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知識點
1.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卻重修岳陽樓,這說明了什么(作者寫“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目的是什么)?
說明滕子京雖然被貶謫,卻依然在逆境中仍然奮發(fā)治理政事,積極進取,有“不以己悲“的曠達胸襟。
2.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系嗎?
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
3.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闊大);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以天下為己任)。
4.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達了對滕子京的勸勉,結尾發(fā)出“微斯人,吾誰與歸”的感慨。就全文來看,這句有何言外之意?[中考題]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遠;
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與古仁人同道的曠達胸襟和遠大抱負。
5、“銜遠山,吞長江”用“銜”和“吞”寫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點?
生動表現了遠山、長江和洞庭湖的關系,寫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氣勢。
6、第二段表明“岳陽樓之大觀”的句子是什么?從哪個角度寫景物怎樣的特點?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空間和時間:表現了洞庭湖景象開闊而多變化的特點,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
7、作者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有聯系嗎?
寫岳陽樓及其周圍景色的目的是引出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
景色特點與作者本人特點吻合:洞庭湖景色開闊,極有氣勢,這與作者的開闊胸襟和宏偉氣度吻合。
8、三、四兩段寫出哪兩種不同的景色及遷客騷人的不同覽物之情?
景色一: 天氣陰冷(陰); 相關覽物之情: 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悲)
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 相關覽物之情: 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喜)
9、作者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與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對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10、遷客騷人的思想感情與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遷客騷人: 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開闊的胸襟,以天下為己任。)
11、“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
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2、請你簡單評價一下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先憂后樂”的思想是作者對待仕途進退和報效國家的道德準則,在封建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客觀上有利于人民。從本質上講,他的“憂天下”的主張是憂君思想,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鑒和教育意義。
13、第二段中,“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這句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啟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14、第五段的議論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內涵;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勉勵友人。點明中心。
15、“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種‘樂”, “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是一種‘樂’.兩種“樂”有何不同?
答:前者是個人因“物”因“己”而樂后者是因天下百姓的“樂”而樂。
16、對聯:
上句:岳陽樓壯美雄奇
下句:范仲淹心懷天下
醉翁亭記知識點
1、開頭的描寫“環(huán)滁皆山也……”有什么作用?
(1)引出本文描寫的對象;
(2)點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
(3)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2、 本文寫景的順序是什么?
(A)寫亭的環(huán)境:從遠到近 (B)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
(C)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 (D)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為全文奠定抒情基調。
4、本文寫景的作用是什么?
以景美寄托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幾層?分別用三字概括層意。哪一層是核心?
四層:(1)滁人游;(2)太守宴;(3)眾賓歡;(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勵精圖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歡樂,自己也能與民同樂。
7、醉和樂有什么關系?
醉樂統(tǒng)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
8、作者怎樣使用陪襯手法的?
以禽鳥樂襯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層層推進,突出了太守之樂。
9、怎樣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一是借欣賞山水秀麗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與眾人游瑯琊山,寄寓與民同樂的理想。
10、“太守之樂”有哪些?
(1)“山水之樂”(2)“宴酣之樂”(3)“樂人之樂”。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
11、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
兩人有都被貶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
12、“太守醉”中的“醉”有哪兩層意思?
答:一層是“喝酒醉了”,另一層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3、文章除了山水之樂外,還寫了“太守之樂”,請你從內容和它所體現的積極意義上談談對“太守之樂”的理解。
答:(1)從內容理解,太守為人們富足快樂而感到高興,體現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
(2)從積極意義上理解,太守雖然位卑失意,卻具有關注社會、關注民生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是值得肯定的。在當今社會,人們安居樂業(yè),生活寧靜祥和,彼此和諧相處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共同理想。
14、“言在筆先,意在筆后”,作者放情林木,縱意山水,讓我們通過這美麗的風景體會到了太守獨特的游樂情懷。你認為作者在此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答:①表達作者對美好山川的熱愛之情
②表達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③表達了作者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
15、從文中看,太守因何而醉 ?
答:因不勝酒力而醉;因秀麗的山水而陶醉;因與民同樂而醉;因治理好滁州讓百姓生活快樂,政績斐然而自我陶醉。(不勝酒力;與民同樂;陶醉山水;自得之意。)
16、文中不僅寫了太守與眾賓客的游樂,還寫了滁人的游樂。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答:①表現了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
②側面表現了歐陽修治理有方,政績斐然;
③為下文寫太守樂作鋪墊;
④突出了太守“與民同樂”的思想。
17、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本文先寫醉翁亭秀麗的環(huán)境,接著寫山間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再寫太守與民同樂,以此抒發(fā)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