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各位分享怎樣對對聯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怎樣對對聯評價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怎樣對對聯(一)
詞性相當、結構相稱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語法要素,也是最關鍵的兩個要素。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應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等。如:五蘊皆空觀自在;一心不亂見如來。
此聯中,“五”和“一”都是數詞,“蘊”和“心”都是名詞,“皆”和“不”都是副詞,“空”和“亂”都是形容詞,“觀”和“見”都是動詞,“自在”和“如來”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詞或動詞。一般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松,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在具體的對仗中,除詞性外,還可適當考慮詞語在句中的作用,對修飾詞語的要求較寬松,對中心詞語的要求較嚴格。
結構相稱,指上下聯對應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盡可能相同。如:一心常忍辱;萬事且隨緣。
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一心”對“萬事”皆為偏正結構,“忍辱”對“隨緣”皆為動賓結構。
怎樣對對聯(二)
字數相等,內容相關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基礎要素。字數相等,指的是,若上聯是由幾個分句組成,則下聯也應是由字數上與之一一相等的幾個分句組成??傊?,若連字數都不能相等,那無論如何也難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對聯。
從內容看,上下聯之間,內容要相關,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輔相成的效果。這種關系或者是從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襯、補充,即所謂“正對”;或者是從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襯、對照,即所謂“反對”。如:
覺行圓滿;功德莊嚴。(正對)
心平積福;欲重招殃。(反對)
還有少數對聯上下聯之間屬于互相銜接的關系,即所謂“串對”或“流水對”。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澀;米油鹽醬醋茶。
如果上下聯內容毫不相關,會使人覺得非常別扭和生硬,則起不到對聯應有的文學效果,難以稱得上是合格的對聯。當然,有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即所謂“無情對”。它指的是上下聯形式上(字面)對仗工整,而內容上(意義)卻有意不相關,從而造成一種特殊的效果。無情對主要是利用對聯的形式特征(對仗),來體現一種文學趣味和技巧,其內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閣下李先生。(常用無情對)
樹已半枯休縱斧;果然一點不相干。(常用無情對)
總之,字數相等,內容相關,是對聯在形式和內容方面最起碼的要求,體現了最基本的對應性和關聯性,故將二者稱為基礎要素。
怎樣對對聯(三)
節奏相應,平仄相諧
這是對聯格律的兩個聲律要素。節奏,本是音樂術語,指音樂中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等現象。在聯律中,則是指對聯語句中有規律的停頓現象。節奏相應,指上下聯在節奏的停頓上應當盡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盡-飛身-去;
心空-及第-歸。
以-神通力-護持-正法;
設-孟蘭盆-超度-慈親。
不過,作者認為,節奏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節奏包括語意節奏和聲律節奏。狹義的節奏則專指語意節奏。語意節奏主要依語句結構去劃分,指根據語意而產生的音節上的停頓或間歇。聲律節奏則是從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 *** 置的聲調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認為,為使概念明確,更好度將語意節奏和聲律節奏分別用“節奏”和“音步”來表達。舉例如下:
同時-聞-授記;次第-得-菩提。(節奏)
同時-聞授-記;次第-得菩-提。(音步)
當然,節奏和音步還是有密切聯系的,二者經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諧,又稱平仄協調,狹義地說,是指對聯在音調上的兩大要求:平仄相對與平仄交替。廣義地說,也包含句腳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問題(見六禁忌)。平仄相對,指上下聯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腳之間,要平聲對仄聲、仄聲對平聲,即上聯是平聲,下聯就要是仄聲,反之亦然。對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因為,實際上并不一定要求整個音步平仄相對,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對即可。所謂音步位,就是每個音步的末位字,這是決定整個音步性質的重點聲。由于漢字的絕大多數音步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之說。如:
心馳-有外-實迷-有;身處-空中-不見-空。
○○ △△ △○ △ ○△ ○○ △△ ○(○表平聲, △表仄聲。)
此聯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對,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對。不過,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對聯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詩中的對仗句式外,還有詞、曲、賦、駢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領字、專有名詞等的運用。如:
建-曼荼羅壇-修法;于-阿蘭若處-參禪。
直心-乃-萬行-之本;貪欲-為-諸苦-之源。
深心-勤習-真言宗-教義;全力-弘揚-大手印-法門。
以上諸聯,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與平仄相對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指上聯或下聯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說音步位)之間,平仄應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腳與前一音步之間,可以不考慮交替問題。如:
真身已過凡間望;妙法不堪小智聽。
○ △ ○△ △ ○ △○(音步交替,句腳與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無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腳與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協調的要求不是絕對的,有時,為了不以律害意,個別地方出現平仄失對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運用排比、押韻、引用等特殊修辭手法和運用成語、典故等固定句式之類的情況下,更可以適當放寬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對聯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體上還存在某種層層遞進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詞性相當是結構相稱的基礎,結構相稱是節奏相應的基礎,節奏相應是平仄相諧的基矗兩個基礎要素則自不必說。
對對聯的方法與技巧如下:
1、的名對(又名正對、切對)
的名對者,正也。凡用文章,正正相對。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東,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上句安正,下句安斜;上句安遠,下句安近;上句安傾,下句安正。如此之類,名為的名對。初學作文章,須作此對,然后學其余也。
例句:東圃青梅發,西園綠草開;砌下花徐去,階前絮緩來。
2.隔句對(后人把它叫作扇格對)
隔句對者,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如此之類,名隔句對。
詩曰:昨夜越溪難,含悲赴上蘭;今朝逾嶺易,抱笑入長安。
釋曰:第一句昨夜與第三句今朝對,越溪與逾嶺對;第二句含悲與第四句抱笑對,上蘭與長安對,句為隔句對。
3.雙擬對。
雙擬對者,一句之中所論。假令第一字是秋,第三字亦是秋,二秋擬第二字,下句亦然。如此之對名雙擬對。
詩曰:夏暑夏不衰,秋蔭秋來歸;炎至炎難卻,涼消涼亦追。
如果想對對聯,首先要掌握對聯的基本規范,以及對聯的一些禁忌。
【對聯的基本規范】1、上下聯字數相等。
2、上下聯句子結構相同。
3、上下聯同位字平仄相對。寬泛的要求是“一三五不問,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說,句子的節奏點上或韻點上的字,必須平仄相對。
4、上聯尾字應該是仄聲,下聯尾字平聲。
5、對仗工整。上下聯同位字詞詞性相同。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等,同時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
【附:一則對聯趣事】
咸豐年間,有一位知府叫卜昌,他小有才氣,但傲氣十足。有一天,他來到一家學館,見兩個學童正在讀書,便想賣弄文墨,于是同兩學童對句。卜昌冷笑道:“兩火為炎,既然不是鹽醬之鹽,為何加水變淡?”一學童笑著對道:“兩土為圭,既然不是烏龜之龜,為何加卜成卦?”卜昌一聽罵他是烏龜,氣得滿臉通紅。另一學童見卜昌丑態,也對道:“兩日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為何加口便唱?”卜昌一聽氣壞了,可兩個學童對得文韻俱佳,也無可奈何。
對聯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擴展資料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對聯又稱對偶、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楹聯(因古時多懸掛于樓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種對偶文學,起源于桃符。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字數相同,結構相同,是中文語言的獨特的藝術形式。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1399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云:“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庇^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基督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征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與律詩是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對聯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又吸收了古體詩、散文、詞曲等的特點。因而對聯所用句式,除了律詩句式、駢文句式外,還有古體詩句式、散文句式、仿詞曲句式。不同句式適用格律不同、寬嚴不同。其中律詩句式平仄要求最嚴,古體詩句式則除了對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春聯源遠流長,相傳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寢室門板桃符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謂文“題桃符”(見《蜀梼杌》),這要算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一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還有將作者歸為孟昶兒子的。因而這副春聯作者到底是誰,仍是個懸案。
對聯作為一種習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楹聯習俗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傳承、流播,對于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對聯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