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哺組詞——以哺為主角的成語
哺,是指給孩子喂食物或者喂養幼崽等動物,同時也可以引申為滋養、培育等含義。成語中,以哺為主角的成語讓我們不僅在語言中看到了哺的作用,更加動人的是其中所蘊含的人情世故和道德觀念。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有關哺的典故故事吧。
哺翼齊民
“哺翼齊民”出自于《左傳》,出場人物為“襄公”。襄公是一個很好的君主,他常說“我不如農具”,意思是他不如農民辛勤勞動,不如農民對百姓的關懷。襄公為了給予“百姓”的“幫助”和“救濟”,就設立了一個公共福利設施——“關外哺民之肆”,讓百姓不用忍受饑飽之苦。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政府應該要負起“哺翼齊民”的大任,以身為民的心態為百姓著想,及時而有效地解決百姓的疾苦。
哺曰詞窮,猶狙其縫
“哺曰詞窮,猶狙其縫”這個成語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的一個故事。故事講述的是一位名叫“左丘明”的忠臣為了勾勒出“血刑”的義意,想了很多詞句。但是他自認為自己的辭藻非常平庸,沒能很好地表達出心意。于是他在一面墻壁上尋找靈感,卻發現一只貍貓藏在墻壁的縫隙中。左丘明不禁感嘆:“即使是貍貓,也要狙縫而入。我的話,只能從這樣的狹隘空間里鉆出來了?!?/p>
這個成語告訴人們:不必拘泥于詞匯的深入,即使選擇簡單的詞匯,只要能夠抓住重點,也可以達到意義的傳遞。
哺育茅廬
“哺育茅廬”這個成語起源于《禮記.曲禮》。故事講述聶政求學于“曲阜”,為了省錢節省開支,當他情況非常艱難的時候,有一位“覃氏”人向他提供了幫助。聶政十分感激這位“覃氏”人,在后來得以有了出人頭地的機會之時,他不忘替“覃氏”人的兒子安排一個美好的從政之路。
這個成語告訴我們:人類社會需要愛心和關懷,不要忘記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和我們所得到的恩惠。
最后的總結
以上是本篇文章介紹的有關“哺”字的成語,經過了千百年的發展,這些成語將愛心、關懷、勇氣、智慧、信任等重要人性融入進語匯中,傳達出了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意蘊。我們也應該從這些成語中學到思想、智慧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