成了晚上居家寫字的習慣,換地方不適應),大一點的對聯,除非有不可推卻的應索不寫,原因是很多時候等到把地方收拾好了,提筆卻意興闌珊了。我自己理想的書寫環境應當是在家中有個相對自由的空間,地方夠用、紙張裁好,想寫即寫。書寫的經驗積累很重要,總是在太小的空間寫,怎么能寫好大字呢。

四尺對開的對聯即便是三言、四言的少字聯似乎也談不上擘窠大字、榜書,但就是這樣稍大的字與日常的小字創作相比,用筆、書寫速度等都不一樣。極大字(如長寬幾米的字)的創作,絕非想象中的那樣簡單,真是需要構思、激情以及經驗乃至精力的。嘗見一位技術精湛、筆法細膩的故友寫大字(兩米見方吧),拖來拖去,看著就不是那個事。曾翔等先生的大字合作其實難得。

138cm×23cm×2

我這些年在寫金文,按照自己的方法,對錯也沒有去想,只感樂此不疲。臨帖之余寫一點四尺以下的小品、對聯,行書為主,書體間的互通談何容易!與前些年自己的字相比,或略有進益。行草書至關重要,劉熙載說:“觀人于書,莫如觀其行草”,他覺得正書太過理性,難見“字中之天”。我一直認為所謂碑學的表現主要是行草書的表現。而我現在只是想把字寫得輕松一點,貼妥一點(當然每個人關于“貼妥”的理解不一樣)。熊秉明說:“既從事藝術工作,就應該運用自己所喜愛的工具表現自己所深切感受的題材”,我“所喜愛的工具”無非是羊毫濃墨宣紙,那么這種“題材”是什么呢——我覺得應該不是一個具體的程式化的東西,它應該隨年齡、閱歷、修養、環境等變化而有所變化。虞世南《筆髓論》中說:字雖然有它的基本結構和內在規律,但是在具體創作時,結字、運筆和用墨的風格卻沒有固定的限制——所謂“字雖有質,跡本無為”。

138cm×23cm×2

虞世南又說:“心悟非心,合于妙也”,意思是創作者要悟到“非心”,即心中不要存在一個確定的樣式,才能契于妙道。這與后人評蘇東坡詩“心地空明,自然流出”有異曲同工之妙。董其昌也強調不經心的書寫,其經典的《試墨帖》中就有“試筆亂書,都無倫次”的字句。對他而言,作意能熟,率意出“生”,熟近俗態,“生”得秀色。董因此才有《試墨帖》這樣別具面目、難以復得的佳作,他的倡導更直接影響了晚明、清初的奇肆書風。

作品欣賞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138cm×23cm×2

本文網址:http://www.huashan-ceramics.com/xuetangzhishi/137040.html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