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唐伯虎出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300年后才有人對出來,精妙絕倫
對聯,作為中國漢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漢族的傳統文化之一。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一般指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
相傳,春聯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春節時掛的對聯叫春聯,辦喪事的對聯叫做挽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边@兩句,也成了中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作為一種習俗,對聯可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5年,中國國務院把楹聯習俗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在華人乃至全球使用漢語的地區以及與漢語漢字有文化淵源的民族中的重要習俗之一,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有著重大的價值。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作為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深受大家的歡迎。不過,由于對聯要求對仗工整,平仄協調,以至于,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令人稱贊的對聯。
據記載,有一天唐伯虎到山中一寺廟游玩。剛好寺廟中有一幅荷花圖,是長老大師所畫。老和尚就請他在畫上題字。
唐伯虎就提筆寫下了一句題詞:
畫上荷花和尚畫
寫完后對老和尚說:“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對出下聯,此人必是當今奇才!”
細看這上聯,屬于回文對聯又兼用諧音,字的讀音反讀正讀完全相同。因其講究頗多,這副對聯,也被稱為千古絕對。
直到清代蜀中才子李調元到山中寺廟游玩,發現了這上聯的妙處,之后,提筆寫道:
書臨漢帖翰林書
這七個字反過來讀,字的讀音和正讀完全相同,與唐伯虎的上聯珠聯璧合,當時主持的長老拍手稱奇。從此,這幅畫成了這座寺廟的鎮寺之寶。
其實,類似于千古絕對的對聯,千百年來,還留下了許多。
如“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有“月月有月,無如上元月上,銀燈映月月增光;更更點更,孰若長至更長,玉漏傳更更遞永”;還有“冬夜燈前,夏侯氏讀春秋傳;東門樓上,南京人唱北西廂”;每一副都構思巧妙,令人稱奇。
讀者們,關于“古代的千古絕對”,大家還能想起哪些?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