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沙秦觀賞析|秦觀主題之浣沙
秦觀,北宋文學家、詞人,被譽為婉約派的代名詞。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
【作者】秦觀【朝代】宋代
很孤獨很冷,在一棟小樓上。小銀流氓就像一個可憐的秋天?;赝溜L,輕煙,潺潺流水,心情幽幽。
窗外,花兒灑脫地起舞,就像夢里一樣,雨淅淅瀝瀝地下著,漫無目的地飄著,像憂郁。再看,珠寶的幕布隨意掛在銀鉤上。
①浣溪沙,原名唐,是一種舞曲?!吧场币矊憽凹啞薄S置靶≡夯ā?、“滿院春”。另外56個字符。
②荒涼:冷漠如冷。輕:薄寒,區別于嚴寒和嚴重的春寒。
③小銀:早上多云。流氓:詩人討厭的詞。可憐的秋天:秋天已經結束了。
④輕煙流水:畫面上的煙很輕,水潺潺。靜:意境悠遠。
⑤絲雨:毛毛雨。
⑥寶簾:用珠寶裝飾的窗簾,指華麗的窗簾。隨便掛:隨便掛。
這個詞的缺失創造了一個領域。這個境界由輕寒,重陰天,靜室組成。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會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主角的無聊和憂郁,而這種悠閑壓抑的環境,讓主角的憂郁顯得更長久。
此詞亮點位于霞闕,營造出一種靜謐、悲涼、靈性的藝術境界,集音樂之美、繪畫之美、詩歌之美于一身。在這個自我占有的主觀領地里,主人公的悲哀給了花和雨,是淡淡的春愁,卻是不痛不癢的悲哀。這種表達,只有陳彥超的贊美才能做到:“好像轉苦為安,文薇的小團體?!标悘┏J為秦觀的詞風比文和韋莊的詞風更深沉,而拙見者則認為秦觀的詞風不僅優于這兩位,而且更清新、更美。花與夢,絲雨與愁,本質上并不相似,卻有著輕盈細膩的共同之處。太巧了!一般比喻多以具體事物的形式運用抽象事物,但作者不說“夢如飛花”而說“飛花如夢”,不是說“愁如絲雨”,而是說“絲雨如愁”。多么奇怪的事情!兩者的結合給讀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難怪梁啟超稱之為奇言怪語!而意象的巧用也是詩人的高明之處?;ㄅc夢,絲雨似愁,這些美好的意象(當然,愁也可以是美好的東西,甚至可以是一種溫和的春愁)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幅幅美麗迷人的畫景,充滿詩情畫意,彌漫著空靈朦朧的憂傷。世界因王國而獲勝。什么是境界?那些能表達自己真實情感和場景的人被稱為有狀態,而那些不能。這個詞既有真景又有真情,可謂情景交融,景中有景,情中有情,意中有意。
這個詞的結尾也是相當成功的,著名的沈季飛那句“精研細考,得南唐之座”也不是白給的。將人物的情緒隱藏在懸掛的窗簾中,形成一種寧靜悠然的狀態,耐人尋味。
值得一提的是,詩人在這個詞里從未正面刻畫過人物,但我們還是感受到了人物的存在。這是因為作者著重刻畫了人物的情感,而情感又被環境和氣氛所襯托,使其場景交融。這樣的英雄,這樣的場景,結合文字溫柔的語氣,我們不禁感受到主人公身上散發出的溫柔的孤獨和淡淡的悲傷。
秦觀(1049-1100),字太虛,漢族,北宋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人,謚號韓溝居士。學者稱他為淮海居士。北宋文學家、詞人,被尊為婉約派的代名詞。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進士。
曾任國子監博士(國立大學講師)、省正字書記、國史所編輯。政治上傾向舊黨,哲宗時“新黨”執政,貶州酒稅,遷郴州,管衡州,遷雷州,死于滕州。他與黃庭堅、晁、并稱為“蘇門四學士”,頗受蘇軾賞識。秦的視野豪放灑脫,洋溢著文學的話語。他15歲喪父,從小學習經典和兵書。代表作品:《鵲橋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
秦觀(1049-1100),江蘇省高郵市人,早年出生,后改性格少游,謚號漢溝居士、淮海居士。年輕時聰明伶俐,博覽群書,胸懷大志,游歷湖州、杭州、潤州等地。Xi寧元年(1068年),他21歲??吹饺嗣裨馐芩疄?,他寫了《浮山堰賦》和《郭子儀騎馬去魯賦》。
秦少游是北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然而,在秦少游現存的所有作品中,只有三卷本的100多首,十四卷本的430多首,三十卷本的250多篇。詩詞散文的篇幅,遠不止文字的幾倍。
熙寧十年,蘇軾從密州遷到徐州,秦觀前去吊唁,并作詩一首,“我只想知道蘇州,不想知道萬戶侯。”(《別子詹學士》)。次年,應蘇軾要求,寫了一首《桃花塢賦》,蘇軾稱贊他是“人才”。在此期間,秦觀與蘇軾游歷了五洲、吳江、湖州、惠濟等地,結下了友誼。在蘇軾的勸說下,秦觀開始刻苦學習,積極準備參加科考;然而,他的命運很糟糕,他在兩次考試中被評為孫山。蘇軾覺得委屈,寫詩寫信鼓勵。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路過江寧時,向王安石極力推薦秦觀的才華,并在后來寫道:“愿你借少齒,得天下重?!蓖醢彩€稱贊秦觀的詩“鮮如鮑,謝”。在兩位文學前輩的鼓勵和許諾下,秦觀決心再次進京趕考,并于次年取得第一名,結束了自己的養兒育女生涯。通過進士考試后,秦觀被任命為定海主簿,調任蔡州教授。元佑七年,蘇軾從揚州被召回,做了明寺學士、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秦謙主編《國史館》,與黃庭堅、晁、同時供職于國史館。他被稱為“蘇門四學士”。在北京任職的幾年間,秦觀不得不與師友并駕齊驅。
宗統治時期,政治家多為老黨員,但其內部派系斗爭異常激烈。蜀黨領袖蘇軾及其“蘇門四學士”能夠從民生和國家利益出發,對新舊黨的主張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秦觀先后向朝廷提出了30條政策學說,針對當時的內憂外患提出了各種具體的改革策略,并對王安石變法進行了中肯的分析,認為新法是救國救民的良策,但執法者矯枉過正,產生了一些流弊。他不贊同司馬光的廢新法裁決,認為也是因為噎死。這些觀點在不容異己的激烈政治形勢下顯然是格格不入的。而且由于秦觀與蘇軾關系密切,他也難逃派系之間的詆毀和批判。
邵圣元年(1094),新黨人張角、蔡京上臺,蘇軾、秦觀等人一同被貶。此后,秦觀被調至衡州、雷州等地編輯管理,屢遭削職免職。元末二年(1099年)在雷州,自撰《萬辭》。元三年(1100),哲宗駕崩,惠宗即位,面對太后。政局發生了變化,許多前部長被召回。秦觀還命宣德郎返回衡州。到滕州時,已經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