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晚期,吳越王錢俶妻弟孫承佑,于宋開寶二年(969年)任中吳軍節度使,曾于滄浪亭營建別墅(一說廣陵王錢元璙池館)。明楊循吉《吳邑志》載:此處"既積土為山,因以潴水彌數十畝,旁有小山,高下曲折,與水相縈帶,或云池古王璙所鑿"。百年后漸廢。
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集賢院校理蘇舜欽在汴京遭貶謫,翌年流寓吳中,見孫氏棄地約六十尋,三面借水,旁無民居,崇阜茂木,不類城市,遂以四萬錢得之。在北碕筑亭,因感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之歌,故命名"滄浪亭"。時園境清曠,前竹后水,水北又修竹,望之無窮。蘇常駕舟往游,自云:"家有園林,珍花奇石,曲池高臺,魚鳥流連,不覺日暮。"自號滄浪翁,作《滄浪亭記》。常與歐陽修、梅圣俞等作詩唱酬往還。從此滄浪之名大著,垂名千載,而不與臺榭俱毀。
慶歷八年(1048年)蘇舜欽卒。后園屢易其主,為章惇、龔明之各得其半。宋范成大《吳郡志》載:章惇將花園加以擴大,建筑大閣,又在山上起堂,動工時,發現北面跨水一座洞山地下有嵌空大石,據傳是五代廣陵王所藏。于是益加擴展,兩山相對,遂為一時雄觀。"園亭之勝甲于東南"。南宋紹興初,園為韓蘄王世忠所占,并改名"韓園"。
韓氏在兩山之間筑一道橋,取名"飛虹",由張安國書匾。山上有連理木,又有寒光堂、冷風亭、翊運堂、耿元鼎作記。在池上筑濯纓亭,又有梅亭"瑤華境界"、竹亭"翠玲瓏"、清香館"木犀亭","其最勝則滄浪亭也"(清盧騰龍《蘇州府志》)。園景直到慶元間(1111年-1115年)猶存。依宋《平江圖》碑所標此處為"韓園",園南北端大體與原文廟、府學相平,大門在南。
元朝時,滄浪亭廢為僧居。元仁宗延祜年間(1314年-1320年)僧宗敬在滄浪亭遺址上建妙隱庵,庵西側即南禪寺?;葑谥琳g(1341年-1368年),僧善慶在妙隱庵東側建大云庵,一名結草庵,為南禪集云寺之別院。明沈周、楊君謙常棲息于此。沈曾以詩記之:"其地浸一水之中,池廣十畝,名曰'放生',中有兩石塔,后亙土岡,延四十丈,古木深竹經類村落間"。又"土岡上古栝喬然十尋,其枝骳骽深翠,數百年物"。
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詔以寶曇和尚居南禪集云寺時,將妙隱、大云二庵并至南禪集云寺。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月十三日寺毀于火。主僧德本謀圖復興而力不足,后經苦心籌備十寒暑,始建大雄寶殿。時人稱歡德本之勞"其心力疲,其精神不負乎"。嘉靖十三年(1534年)郡守胡纘宗將妙隱庵改筑韓蘄王祠。大云庵自正德以來三十二年間,幾經興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人文瑛復建滄浪亭,歸有光作記,曰:"自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復子美之構于荒殘滅沒之余,此大云庵為滄浪亭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寧巡撫王新命在滄浪亭遺址內建蘇公祠。三十四年(1695年)宋犖撫吳時,尋訪子美滄浪亭遺跡,已是灰飛煙滅。于是即謀規復,并構亭于山之巔,又得文征明隸書"滄浪亭"三字作揭諸楣。名為重修,實同再創。
據宋犖《重修滄浪亭記》載:"亭虛敞而臨高,旁有老樹數株,離立挐攫,似是百年以前物。循北麓稍折而東,構小軒曰自勝,取子美《記》中語也。迤西十余步,得平地,為屋三楹,前亙土岡,后環清溪,顏曰觀魚處,因子美語而名也?!ぶ?,石磴陂陀,欄楯曲折,翼以修廊,名曰步碕。從廊門出,有堂翼然,祀子美木主其中,而榜其門曰蘇公祠,仍舊屋而新之"。但園規模已遜于宋代,不復有水北及南部曠地。五十八年(1719年),巡撫吳存禮將康熙御詩一章,飭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園中,其旁屋宇亦令增修,以助亭之壯麗。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按察使胡季堂在滄浪亭西側(南禪寺遺址一部分)建中州三賢祠。乾隆帝南巡屢駐此園,在園南部曾筑拱門并有御道。
道光七年(1827年)梁章鉅又重修亭,集蘇舜欽、歐陽修詩句而成的楹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為后人廣為傳詠。又作《滄浪亭圖詠跋》記述。又將亭左舊有子美祠暨蘄王商丘祠皆于整飾,并于蹕路之東,規取隙地為同人觴詠之所。時江蘇巡撫陶澍于藏書家顧沅辟疆小筑見所藏吳中名賢畫像300余幅,后經地方人士廣為搜集,又得200多幅。遂命孔繼堯臨繪,沈石鈺勾摹刻石。在梁章鉅重修滄浪亭竣工時,購得亭旁房屋,于次年改建為祠。每歲以時致祭。道光十八年(1838年)巡撫陳之楣改建亭之大云庵,古跡再次一新。
清咸豐庚申年(1860年),滄浪亭毀于兵火。中州三賢祠亦殘毀過半。
同治十一年(1872年)布政使應寶時、巡撫張樹聲再度重修,復修古亭于原址,并在亭之南最爽處增筑明道堂。堂之后,東菑西爽。折而西,為五百名賢祠,應寶時為祠題名。祠之南為翠玲瓏。北為面水軒。臨水建筑有靜吟、藕花水榭。另有清香館、聞妙香室、瑤華境界、見心書屋、步碕、印心石屋、看山樓等,諸堂構以廊貫通,軒館亭榭多為舊名。
據張樹聲《重修滄浪亭記》載:"凡所有事庵僧司,大抵今所建者,唯亭在巔,仍宋中丞之制,余則以意為之,不特非子美舊觀矣"。園之格局基本保持至今。其時明道堂對面有戲臺(今"瑤華境界"處),左右有觀戲長廂,規制甚壯,惜后毀。戲臺后有門通"古大云庵"。園由庵僧照料,仍為官府酬酢之地,有時設壇祈雨。十三年(1874年)巡撫吳元炳復建中州三賢祠。此時,園西鄰中州三賢祠,西南為南禪寺,東南至施家橋,東、北均以水為界。
清光緒初,滄浪亭猶有禪者居之。三十四年(1908年),蘇州地圖上已無古大云庵,尚存火神廟、放生庵及先農壇。園又被洋務局等局所借用,最多時有七局之盛。后歸吳縣營設局管理。
民國初,一度借設吳縣修志局。兩次發起修葺未成,坍塌不堪,蔓草塞途。后又幾度駐軍,頗有毀損。民國14年蘇州美術專門學校租用三賢祠。15年(1926年)戲臺已坍毀。同年大旱,當局迎銅觀音像供于明道堂,膜拜者紛至,并在園內采竹葉、折竹竿、剝樹皮,以為仙物。16年(1927年)5月,顏文梁受公益局之聘,任滄浪亭保管之職,此時滄浪亭已是荒蕪塞徑,臺榭池館棟折垣圮,文梁倡議捐修,得吳郡著名畫家吳子深慷慨出銀4000,整修園林,歷時年余,昔日面貌得以恢復,顏有記。
后設立美術館,后又改為美術專門學校。此時園南界迄于看山樓。蘇州淪陷時,日軍司令部曾占用,又被嚴重毀壞。29年(1940年)春,偽省政府撥充江蘇國學社社址,招各地文士來應月課。30年(1941年),汪偽江蘇省政府主席高冠吾募款3.5萬元"中儲券",對園林稍加修葺,亦作記??谷諔馉巹倮?,34年(1945年),蘇州美專復校于此,園荒蕪而無力修復。37年(1948年)6月,河南大學遷蘇,本部駐怡園,文學院在滄浪亭,次年6月返回開封。
1949年4月蘇州解放,蘇州市人民政府接管滄浪亭,由市文教局管理。1953年9月交園林修整委員會動工修建,移舊葺新。1954年園林管理處接管。1955年春節正式開放游覽,門額易為"滄浪亭"。1963年滄浪亭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朱德委員長視察蘇州時所贈10盆川蘭及《蘭花譜》置于該園,園內增辟蘭圃(原"印心書屋"處)。
"文化大革命"時期(以下簡稱"文革"),滄浪亭一度改名"工農兵"公園,文物古跡、家具陳設、匾額楹聯、磚雕等均遭破"四舊"的毀壞,道光、同治年間的楹聯多佚失。1967年蘇州兩派武斗,園曾一度被關閉。
1978年后逐年整修,疏通河道,調整陳設布置,加強花木養護,園林景觀大為改觀。1985年滄浪亭實施大修,對外開放。此后逐年恢復匾額楹聯,1989年復刻歸有光《滄浪亭記》。1986年投資十萬余元,園門前池塘向西開挖擴大水面,修建石駁岸,將石橋北堍的"滄浪勝跡"石碑坊遷至故址,以復舊觀。1989年,蘇州市政府加強了對滄浪亭園林周邊環境整治,同時凈化園外河水。1995年大修明道堂。1998年整修清香館、聞妙香室,新刻《吳郡名賢補遺》碑石八方。1999年整修五百明賢祠。
2001年整修看山樓。2002年整修藕花水榭。2003年對圖碑、書條石共計45塊進行全面維護,更換紅木框。2004年對所有建筑裝折進行揩洗,明道堂屋架翻建、油漆,對五百名賢祠、瑤華境界陳設布置調整。2005年鋤月軒翻建油漆,五百名賢祠廳堂油漆。園內古樹名木亦得到較好養護,現有百年以上古樹11株。特色植物有:名貴蘭花70余品種,盆口300余,并陸續舉辦過8次蘭花展;連續十幾年引進竹類新品種,至2005年已有竹類58種,上萬桿;梅近20株。其它樹木60余品種200余棵。
1982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作為《世界文化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滄浪亭占地面積1.08公頃,整個園林位于湖中央,湖內側由山石、復廊及亭榭繞圍一周。園內以山石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也是以曲折的復廊相連。山石四周環列建筑,通過復廊上的漏窗滲透作用,溝通園內、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體。滄浪亭(此處特指名為滄浪的亭閣)即隱藏在山頂上,亭的結構古雅,四周環列有數百年樹齡的高大喬木五、六株。
“明道堂”是園中最大的主體建筑,位于假山東南部,面闊三間?!按淞岘嚒?/p>
館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前后芭蕉掩映,并植以各類竹20余種,同“翠玲瓏”相鄰的是五百名賢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印心石屋”位于園中西南處,為一假山石洞。“看山樓”位于山中,與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映襯。
滄浪亭
宋、慶歷四年文人蘇舜欽所創,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撫宋犖移此山嶺。亭立山嶺,高曠軒敞,石柱飛檐,古雅壯麗,山上古木森郁,青翠欲滴,左右石徑斜廊皆出于叢竹、蕉、蔭之間,山旁曲廊隨波,可憑可憩。遁級至亭心,可憑陵全園景色,舊時可眺南園田野村光,周望極目可數里,園外漣漪一碧與山亭相映,亭柱石刻聯珠獨點其妙,相傳亭中石棋枰為子美遺物。
看山樓
看山樓,位于明道堂南側山石之上,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創建,取盧集詩:“有客歸謀酒,無言臥看山”之意,故名。樓筑于洞曲之上,共三層居園之西南隅,近俯南園,平疇村舍,遠眺楞伽、七子和靈巖、天平諸山,隱現檻前。而今已被周圍的高樓所圍,視野近乎咫尺,舊景已不復見。
面水軒
面水軒,原為“觀魚處”,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重修后改為“面水軒”,襲唐杜甫詩“層軒皆面水,老樹飽經霜”之意,故名。此軒面北臨流,庭前古木參差交映,軒左復廊一條蜿蜒而東,兩面可行,內外借景,隔水迎人。相傳,臨河一帶舊有湖石玲瓏,形有五百羅漢像之說。
翠玲瓏
翠玲瓏,又叫做“竹亭”,有三間房,另外連貫幾間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紹興初韓世忠時就有其名,取蘇子美詩“秋色入林紅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瓏”之意為名。此處前后,萬竿搖空,修竹如林,粉墻竹影,滴翠勻碧,歷來為文人墨客雅游、靜觀、觴詠、作畫之地。
觀魚處
觀魚處,又名“靜吟”,莊子語“莊子與惠子觀魚于濠梁之上”故取名“觀魚處”,此處舊為“自勝軒”,康熙巡撫宋犖重修滄浪亭記曰“循北麓稍折而東,小軒曰‘自勝’,迤西十余步為屋三楹曰‘觀魚處’”可見今之觀魚處為舊之“自勝軒”,而今之面水軒實為舊觀魚處,其皆為同治重修時所改,將軒改筑亭,是因康熙時移亭于山之嶺,故在北碕處筑亭以為彌補。
仰止亭
仰止亭,襲詩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間,其名與五百名賢祠有關,亭內嵌有御題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貴的歷史文物。新亭建在遺址上,原亭為六棱六柱、六角形屋蓋式涼亭,石木結構,高6米,周長20米,頂蓋小青瓦、柱為紅色、頂內蓋板與花額窗為綠色,亭西一米靠山處立有“講經臺”石碑一塊。
五百名賢祠
五百名賢祠,此祠道光七年陶澍所創,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與蘇州歷史有關的人物平雕石像,為清代名家顧汀舟所刻。咸豐間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恩賜重建,當時搜求刻像,存者大半,覓得拓本,補刻自晉散騎常侍顧公榮至清初尚書彭齡一百四十人,皆舊記所有,共自林文忠公則徐至吳學士信中十二人,則舊記無之當為丁亥以后所增。
明道堂
明道堂,位于園內假山東南部,面闊三間,為清同治十二年巡撫張樹聲所創,襲蘇舜欽《滄浪亭》中語“觀聽無邪,則道以明”之意而名。舊為會文講學之所,此堂開敞四舍,宏偉莊嚴,是為園中主廳。其北峰巒若屏,喬木郁然蒼翠。該堂的主體建筑為磚木結構,門廳三層,禮拜廳二層,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該堂的建筑物至今猶存,作為福州天安堂的附屬宗教活動場所開放。
清香館
清香館,又名“木犀亭”,南宋紹興初韓世忠時所題。襲唐李商隱詩“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之意,故名。館前一道漏窗粉墻,自成院落,院內植有桂花數枝
瑤華境界
瑤華境界,南宋紹興初滄浪亭為抗金名將韓世忠時就有其名。明盧熊府志“梅之亭”曰“瑤華境界”?,幦A,本為傳說中的仙花,色白似玉,花香,服食可致長壽,為仙界之人所食。此為借稱,景色已經改變。此屋北對明道堂,南有叢竹掩映,原為園主會客之所。題額美麗脫俗,催發人們的浪漫情思,雖與景點不甚相合,但于質樸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別有情味。
滄浪亭位列蘇州四大園林之一,雖數易其主,但損壞并修復的多為院內的建筑物,而園內的假山和園外的池水大多維持了舊貌,未經損毀。園內的景色多不加雕飾,以自然為美,山水相宜,表現得法,宛如自然風景。滄浪亭園外景色因水而起,園門北向而開,前有一道石橋,一灣池水由西向東。而園內布局以山為主,入門即見黃石為主,假山上植以古木。建筑亦大多環山,并以長廊相接。長廊將臨池而建的亭榭連成一片,同時又可通過長廊上一百余圖案各異的漏窗兩面觀景,使園外之水與園內之山自然地融為一體,是借景的典范。
滄浪亭內曲廊壁上嵌有各式漏窗,共有108種式樣,外觀各式各樣,鏤空的花紋也是絢爛多彩,就漏窗框架的形狀來看,有方形、多邊形、圓形、扇形、海棠形、花瓶形、石榴形、如意形、秋葉形、宮殿形、桃形等,大部分的漏窗外形以方形和多邊形居多。一般來說,走廊上成排的漏窗,其形狀尺寸、間隔多為相同或者相近,產生出一種和諧的節奏感。一些特殊的窗框形狀,在滄浪亭內并不是很多,例如扇形、石榴形、秋葉形、桃形,數量單一,分布在廊道的轉折處或者一扇洞門內,采用與廊道上不同的窗框色彩,形成了多重的視覺審美效果。漏窗的窗芯圖案內容取材廣泛,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為自然具象形和幾何抽象形。自然具象形的圖案在滄浪亭內有很多的類型。自然形狀的圖案取材范圍較為廣泛,有植物花卉的變形,例如桃、荷花、纏繞的樹根形、芭蕉葉、梅花、秋葉、葵花等。還有一種是對古錢的變形,對圓形方孔錢的變形,放在窗芯的正中央,周圍穿插纏繞的裝飾紋樣;還有用一種類似中國結的形狀的變形,樣式美觀大方;還有折扇的變形圖案以及棋盤的變形等。蟲魚鳥獸這種自然形體的變形在滄浪亭的窗芯圖案中并不多見,有龜背紋和云龍紋等。透過漏窗,景區似隔非隔,似隱非現。望出去往往光影迷離斑駁,使原來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隨著游人的腳步移動,景色也隨之變化,真正產生了“一步一景”、“移步換景”的效果。
復廊將園內外的山與水有機地連在一起的,在廊墻分隔內外的同時,一雙跨在廊墻兩側的廊檐將園內的山和園外的水緊緊地銜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為借景的效果,同時也彌補了園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視覺空間,豐富了游人的賞景內容,形成了蘇州古典園林獨一無二的開放性格局,如此,滄浪亭的這條復廊不僅被視為滄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時,也被人們譽為蘇州古典園林三大名廊之一。
滄浪亭始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度使孫承祐的池館。宋代詩人蘇舜欽以四萬貫錢買下廢園,進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題名滄浪亭,自號滄浪翁,并作《滄浪亭記》。歐陽修應邀作《滄浪亭》長詩,詩中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
滄浪亭上刻有對聯“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此聯為清代學者梁章鉅為蘇州滄浪亭題的集句聯,該對聯上聯出自歐陽修《滄浪亭》詩中“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下聯出于蘇舜欽《過蘇州》詩中“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句。不僅敘說了滄浪亭的建亭過程,也寫盡了滄浪亭情景交融的風月山水,使人感悟到熱愛自然、順應自然,與自然在情感上親和的環境保護理念。
題名
作者
《滄浪亭記》
蘇舜欽(宋)
《滄浪亭》
蘇舜欽(宋)
《滄浪亭》
胡珵(宋)
《滄浪亭》
歐陽修(宋)
《滄浪亭記》
歸有光(明)
《滄浪亭》
周凱(清)
《登滄浪亭》
賈篤本(清)
開放時間:7:30~17:30
門票價格:旺季(每年的4月16日~10月30日)20元,淡季(每年的10月31日~第二年的4月15日)15元。60歲以上老人憑老年證可享受半票優惠,70歲以上老人憑高齡證、現役軍人憑軍人證、殘疾人士憑殘疾證及1.2米以下兒童免票。
公共交通:乘游2、游4、游5 、1路、5路、27路、30路、39路、101路、102路、103路、218路、261路、308路、309路公交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