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公眾號「領讀人申怡」
大家好,我是申怡。
最近,《人民日報》發布了《中小學生寒假須養成的9個好習慣》,包含:
堅持閱讀
預習新課
管理實踐
早起晨讀
夯實基礎
戒掉懶惰
多做家務
加強鍛煉
從小練字
“堅持閱讀”被放在了首位。
這9點,看上去挺多的,其實只要做到第一點,堅持閱讀,就已經領先大部分人。
很多家長說:我家孩子不會寫作文、閱讀題不會做、不會預習、基礎不好……就從現在開始閱讀,堅持時間一個月以上,一連串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為什么?
因為一切關鍵的語文問題,其實都是閱讀的問題。
好多家長說,孩子寒假也要寫作文,孩子不會寫怎么辦?
我告訴你:想要寫好作文,先閱讀,不是先靠寫。比如就像現在,跟著我去閱讀預習下學期的文章。
為什么預習下學期的文章,會對孩子的寫作有用?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我先舉一個更具體的例子。
如果,現在你要畫一張關于春節的畫,但你沒畫過,提起筆來,大腦一片空白,怎么辦?
這時候你就不得不去找很多參考,先學學別人怎么畫春節題材,再看看春節都有什么事物,心里有數了,多畫幾次,就畫好了。
寫作文也是這個道理,要想寫得好,就得先看看別人是怎么寫好的,每讀一篇好文章,就是積累了一個拿來就能用的參考,多用幾次,就能寫好。
1
抓住幾個要點
孩子讀完就會用
閱讀要點可以總結為:信息提取——故事復述——結構梳理——表現手法。
但是這樣去講太空泛了,孩子肯定聽不懂。
更好的辦法是什么呢?
——拆分,帶入具體文章,拆成更簡單、更實用的點,我們一個一個說。
1.一篇好文章就是一個作文模版
讀一篇好文章,別一上來就考慮背不背、抄不抄,先放聲朗讀兩遍,去看看每段說了什么,尋找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么。
比如老舍《北京的春節》:
這篇文章,一開始寫臘七臘八,然后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最后寫到元宵,那他的線索是什么?
很明顯,是——時間。
時間跨度一個多月,這么長的內容,都寫了點什么?
下一步就要去具體看內容,知詳略:知道他重點寫了什么,省略了什么。
看完后就得到了一個以時間為線索的寫作模版,甚至可以直接拿走去用。
再進一步,可以讓孩子嘗試把時間線改成一年、或者縮短成一天,這就是在實踐舉一反三。
2.?找準表達角度,就不會亂
表達角度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從誰的角度去寫。
比如《北京的春節》文章里這一家三口,是誰最愛穿新衣,誰要去逛廟會?誰喜歡玩花燈?
那肯定是小孩子。
如果要寫誰最勤勞,那就是父母、長輩的角度了。
老舍這篇文章就是以小孩子的角度來寫,有了這個表達角度,寫的時候就不會亂了。
3.?明確主題和抓住金句,好文章就成了
要想一篇文章出彩,肯定要有明確的主題。
比如你要寫春節,就可以寫爆竹、年貨、春聯、年菜,全都是圍繞春節展開的,把主題先給突出來。
這個基礎上,再有了金句,基本上一篇好文章也就成了。
那金句又是什么?
所謂金句不見得就是好詞好句,更多的是孩子用自己的思考,去啟發別人思考。
比如脫口秀演員,必須是有包袱、有梗,金句,就是文章的“包袱”。
想找金句,我們就要鼓勵孩子自己多去觀察、思考,不需要多干涉或者給意見,他才會有自己的東西。
其實就連家長也好奇,孩子為什么會寫出流水賬來?
是不是壓根就不想寫?
有時候還真不是,相反,他們是什么都想寫,一篇文章全是重點,就等于沒有重點,到最后什么都沒寫好,就是一篇流水賬。
能規避嗎?能!
有三個點是要特別強調的:
第一點,詳略得當。
家長可能說,我也不知道怎么寫詳略得當,那就一定要去讀,幾乎從任何一篇好文章里都能提煉出詳略的安排。
第二點,找對角度,發現有意思的事情,就不會平鋪直敘。
比如同樣寫春節,你可以寫《勤勞的春節》,那么這個角度一般會圍繞誰?肯定就是大人而不是小孩。
比如怡家人都知道的《世說新語》,寫的是魏晉時期的名人和名士。魏晉時期的歷史和人物都這么多,比如可以以時間順序寫,可以寫士兵、農民等等,但《世說新語》就選擇了切入的角度是名人名士,所以它就寫得很凝練、很精彩。
第三點,語言優美。
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通過慢慢地讀好的文章積累而來,慢慢地去品鑒好的文章里語言的那種自然流暢。這樣的文章讀多了,才能把孩子真正的掰到正軌上來。
當你看了別人的文字真好玩、寫得真到位,你心動了;你心動了,你眼睛就活了。你再看再寫別的,你也就能看出趣味來了。
語文學得好的人,他生活中到處都是趣味,他的筆下也到處是有意思的東西。
第四點,加上抒情和議論,有了思考和升華,就會一步步脫離流水賬。
老舍先生寫《北京的春節》,最后的拔高和升華是什么?他說人們并不因為寒冷而減少過年和迎春的熱情。其實這就說到了人生境界,雖然天冷,但是我們該有的熱情一樣有,大人們努力的準備過節,顯出萬象更新的跡象。
那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閱讀對寫作文有用嗎?
有,只要會讀好文章,就能寫出好作文。
為什么說老舍的這篇《北京的春節》是好文章?
他寫了特別多的好詞好句嗎?沒有。
華麗的詞藻呢?也沒有。
開頭是平和的,結尾也是,就像聊天一樣。但讀完就是讓人覺得分外熱鬧,回味無窮。
孩子看完不會感慨說,詞字句真好啊。但是他們會對春節有很深刻的印象,開始學著去觀察自己身邊的春節,一旦開始觀察,寫好作文就不遠了。
所以,孩子要讀,就要讀這種經過時間的淘洗和大眾檢驗過的書,既要讀現代文,也要讀文言文,比如《世說新語》。
也有家長不理解,怎么還有文言文?
這樣說吧,對比普通孩子,和已經讀了兩三年文言文的孩子。
讀了2-3年文言文的孩子,不管是對現代文還是對古文,他的認知水平、思考水平、寫作水平,都會遠超過普通孩子。
讀古文的收獲一定是大于現代文。
《世說新語》只是一個開始,陸續再開始讀《古文觀止》這種更高一階的古文。就會發現,孩子的語文能力幾乎會是階梯式上升的。
最后的討論,我們從這樣一個問題出發:有什么事情,是過寒假一定要帶著孩子做的?
不妨再加上一個前提,如果想讓孩子寫好作文的話。
就是,一定要帶著孩子去菜市場、去超市、去為新年做準備,去感受身邊的煙火氣息。
我們時常談教育,覺得教育是宏大長遠的話題,其實教育就在我們身邊。
《世說新語》里面有這么一段: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意思就是,謝安的夫人教育兒子的時候,問太傅謝安:“怎么從來沒見過您教導兒子呢?”謝安回答說:“我平常是用自身的言行教導兒子的?!?/p>
所以你看,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古人在文章里已經告訴我們,就是言傳身教,是傳承。
大年二十三,就帶孩子吃一顆糖瓜;二十四,帶孩子掃一掃屋子;初一的時候讓孩子拜個年,帶著孩子感受傳統文化和民族的精神,體會書里的春節和身邊的春節有沒有不同,從生活出發,就能幫他們寫出一篇好作文。
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學校的教育只有一半,另一半是家長和家庭。
從這點看,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保護孩子對事物的熱情和對世界的探索欲,也許是更有價值的事情。
-End-
*本文來源于申怡老師的早8點【30天寒假預習營】。
周二早8點,在視頻號「領讀人申怡」直播間,繼續預習舒婷詩歌《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