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寫作與欣賞,還有一些相對次要的格律和比較獨特的修辭方法,如借對、自對、嵌字、回文、集句,以及對聯的橫批、對聯書寫和張貼的格式,等等。下面對以上提到的問題逐一做個簡單的介紹。
所謂詞性相當,指上下聯相對的詞語性質(從嚴格意義上說,是每個字的詞性)應當盡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以及連詞對連詞、副詞對副詞,等等。如:
如果從每個字來看,"大"與"至"、 "榮"與"是"、"辱"與"非"是形容詞,"行"與"道"、" 俗"與"情"是名詞,"絕"與"無"、"忘"與"空"是動詞。 但在實踐中,對虛詞的要求比較寬松,一般能夠虛詞對虛詞即可。對實詞的要求較為嚴格,詞性不同一般不能相對。但那些詞性比較接近的、或者詞性能夠兼通的實詞,也還是允許相對的,如名詞和代詞、某些動詞和形容詞之間。當然,詞性相同屬工對,詞性相近或相通屬寬對。
更嚴格一點說,不但詞性要相當,而且詞語所代表的概念也要相當,也即要盡可能相類似或相對襯。這也涉及到對聯的寬工問題。若上下聯兩個詞語共同所屬概念的范疇越小,對仗就越工,反之則越寬。如:"中國"對"雄雞",其共同范疇是事物;"曉日"對"雄雞",就縮小為自然物;"小草"對"雄雞",就縮小為生物;"駿馬"對"雄雞",就縮小為動物;"老鴨"對"雄雞",就縮小為鳥綱以至家禽。再者,若上下聯兩個詞語之間,概念關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謂"矛盾概念"),對仗就越工,"有"對"無"、"真"對"假"、"生" 對"死"、"物質"對"精神"、"自然"對"社會"等,就屬于工對。
所謂結構相稱,指上下聯語句的語法結構應當相同或相似,也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并列結構對并列結構,等等。如:
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勝行”對”正法”、”佛土”對”人間”,又皆為偏正結構。再如:
"軟首妙光"對"雄獅利劍",皆為并列結構;"威名顯赫"對"寶相莊嚴",皆為主謂結構;"軟首"對"雄獅"、"妙光"與"利劍"、"威名"對"寶相",又皆為偏正結構。
另外,上下聯之間還應當節奏相稱。對聯行文多以二字(有時也以一字或三字)為 一節奏。節奏相稱,就是應當盡可能同步。如:
總之,上下聯的用詞造句,在詞性、語法結構和節奏上,應盡量相當或相稱,以保持形式上的協調與工整。但這些要求在實踐中還是允許適當放寬的。個別情況下,還可以有所變通。如:
其中,”五十三參”對"百城煙水”,是以同一個典故的兩個常用語相對。 單從詞性、結構等形式方面來看,嚴格說是不合聯律,但從內容來看,則屬于"義對",是允許的。
運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從整體上對某一課題進行綜合研究的方法,也稱“交叉研究法”。科學發展運動的規律表明,科學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綜合,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據有關專家統計,現在世界上有2000多種學科,而學科分化的趨勢還在加劇,但同時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緊密,在語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統一化的趨勢。
據我平時的寫作方法為大家總結了一下幾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寫作文之前先要確定文章的主題中心,想明白你要表述的情感和目的是什么,圍繞他們進行描繪講述。最好在寫之前將這些簡略地寫在紙上,用筆醒目一點畫上圈或者打上下劃線,在思考文章接下來的內容時多瞟幾眼,在寫了一定的內容后返回來將文章看幾遍,要問問自己,我最后所要表述的是什么,然后查看自己在敘述過程中沒有跑題。文章的開頭不一定要開門見山說清楚自己要講什么,可以以一些獨特的方式代入文章中,但必要在文章初交代清楚內容的中心。一篇成功的作文除了要在文章的辭藻語句上下功夫,一個獨特而別有新意的素材也是很重的元素之一。作文的取材要貼近生活,平日里要多加以注意發生在身邊的每一件事,可能昨天發生的事就是你明天作文的素材,如果遇到好的素材要用心留意觀察一些細節,怕忘記的話還可以用一個小本子記下來。而每一天所發生的新聞也是素材的聚集地,每天上下學、晚飯過后聽聽廣播,便是一個了解新聞不錯的途徑方式。寫作敘述過程中要詳略得當,不一定要每一點都細細說慢慢嚼,有助于主題升華和突出人物性格的地方要詳細描寫,而交代地點時間以及其他不重要的東西要盡量一筆帶過。最后一點便是要多多讀書,而且要多次反復的讀幾遍,遇到好詞佳句、經典段落也要摘抄背誦,潛移默化之中你的寫作水平便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深度。這是平日里寫作時的技巧,而在考場上,寫作也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讀懂要寫文章的中心和主題,接著確定是哪一種體裁,接下來根據所限字數和給的格子數打腹稿,也可以將每一段的大概內容簡略的寫在草稿紙上。而考場作文最常見的兩大毛病,第一是有很多同學在寫完后發現沒達到字數,而第二則是是達到了但讀起來索然無味。前者大多是因為從起因到結果都只是簡略地大致描述下,事情敘述跳躍太大,這樣的情況,在敘述時要稍加細膩,比如將人物動作以及神態刻畫的詳細些,并且加強閱讀使文筆有所深度。而后者則是因為文章水分太大,十句話中有八句是廢話,寫作文不僅要達到字數,更要“精”,你所寫下的每一句話都要有他的用處,在寫第一句時腦海中就已經要浮現出第二句的內容,在寫之前要盡力把句子縮到最精,不寫廢話,同樣也需要一定詞句的積累,有時一句很長的描寫一個成語就能搞定。以上就是根據我個人而且所總結的寫作方法,希望對大家以后的寫作有所幫助。謝謝大家。
把握寫景順序,寫出層次
我們描寫景物時,可以由高到低,由遠到近,由整體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動到靜等??傊?,把握住寫景的順序,描寫出的景物才能層次分明,清晰自然。
遠處,大霧彌漫,淹沒了群山,只露出些隱隱約約的輪廓。不知是什么時候,霧海中現出奔騰的雄獅、悠閑的駱駝、開屏的孔雀、沉睡的老虎……霧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它豐富多彩,變幻莫測,是它給這群山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近處,芳草青碧,翠林如海,蒼黛凝重。
要使讀者產生非看下去的閱讀欲望,導語就要自覺帶給讀者一種輕松和動感。而動詞是最活躍,最富生命力的語言。導語動態化,更多的是通過受眾樂意并且欣賞的時尚動詞把導語包裝得充滿魅力,充分調動起受眾的眼球注意。
《光明日報》的一則新聞《北京民工“泡”書店》,導語如下:
“(本報訊北京電)在北京,民工在書店只看不買也受歡迎,北京的書店敞開大門任民工前來‘泡’個夠?!?/p>
短短三十余字的導語中用了“敞開”、“泡”兩個動詞,形象而生動,表明北京書店對民工只看不買的寬容和熱情,意蘊十足,一下子就抓住了讀者的眼球。
散文的語言感情色彩濃厚,委婉含蓄,聲調和諧,表現力強。在分析時,要特別注意它在語言環境中的特定含義,要結合上下文,結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結合文章的語言風格,甚至修辭,才能既理解詞語的表層意義,又理解其深層含義。
調查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搜集有關研究對象現實狀況或歷史狀況的材料的方法。調查方法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綜合運用歷史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及談話、問卷、個案研究、測驗等科學方式,對教育現象進行有計劃的、周密的和系統的了解,并對調查搜集到的大量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從而為人們提供規律性的知識。
調查法中最常用的是問卷調查法,它是以書面提出問題的方式搜集資料的一種研究方法,即調查者就調查項目編制成表式,分發或郵寄給有關人員,請示填寫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統計和研究。
1.寫學校的一件事,表現學校的新面貌新氣象;
2.寫班級的一件事,反映出班級的班風和同學的精神面貌;
3.寫發生在班級的一件事,表現班級同學之間的深厚友誼;
4.寫發生在班級的一件事,表現出師生之間的親密關系;
5.寫發生在班級的一件新鮮事,反映新時代的少年風采;
6.寫班級的一件大家議論紛紛或有爭議的事情,表明自己的態度和想法。
1.通過一件事情,反映出社會的新面貌新風尚;
2.寫一件在校外發生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現自己對社會的認識。
寫景文: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觀察。(定點觀察和動點觀察相結合。定點觀察就是站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進行觀察;動點觀察就是按移動的空間順序觀察景物。即人們常說的“移步換景”。動點觀察常用于局部的描寫,動點觀察常用于整體的描寫。)
如:周圍的一切都披上了金紗。此時,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像一個個百寶箱,周圍罩上了七彩的光芒。一排排整齊的琉璃瓦開始展現她艷麗的服飾,縮放她甜美幸福的笑容,家鄉真美!(定點觀察)
如:拾起一顆大楊梅,塞到嘴里,每一根刺溜滑地在嘴里舌頭里翻轉接觸,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輕輕地咬下去,酸甜的汁水溢出來,順著喉嚨咽下去,沁人心脾,酸中帶甜、甜里有酸的味道真讓人回味無窮啊!
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描繪。積極展開聯想和想象,盡量人格化地描寫。
如:蘋果樹樹高、枝繁、葉密,清明節過后,蘋果寶寶吮吸了整個春天的甘露,長成了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綠寶石。有的被枝葉遮擋了,有的則露出它們的小腦袋仿佛在示意人們去采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