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魯山大漢陽豐聯
高峰從何而來,似乎漢陽才是靈魂迷失的地方。
我想乘風回家,但我已是一片廢墟,所以我可能會留在桑田。
這幅對聯寫的是廬山的大漢陽峰。大行陽峰是廬山的最高峰。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牯嶺街以南約20公里處,海拔1474米。峰頂有一個石臺,叫漢臺。據傳說,盤古時代,汪涵曾在這里躲避洪水。據說這里晚上可以看漢陽燈。即使在白天,遠遠望去也令人心曠神怡:長江、漢水、楚天、吳國盡收眼底。峰頂有一根石柱,刻著“大漢陽峰”四個字,旁邊有一副對聯。第一副對聯是“峰從何處來,似漢陽是魂失雨失之地”;底線是“我要乘風回家,我在荒郊野外,可能會留在桑田”。此聯為清代王逸所作,刻于清光緒年間。舞臺前面的是王禹克里夫。據說大禹在此觀察長江水勢,思考治水之策。在山頂,人們可以遠眺滾滾東流的長江,近距離觀看鄱陽湖浩瀚的水波,也可以俯視腳下連綿起伏的群山。山川壯麗,氣象萬千,可以盡收眼底。
這是一組句子。對聯“峰從何處來”出自杭州飛來峰的名聯:“春寒料峭,峰從何處來?”來鳳又名靈九峰,面向杭州靈隱寺的山坡。據說1600多年前,印度高僧慧利來到杭州,看到這座山峰,驚訝地說:“這是天竺禿鷲山的小山脊。不知道為什么來了?”所以叫飛來峰。靈隱寺天王殿外有一座冷泉亭。有人根據冷泉亭和飛來峰寫了這幅對聯。這幅對聯巧妙的嵌入了飛來峰和冷泉亭的名字,采用了設問的形式,使其具有禪意。寫對聯的人看似在問,其實并不是真的在問。他只是通過提問來展現禪意。你不必問飛來峰從何而來,只要欣賞它,你就會有無限的禪意。
漢陽,出自唐代崔豪《黃鶴樓》的詩:“漢陽每一棵樹都變得水清,鸚鵡洲是一窩香草。”這首詩描寫了俯瞰黃鶴樓的美麗景色。詩《黃鶴樓》是懷古佳作。第一次巧妙運用典故,由仙人騎鶴引出黃鶴樓;對聯承第一聯,說仙人離黃鶴樓已千年;把脖子變成場景描寫,寫晴天在黃鶴樓看到的風景;結尾寫煙波河上黃昏歸家的感覺,使詩歌回到了開始時那種難以捉摸、看不見的狀態。全詩雖不合律,音節宏亮,但不拗口,做到了一氣呵成。意境深遠,場景交融。詩中展示的整個畫面就像一部電影特寫,黃鶴樓的近景、遠景、晝夜場景交替出現。變化奇妙,意象在心,虛實結合,氣象瑰麗,色彩斑斕,意境如詩,畫意優美。仙人黃鶴,名樓度假村,藍天白云,清川沙洲,綠樹芳草,夕陽河,形象生動,多姿多彩,美不勝收。
“它是迷失在雨中的靈魂”,這句話出自唐雪趙云的《浣溪沙江館清秋攬客船》首詩:
亭臺吸引著清秋的客人,故人互送夜宴,麝煙碧焰簇花閃爍。
是在雨中迷失的靈魂,舍不得離開,恨恨咽下了湘弦。明月高掛霜白浪。
詩的意思是,金秋時節,江邊亭子里住著等待下水的客船。老朋友和朋友們要向我告別,一場豐盛的宴會在t
下面這幅對聯《我要乘風回家》,出自蘇軾《水調歌頭》:“我要乘風回家,又怕高處不勝寒。”蘇軾,第一首詞,中秋賞月之作,表達了對弟弟蘇轍深深的思念。詞運用形象思維手法,描繪了一個明月當空、千里走親、寂寞難耐的境界氛圍。這首歌《水調歌頭》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就藝術成就而言,此詞獨樹一幟,立意獨特,頗具浪漫色彩。被公認為中秋詞的絕唱。在文字表達方面,一個字的前半部分是豎著寫的,后半部分是橫著敘述的。闕上,高樓有策略地建造,闕上,峰回路轉。
第一部電影是魏晉六朝游仙詩的繼續發展,也是歷代神話的創新。后片純白描,人月雙。叫演繹物理,其實解釋的是人事。鋼筆錯綜復雜地打著圈,搖擺不定。從布局方面看,上入口高聳,入口顯得空曠;在這闕波層疊下,回歸虛擬現實。最后,虛擬和現實交織在一起。歌詞充滿了美麗的風景,以吟詠月亮為中心,表達了“回家”與“舞于人間”的矛盾與困惑,離別的欲望與入世,以及人生的曠達與自適,長遠的樂觀與美好的愿望,極富人情與哲理。立意新穎,立意崇高,意境清新。最后,我會心胸寬廣。境界恢弘,韻味致勝,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個詞有很多好句,生動地表現了蘇詞的清婉。
達的風格。
“茫茫禹跡”(《虞箴·芒芒禹跡》)源自《左傳·襄公四年》,是先秦時的一首古詩,收錄在《古詩源》中。原詩為:“芒芒禹跡,畫為九州,經啟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 ,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獸臣司原,敢告仆夫。”大意是:大禹時期曾有茫茫的疆域,他的兒子啟登位后劃分為九州,設立了九牧,按地區管理天下,使得國家非常有秩序,百姓安居樂業,都有房子住,同時農業發展得也好,家畜有吃不完的草料。
“可能留命待桑田”源自唐·李商隱的《海上》:“石橋東望海連天,徐??諄聿坏孟伞?直遣麻姑與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闭驹谑瘶蛏蠔|望,碧海茫茫與天相連;徐福一去不返未曾尋到不老仙丹。即使能得到仙人麻姑為之搔背癢,又豈能留住性命等到滄海復歸桑田之日?所有皇帝都想長生不老。唐憲宗和武宗因求仙服金丹中毒,“暴疾”而死。李商隱寫過專諷皇帝求仙的詩,《海上》是其中一首。這首詩的構思和寫法獨具特色。全文由兩個典故組成。前一個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后一個是神話傳說,二者本來并不關聯。詩人卻巧妙地將它們結合起來,先以實事證明求仙的虛妄;再以神話諷刺求仙的無益。前一個典故揭示神仙不可求,后一個典故更進一層,說明即使遇見仙人也不能免于一死。層層遞進,使這兩個典故上下緊密相連,諷刺的意蘊表達得淋漓盡致。
大漢陽峰的這副 集句聯都來自前人。這些“成句”放在一起,對仗工整,天衣無縫,非常不易。上聯主要寫景,意思是說,不知道廬山大漢陽峰是從哪來的,在“漢陽臺上”觀看漢陽燈火,可以看到芳草萋萋鸚鵡洲,感受到斷魂楚雨的凄迷情緒。下聯主要寫作者游覽大漢陽峰的感慨。作者想要離開人間,最后決定還是留在人間,等待滄海桑田之變。此聯是王以慜在光緒丁未(1907)年寫的。作者身為晚清人,命運多舛,事業上不得志,已經感受到狂風驟雨即將到來的氣息。他1921年病逝。終年67歲。確實等到了滄海巨變。這副對聯,用典精確,文采飛揚,顯露了作者過人的才華,令人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