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西林壁古詩詞】標題西林壁古詩詞拼音版
《題西林壁》這首詩寓意深刻,但語言極其樸實。簡單來說,這是蘇軾的一個語言特色。蘇軾寫詩沒有雕琢的習慣。
提西林比
宋朝:蘇軾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拼音版
提西林比
興高采烈
看那些山峰,
Yuǎn jìn gāo dégèbótóng
遠與高與低是不同的。
我要說的是
不知道廬山真面目,
中國傳統文化
只有在這座山上。
創作背景
宗申元豐七年(1084),蘇軾被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汝州(今河南臨汝)。他到汝州時,途經九江,與友人同游廬山。壯麗的景觀引發了我強烈的思考,所以我寫了一些關于廬山的詩。
題西林壁是游覽廬山后的總結。據南宋粟實《東坡先生年譜》記載,此詩作于元豐七年五月。
辨別和欣賞
這首詩描寫了廬山的千變萬化,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要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前兩句“橫觀山側成峰,遠近不同”,其實是形容你游山的所見。廬山是一座山谷縱橫,峰巒起伏的山。游客位于不同的地方,看到不同的風景。這兩句話概括并生動地描述了廬山的變化景觀。
句末“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現場說理,談游山的經歷。我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們身處廬山之中,視野被廬山的群峰所局限。我們能看到的都是廬山的峰、脊、谷,只是局部的,必然是片面的。這兩個精彩的句子完整地揭示了整個意境,給讀者提供了空回憶經歷和想象的空間。不只是游山玩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這是你在山里看到的,觀察世間事物往往也是如此。這兩首詩內涵豐富,啟迪人們認識一種為人處世的哲學——由于人所處的位置不同,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片面;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范圍,擺脫主觀的刻板印象。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題西林壁》既是詩人對廬山壯麗景色的吟唱,也是蘇軾以哲學家的視角從中得出的對真理的理解。因為這種認識是深刻的,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這首詩不僅有谷峰美麗的形象給人以美感,而且有深刻的哲理啟迪人們的心靈。所以這首小詩特別含蓄深刻,讀來讓人百讀不厭。
這首詩的寓意非常深刻,但使用的語言卻極其簡單。簡單來說,這是蘇軾的一個語言特色。蘇軾寫詩沒有雕琢的習慣。詩人追求的是用平實、通順、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一種清新的意境,這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理解。而這種意境,不時閃耀著燦爛的哲學光芒。從這首詩來看,語言表達簡潔,但內涵豐富。也就是說,詩歌語言本身就是高度統一的形象和邏輯。詩人在四首詩中勾勒了廬山意象的特點,同時準確地指出了看山不切題的道理。生動的感性和清晰的理性相互交織,互為因果,于是詩的意象升華為理性境界中的典型,這也是人們千百次把后兩句話當作哲學警句的原因。
如果說宋代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抒情為特征的,那么到了宋代,尤其是蘇軾,出現了以抒情、說理為特征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繼唐詩之后的另一種方式。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在法度上推陳出新,在豪放上附加奇思妙想”。這類詩形成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為事在情理,情趣淡漠。題西林壁就是這樣一首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