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心多浮躁。于是,就從網上找了一些修心養性的書來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修心的學問如此的多,如此的廣博,真是叫人無所適從。
道家修心講究融入自然,他們把修心叫煉心,重點在一個“煉”上。其內分六法,即心廣、心正、心平、心定、心靜、心安。其實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恬淡虛無”,道家有首養心歌里這樣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也是人間好時節?!痹趺葱薜滥??順應自然,感悟自然,最后超脫自然,直到有一天,天從人愿,塵累一清。身心無礙,根基自如。方算修成了正果。那么什么是道呢?其一,道是過程;其二,道是本原;其三,道是規律;其四,道是法則,總之大道三千,條條可證混元。取其一而修之,取其余而鑒之。
佛法的修心,是向自性內求,不是向心外求法,所以佛法稱為“內學”。內是什么意思?內是分析自己、觀察自己。曉得觀察自己,你才能成就。所以佛家講究一個“悟”字。清朝有位歷史學家趙翼,是大詩人,大文豪,他晚年寫了三首有名的詩,其中有一首說: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他說,年輕的時侯學講話,講不圓滿,自己以為學問功夫還沒有到家。到年紀老了才知道,學死了也沒有用,因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過話有些偏頗,據我所知,古時有幾位大禪師,并沒有讀過書,也沒有上過一天學,一個字也不認識,悟道以后,詩好、文好、樣樣都好,那真是不可想像。可見“悟”字的重要。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那么怎么去學佛呢?其實用一句話概況,學佛就是在學做人而已。那么什么是佛呢?離一切“相”即佛。
儒家修心,最重三點: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講究一個“省”字,孔子曰:“內省不疚,何憂何懼”!什么為“君子”,不憂不懼就是君子。一個人叩問內心,反躬自省,了無愧疚,那何憂何懼!一個人做到“上不愧于天,下不愧于人,坦坦蕩蕩,問心無愧,凡事盡心盡力,就沒有什么憂和懼了”!明朝一個大學問家叫王守仁,更是把儒學發揚光大,他的學問就叫《心學》,心學總結起來就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庇靡痪湓捀爬ň褪恰爸茞骸?。
外國人也講修心,我在基督教的《圣經》里面查找關于修心的文字,結果發現圣經從頭到尾都是教人修心的。有人把它總結如下:“年幼時,提醒我童心;年老時,提醒我養心;學習時,提醒我專心;工作時,提醒我用心;交友時,提醒我真心;待客時,提醒我誠心;結婚時,提醒我忠心;贍養時,提醒我孝心;成家時,提醒我同心;扶幼時,提醒我關心;空閑時,提醒我靜心;忙碌時,提醒我歇心;躊躇時,提醒我順心;抉擇時,提醒我定心;無知時,提醒我進心;驕傲時,提醒我虛心;贊美時,提醒我傾心;敬拜時,提醒我虔心;齋戒時,提醒我苦心;喜樂時,提醒我歡心;侍奉時,提醒我愛心;等候時,提醒我耐心;軟弱時,提醒我信心;倔強時,提醒我柔心;誘惑時,提醒我小心;辨別時,提醒我留心;跌倒時,提醒我悔心;改過時,提醒我狠心;堅強時,提醒我平心;祈禱時,提醒我恒心;探望時,提醒我熱心;開導時,提醒我細心;貧窮時,提醒我甘心;富足時,提醒我守心;逼迫時,提醒我忍心;陷害時,提醒我寬心;臨終時,提醒我安心?!蔽矣靡痪湓捀艣r就是“要本分”。
集四家修心之言,用一個字概況,道教太“玄”,佛教講“緣”。儒教說“仁”,基督教道“苦”。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導人向善,他們在修心方面不約而同的都提到一個“靜”字。所以修心又叫靜修。于是,我就揣摸靜的含義,環境要安靜,心里要平靜,心理要純凈,“靜”字一至,浮躁自去。原來修心就這么簡單,心有靜,就可以修心,保持心態,就可以養性。萬物都可修心,只是想找一種感覺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