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文
我們中華民族是橋的故鄉,自古我國在世界上就有“橋的國度”之稱。尤其是我們江南水鄉的杭嘉湖平原,河港溪流縱橫交錯、不計其數,橋梁的分布密度很高。在我老家的自然村里,有一條東西向經過我家門前的鄉間道路,在離我家百米左右的東西兩端,均有一座古石橋;因而,但凡出門就須過橋。若從陸路走出村莊,就要從橋上走過;如乘船離開村莊,也得從橋門洞中穿行。在童年夏季日落西山之時,我也時常到橋堍邊游泳玩耍。因此,自幼古石橋就予我有一種親切感;如今我對古石橋也有一份難以割舍的情結。
多年來出于對古石橋的喜愛,我平時抄錄了一些本縣古橋上的對聯。這一副副的對聯,描繪自然、記敘歷史,借景抒情、寄托未來;既反映了我縣各地建橋時的概況和追求,又體現了我縣傳統文化的積淀和風貌。古橋是越來越少了,而有對聯的古橋是更為稀罕了;故我今天挑選了十六座古橋的三十二副對聯發在這里,供有興趣的朋友欣賞。雖然其中有些古橋早已倒塌或被拆除,但在相關史料中還是有記載的;因部分古橋的柱石風化嚴重或受損,對聯的字跡斑駁、難以辨認,故可能存在謬誤,盼望能得到朋友的指正。
(一)平政高橋(乾元鎮)
南聯:
眾姓良回留芳名在石柱,十萬樂施成功座;
萬方喜舍垂厚德於佛門,三載心勤結勝緣。
北聯:
河水洋洋,永賴橋梁千載渡,善男信女來世福;
福源浩浩,惟祈樂善萬年馨,子孫綿延萬千年。
(二)乾元鎮 四仙橋(乾元鎮)
東聯:
嘉名登志乘,不勞仙跡訪驂鸞;
野渡傍溪山,會有才人題駟馬。
西聯:
一條橫略徑,青鞵安穩往來人;
雙槳泛輕舡,綠水瀠洄南北埭。
(三)太堡塘橋(乾元鎮)
東聯:
疊浪南來千萬脈,源從天目;
揚帆北去八十里,頌達歌順。
西聯:
柳暗花明,掩映一堂望太堡;
山重水復,彎環十里到清溪。
(四)太平橋(新市鎮)
南聯:
水接三潭環如玉帶;
路通九陌固若金堤。
北聯:
舟楫通渠港分南北;
市塵要道路接東西。
(五)狀元橋(新市鎮)
東聯:
佳氣遙迎三極北;
崇闌靜障百川東。
西聯:
巍科百世留陳跡;
遺澤三潭啟后賢。
(六)發祥橋(新市鎮)
南聯:
北流靜障三潭水;
西照遙垂五彩虹。
北聯:
高跨清漣翻舊祥;
重看安穩濟行人。
(七)來鳳橋(新市鎮)
東聯:
溪水東流來自儀鳳;
夕陽西照跨比長虹。
西聯:
上下影搖淺底月;
往來人渡鏡中梯。
(八)茅山高橋(鐘管鎮)
南正聯:
東西是城鎮通衢,兵燹幾經,遂使徒行資一葦;
南北貫杭湖要道,規模重煥,于今利濟足千秋。
南副聯:
巒崗接溪流,仙翁策杖探龍穴;
宸宇通霄漢,天人乘輿渡麟臺。
北正聯:
溪水南來,考余不殘編,九里中此推砥柱;
崗巒西峙,訪陶朱故址,千載下猶勝劍池。
北副聯:
皓月偃中流,碧云南渡茅氏宅;
斜陽映古樹,畫橋西畔范蠡祠。
(九)安濟橋(鐘管鎮)
東聯:
東西乃四海通衢,舟楫往來,水接龜溪流白苧;
南北為三山要道,貨財殖聚,梁飛澉市跨金堤。
西聯:
天目接來源,由清溪而達文明,到此翔龍起鳳;
云山話瑞壽,通澉水以承安濟,于今駕鶴牽牛。
(十)化秀橋(鐘管鎮)
南聯:
橋接東西路;
渡濟往來人。
北聯:
南通漕水近余杭;
北坐洋溪通笤霅。
(十一)大通橋(洛舍鎮)
南聯:
雨汐潮平,燈火萬家稱洛舍;
中流急石,梁與五柱作長城。
北聯:
風大云揚,遠及東林近洛水;
四通八達,上連天目下笤溪。
(十二)庫橋(雷甸鎮)
南聯:
秀擷超山昭瑞雪;
澄流棲水引祥光。
北聯:
綠野虹升封霅水;
青坡云護慶笤溪。
(十三)永壽高橋(禹越鎮)
東聯:
虹影臥波兩岸綠楊春色秀;
雁行橫月滿江碧水夜光寒。
西聯:
桑柘成林新市遙通六七里;
蜿蜒若帶橫塘利濟萬千人。
(十四)順濟橋(新安鎮)
慈心一份,福蔭鄉梓千秋;
辛勞二載,德勝日月永輝。
(十五)咸寧橋(阜溪街道)
南聯:
山水合流東坡清日窟;
石橋跨寺外影臥晴虹。
北聯:
西剎晨鐘催走馬;
東山旭日映迥龍。
(十六)咸寧橋(武康街道)
千秋永固;
萬民如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