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設計】春江花月夜經典教案
欣賞《春江花月夜》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能力和對祖國優秀音樂文化的熱愛,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教學的目的:
1.通過學習,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人生、對宇宙的聯想和感悟,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漂泊與鄉愁、愛情之情。
2.學習詩歌的欣賞方法,了解“身在詩境,看得見風景,摸得清”的欣賞方法
3.學會用音樂形式去感受詩意美和節奏美。
二、重點:
了解詩歌情景交融的方法,即情景抒情。
三。困難:
如何讓學生置身于詩意的境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以及由此產生的人生感悟?
四、教學時:
二角石
教學過程:
第一次教學:
1.介紹“身在詩境,景色清”的欣賞方法
讓學生集體閱讀楓橋和柴璐附近的夜泊。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在學生們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后,老師強調,要理解詩歌的含義,就必須“置身于詩意的場景中,愛上風景?!弊詈?,老師講了自己的經歷。第一,他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入詩意的場景,與詩人產生共鳴。第二,他應該找到一些相關的圖像。
在講《楓橋夜泊》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抓住幾個關鍵意象:月落、烏鴉、漫天霜、江峰、漁火、鐘聲。然后,我讓學生們了解具體的時間:午夜時分,我想起了這首詩的主人公:一個因為想家而無法入睡的漂泊的游子。我特別啟發學生思考“客人”這個詞在理解詩歌主題中的作用。為什么客人會這么想?我們來云安中學讀書是“客人”嗎?我們有過鄉愁嗎?就這樣,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們去理解,所有的學生都紛紛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至此,同學們才意識到,這首詩的主人公確實是個客人,這也會導致孤獨和寂寞,以及回不了家的痛苦。
在講《柴璐》這首詩時,我也是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學生聯想到“空山”等意象,尤其是“空”這個詞,從而進一步理解王維晚年清靜淡泊的隱居思想。
2.《春江花月夜》賞析
讓學生先聽古樂《春江花月夜》,再欣賞詩的配樂。老師講解得當,讓學生感受月亮升起、升起、高掛時的感受。然后,請學生說出自己的感受,與學生分享。老師會再點評,把老師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同時會明確這節課的重點:討論第一部分,認識景物描寫與抒情的關系。
流程:
(1)全體同學讀第一部分(開頭,但見長江送水)。然后,學生討論:這部分是圍繞什么寫的,詩中描繪的畫面是什么,有什么樣的聯想?然后,從每個小組中,找一個代表發言,老師和學生再評論一遍,看誰更懂。然后老師進行總評,提出分析詩歌時需要注意的幾點:詩中的背景是什么?主要對象是什么?詩里的畫面呢?景和清是什么關系?同學們一起討論,認為月亮是以春、河、花、月、夜為背景寫的。這幅圖隨著月亮的出現、升起和懸掛而變化,河流和月亮與周圍景物的關系也隨之變化。
(2)引導學生重點分析“年初河逢月,江逢人卻長江寄流水”的句子,探索人與月、人與水、生命與宇宙的關系,從而引導學生理解人類生生不息的永恒與宇宙萬物的永恒和變化的關系??偨Y我們在本次教學中學到的內容:
這節課主要學習了第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明白學習和欣賞詩歌要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走進作者的心靈,運用想象和聯想去體會詩歌的意境,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他們可以欣賞春江月夜的美景,體驗空寬廣寧靜的月夜風光,從中感受人生哲理。
第二教學:
要點:分析第二部分,總結全詩的藝術特色。
流程:
讓學生集體背誦《春江花月夜》,然后重點分析欣賞第二部分(白云去長端)。思考:這部分的重點是什么?游子和思女的相思病情況如何?
學生集體討論,然后請學生代表發表看法。教師引導學生尋找意象:白云、高樓、梳妝臺、窗簾、案板、紅巖、蔣墅。他們還應注意分析鄉愁和游子的動作和心理,讓學生認識到細節描寫在表達人的思想方面的作用。學生可以體會到鄉愁和游子的純真愛情美和人性美。
為了更好地把握內容,我著重要求學生找出相應的修辭方法,例如“月上徘徊”,這是擬人手法,表現月亮的人性化,從而烘托鄉愁的孤獨寂寞,引導學生注意卷簾、刷砧等鄉愁的動作。這些細微的動作恰恰說明了思鄉是因為看不到心上人而難以忍受的,從而進一步刻畫了她對游子的分析。我著重引導學生找出他們的心理獨白。
最后總結一下第二部分同學們的回答,以及老師的啟發:第二部分重點講述了流浪女和流浪子的相思,以及無盡的悲傷,而月亮是連接流浪子和流浪女相思的紐帶。全詩悲而不傷,一直深受人們喜愛。古人云:“孤詩壓倒全唐。”
學生討論,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然后師生一起分析,然后總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1.景、情、理的完美結合。全詩將風景、抒情、議論完美結合,寫出了春、河、花、月、夜五種美景。以月亮為主要描寫對象,抒情和議論也緊緊圍繞著月光。從人月之初與自然之初的關系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一場大討論,但并不生硬。與此同時,
2.這首詩節奏優美。全詩節奏鮮明,三十六句,四韻變化,始于平仄。全詩隨韻的變化而變化,交錯運用,吟嘆,來回呼應,既循環往復,又連綿不絕。音樂節奏強烈而優美。
3.把全詩反復讀一遍,爭取在課堂上熟悉。
參數:
本次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了新課程教學的理念。
1.注重語文學習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我們知道,語文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體驗語文的樂趣。只有當學生愿意學習時,他們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漢語感興趣,他們會盡力擠出時間來學習。否則,學生只會把大量時間花在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科目上,造成偏科現象。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學生接觸自然的機會較少。很多內容不被學生重視,學生會勉強應付,這對語文學習極為不利。有鑒于此,我在教這門課的時候,盡量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對自然的探索,關注生命,讓學生理解宇宙變化與不變的永恒主題。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是關注人們對自然的思考。在理解景物與情感的關系時,他們盡力讓學生觀察,學會探索。
2.體現了本單元詩歌教學的重點,讓學生學會“身在詩境,心領神會”的方法,聽起來很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學生如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學會學習?如何讓詩歌的學習更有趣?這是每一個負責任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在這門課中,我用聯系實際的教育思想,將現代生活的真實情況與古人的生活情趣聯系起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詩人的主題,捕捉古代詩人的脈搏,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
3.師生互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前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興趣不高,老師講課,學生聽課的情況會讓學生厭學,以至于學生上課經常睡覺。因此,要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必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而學生的參與程度決定了教學效果,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真正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
4.吸收傳統教學的優點,實施“雙基”,注重“啟發式”教學。教授鑒賞方法時,注意“溫故而知新”。為此,我先復習一下我小學時學過的兩首詩《楓橋夜泊》和《柴璐》,加深學生對所學詩歌的理解,為他們舉例推理提供方便。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詞為例,學生會感到更加親切和親切。我認為學生和老師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樹立了老師的威信,學生更加尊重老師,從而對老師教的詩詞給予足夠的重視,學新課也能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5.強化朗讀意識,體現詩歌教學的本質特征。學生熟悉詩詞是學習古詩詞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古人云:“詩不會背,可以偷?!睂嵺`證明,多讀書,多讀詩,不僅能增強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提高對詩歌的感性認識,還能為寫作提供很好的范例。這樣,無論是寫詩還是其他形式的作文,你都會有很大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