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傳媒網
2022-07-29 16:54
·四川
0
#宜賓頭條#7月以來,宜賓氣溫節節攀升,在連續13天的異常高溫下,有不少市民中暑入院。其中,因“重癥中暑”而發生的疾病——“熱射病”,會讓不少患者昏迷乃至死亡,這樣的案例今年在全國各地已發生多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宜賓多人因“重癥中暑”進入ICU
在宜賓多家醫院急診科,記者了解到,在7月已收診治療了多起“熱射病”。
32歲的王飛在工地工作時突然倒地,意識不清,被工友送到醫院,經過ICU搶救,生命體征平穩,順利轉出ICU。
而45歲的劉鵬卻沒有這么幸運,他在高溫環境下工作后出現昏迷、抽搐等情況。在當地醫院進行治療,效果不理想,后轉到市級醫院重癥監護室,雖經全力搶救,但最終仍因病情危重而不幸去世。
“7月,我們科已陸續收治了十余例熱射病患者。”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ICU)醫療組長曹良海介紹,在這些患者中多數為老年人,年紀最大的已經八十多歲。年輕的患者主要是戶外體力勞動工作者;老年人由于大多患有慢性基礎疾病,身體散熱功能比較差,有的老人又擔心感冒或怕花錢不愿意開空調,在室內高溫高濕的環境下就容易導致中暑。
中暑就是熱射病?
“通俗地理解,熱射病就是最危險、最嚴重的中暑”,曹良海解釋道。
熱射病的病死率最高可達到60%以上,原因一方面是高熱本身對身體的直接損害,就像煮雞蛋,高熱會讓蛋白質變性,酶的活性喪失;另外一方面是高熱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類似敗血癥樣的反應,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熱射病不是突然發生的,在中暑發展成熱射病之前,會先經歷“先兆中暑”“輕癥中暑”“重癥中暑”階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重癥中暑,又可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三型,也可出現混合型。
熱痙攣:表現為明顯的肌痙攣,伴有收縮痛。好發于活動較多的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腸肌為著,常呈對稱性。時而發作,時而緩解,患者意識清,體溫一般正常。
熱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多汗、口渴、惡心、嘔吐,繼而皮膚濕冷、血壓下降、心律紊亂、輕度脫水,體溫稍高或正常。
熱射?。涸诟邷丨h境中突然發病,體溫高達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繼之“無汗”,可伴有皮膚干熱及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嗜睡、昏迷等。熱射病是重癥中暑中最嚴重、病死率最高的一個類型。
通常,人在長時間暴露于高溫環境后,會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等癥狀,一開始體溫正常或略升高,這個狀態為先兆中暑。核心體溫持續上升達到40℃以上時除上述癥狀外還會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四肢濕冷等情況,這種狀態為熱衰竭,及時糾正可恢復正常。如不及時干預可逐漸發展為昏迷伴四肢抽搐,嚴重時可產生多器官功能衰竭,這就是發展到了重癥中暑——熱射病了。
三伏已至,警惕“中暑”
7月17日,宜賓市氣象臺10時許發布消息解除3個高溫橙色預警信號,至此,從7月4日開始,持續了13天的異常高溫結束,暴雨后宜賓人民迎來了清涼,但從7月16日開始為期40天的三伏天已來到。
根據以往經驗,三伏中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在這一時間段,宜賓或許又會開啟“蒸烤”模式。“高溫天氣”在中國氣象學上是指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而“高溫熱浪”天氣則指連續3天以上的高溫天氣過程。
可以這么說,高溫天氣是簡單的溫度升高,而高溫熱浪天氣則是高溫的持續累積。無論是高溫還是熱浪,它們對大眾健康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中暑。中暑發生的原因,首當其沖的是環境溫度過高(氣溫>32℃,濕度>73%,密閉不通風),這是根本原因。
曹良海表示,降低熱射病發病率的關鍵在于預防,在高溫天氣里要多喝水,不論運動量大小都要增加水分攝入,不要等到口干舌燥才喝水。要盡量避開正午前后時段出行,在室內活動時要注意開窗通風,合理用電風扇、空調等電器降溫。
出現中暑癥狀時要及時處理。熱射病不是突然出現,而是逐漸加重。如果出現輕度中暑,比如大量出汗、頭暈無力、胸悶氣短、惡心心慌等癥狀時,一定要重視并及時處理,防止情況惡化。
當出現了輕癥中暑癥狀,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進行緩解:找一個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小口慢飲,若不緩解,應及時就醫。若出現重癥中暑,應立即脫離高溫環境,脫去外衣以利于呼吸及散熱并想盡一切辦法降溫,如水浴或冰水擦浴,吹電風扇、空調等,不要使用藥物降溫,同時聯系120及時送醫,但不要因為著急送醫而忽略降溫,因為早期有效降溫是患者取得良好預后的關鍵!
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提醒:出現中暑,及時處理熱射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實際上,熱損傷因素作用于機體,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是有一個由輕及重的連續過程,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時處置和治療,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熱射病的發生。
原文刊登于《新三江周刊》2022年7月28日 第30期
作者:樊慶
來源:《新三江周刊》宜賓傳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