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啊,一輩子都沒斷過。改變生活環境是磨難的一部分?!叭藙?,草動死?!贝蟾啪褪沁@個道理。
難怪有那么多人,不甘在家鄉平庸,騎著青春,出去打拼。很多青春都花在了努力工作上。投資。透支。工作。賠錢??偸窃诼飞希苊?。
可見,人保持著動物的本性,遷徙是其屬性之一。出去找個好點的客廳空。
是的,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環境,留了下來。是的,我沒找到。我沿著原路回去,繼續在故土耕耘編織。遵循先人的思維,日落休息,日出而作。每天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奶奶和媽媽。
這應該叫家園思維。都在同一個村,早上見,晚上見。家里發生了什么,今天不知道,明天就知道了。誰家是誰家很清楚。全村人都知道誰的莊稼好不好。于是,思維無形中被凝固在一起,成了這個村子的特色。
和我一樣,在農村出生長大,然后參加工作,回到農村。而這個村子還是我的家鄉。所以,故鄉的概念根植于我的童年,故鄉思維,后來影響了我思維的廣度和寬度。
記得小時候父母都在說誰的地好,今年誰的糧食收成多,豬養肥了,雞下的蛋多了。他們都是飯后談心,互相羨慕。
夏天收割小麥,是最能體現他們快樂心情的季節。迎著烈日,衣服被汗水濕透,他們還在收獲的路上奔跑。他們爭分奪秒,爭分奪秒,爭分奪秒,爭分奪秒,爭分奪秒,就是為了多收三五桶。說白了就是大豐收,臉上寫滿了滿足。如果你付錢,只要你付錢,你就會得到一些東西。可見幸福是在臉上的。嗯,這個時代的人都經歷過“三難年”,知道食物的珍貴。當你看到食物時,你看到了生活,所以生活會很美味。但是評論別人的莊稼長勢和糧食收入也是免不了的。
秋天,看到門前一排排整齊的柴火,就覺得這個冬天不冷了。早早去山林,讓鐮刀斧頭抖落地上的露珠,砧音遍谷。新的一天,劈柴就這樣開始了。傍晚,回家的小路上,人馱著,騾子馱著,繩子拉著,肩膀拉著。他們有他們需要的一切。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扛著柴火回家。雖然這與當時的政策不符,但在那個時代,燃料的唯一來源就是柴火。沒有電,更不用說煤了。這是唯一的解決辦法。雖然森林被破壞了,但我們仍然知道應該保持年輕,明年砍伐。劈柴也在比較的路上。
一年中最潮濕的一天是冬天。老人曬太陽,放牛,晚上回家加熱土炕,吃完飯鉆進熱被窩。有一天,它融化在熱炕上的夢里。事實上,最期待和害怕的是中國新年,或者說是春節。孩子們期待在過年的時候可以自由玩耍,不再放牧牛羊豬,不再上學受凍,有各種好吃的。我更樂意犯錯,父母不打不罵。感覺好舒服,好自由。父母怕過年,過年花銷大,過年花銷大。如果一年內沒有積累更多的財富,那是非常令人擔憂的。這時候,只說“窮過一年”。沒有必要與鄰居攀比。沒有一個,為什么要攀比呢?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農民非??粗赝恋?。年底前,我早早地就下地干活了。直到土地肥沃,雜草被清除。農民,從古至今,土地就是他們的工作場所。如果農民不愛土地,這是一個危險信號。還有,保留給孩子蓋房子的想法。在全家人的幫助下,我們提前幾年就開始計劃修房子,準備材料。如果不注意,房子的風格很容易被淘汰。感覺就是現在的時尚。時尚時期,賞心悅目。時尚過后,我懶得看第二眼。這是另一種版本的比較。
簡而言之,給人一種別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感覺,這是完全正確的。別人不干你才干,有點離譜。思想受大眾影響不足為奇,這是那個時代的特點。
后來學校畢業,我又回老家工作了。已經十幾年了,只是在學校我拋棄了以前的思維和觀念?,F在我又來了,我重新融入了這里,我又一次糾正了家鄉的一些陋習。開始和身邊的人比修房子,比做家務。求余糧,求金錢,求漂亮房子。在那個地方的感覺真好,那一刻我的心靈都凝固了。
然后一個偶然的機會,組織安排到了另一個條件好的地方工作,那里的人思想觀念更先進。至少要有商品意識,還要有接受新事物的胸懷。
最后,我去城里工作,認識了很多人。思維敏捷,知識超前,兼容并蓄。我這才明白,被人嘲笑“離城一里,全是鄉下棍子”,說明鄉下人和城里人不一樣。城里人比較隨和,也比較和諧,但一般不會來回。反過來,考慮村莊。我發現,到現在為止,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去鄉村,去朋友家,去聚會,我都覺得他們高人一等,應該區別對待。應該算是最貴的客人,相反,如果你覺得你對他們沒面子,你會立刻表現出不悅。城里人很隨和。方便他們的主人就是方便他們自己。
鄉村的人以我為中心,城市的人以主人為中心。城里的吊唁叫坐夜,村里的吊唁叫守靈。城里人在酒店辦酒席,村里人在家里辦酒席。城里人沒有辦喪事的宴席,村里的人辦喪事都是念經。在鎮上,味道不一樣,風俗也不一樣。城里的人都集中了,村里的人都散了。居中,有居中。分散,離心離德。
從村里來,回到村里去,再從村里出來。一對二,來回幾次,來回不同,來回變化。但跟風沒變,城里人跟風,只是換了個名字叫“流行”。在農村,跟風叫“看比較”,就是看著做比較。
城市有城市的壞處,鄉村有鄉村的好處。抓住優勢,擺脫劣勢。這不叫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