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讀書筆記3000字,讀首都3000字
讀完《資本論》有一種三千字的感覺。
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是以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為指導的。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歷史唯物主義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顿Y本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把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為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作為一種結合生產關系解釋分配關系的理論,不僅對剝削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而且為科學解釋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各階層人民的實際作用和應得利益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我們應該看到,目前,它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一種是有人試圖借助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分配理論來否定剩余價值理論的學術成果;另一種是有些人把剩余價值理論看作是不需要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而發展的自然科學理論,從而窒息了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道路。因此,回應上述挑戰,深化對剩余價值理論的認識,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對于剩余價值理論的本質解釋,馬克思在分析商品價值的形成結構時,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公式:C+V+M。c指生產資料的價值,包括設備、原材料等。,V指以工資形式表現的勞動價值,M指以企業主利潤形式表現的剩余價值。馬克思認為,C作為投入資本,只是轉移了購買的設備、原材料等的價值。到新的商品,而沒有增加新的價值。只有工人活勞動的價值V才是創造新價值m的唯一因素,馬克思由此表明,企業主的剩余價值或利潤是由雇傭工人的勞動創造的,而這一創造過程并沒有得到任何工資報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剝削現象的描述,實際上是經驗方法和抽象方法的結合。雖然剩余價值理論沒有成立,但并沒有影響《資本論》成為工人的圣經。原因如下:
第一,剝削現象是客觀存在的,是勞動者所經歷的。馬克思形象地描述了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一部分是彌補勞動再生產的必要勞動,一部分是為資本家創造剩余勞動,非常直觀,簡單明了,容易被工人接受。其次,馬克思雖然沒有用嚴格的邏輯力量證明剝削的存在,但他在《資本論》中列舉了大量觸目驚心的事例,描述了資本家殘酷剝削工人的事實。這種經驗方法的巨大力量彌補了他抽象思維方法的缺陷,甚至使許多真心相信他的理論的人對剩余價值理論的科學性從未有過絲毫懷疑。也就是說,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雖然失敗了,但他在用實證的方法描述剝削現象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終達到了寫作《資本論》的根本目的。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家總能獲得剩余價值或利潤,資本家永遠是資本家,而工人只能維持勞動力的再生產,只能絕對貧困。工人永遠是雇傭工人,他們之間的轉化是沒有條件的。他沒有為勞動關系的相互轉化提供理論依據,無法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逐漸緩和和工人階級的相對貧困。根據瓊的說法?羅賓遜的理論,私人對財產的壟斷導致剝削。如果壟斷條件發生變化,一部分資本家可能因為破產而成為雇傭工人,或者一部分工人可能因為勞動成果的積累而成為資本家。她的理論既能解釋勞動關系的對立,又能解釋勞動關系的轉化。在中國的現實生活中,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工人也可能是股票持有者,很多人已經有了工人和資本所有者的雙重身份。
瓊嗎?羅賓遜從壟斷或不平等競爭的社會關系來解釋剝削現象,他的理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它不僅可以解釋資本的剝削,還可以解釋其他壟斷條件下的剝削,特別是貪官利用手中的權力攫取社會財富的權力剝削。剝削是建立在一定社會價值判斷基礎上的經濟范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剝削現象是以不等價交換為前提的,但不等價交換現象并不都是剝削。這是因為,在決定市場價格壟斷和競爭的諸多因素中,有自然壟斷因素、歷史壟斷因素、人為壟斷因素、社會制度導致的壟斷因素、商品交換過程中偶爾發生的壟斷因素、供求關系變化導致的壟斷因素等等。
當市場利用這些壟斷條件參與競爭時,就會出現不平等交換。顯然,這些不平等交換現象不能視為剝削現象。由于所有的經濟行為都涉及到壟斷條件的使用,所以不可能利用壟斷條件從競爭的角度來區分剝削和非剝削。當社會主義承認價格機制在市場經濟中的調節作用時,必然會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承認不平等交換的合理性,即承認市場主體利用價格通過適當的壟斷和競爭獲得一定利潤的合理性,并在法律制度上予以保護。利潤作為商品成本與收入關系的表現,也反映了市場主體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這是市場經濟特有的現象,而不是資本主義特有的現象。
如果消滅了利潤,市場經濟就不存在了。不需要否認,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肯定不平等交換的合理性,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勞動力市場不平等交換的合理性。從勞動力市場本身具有買方壟斷因素來看,這就等于承認了一定程度剝削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從歷史和發展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是一個限制和逐步縮小剝削范圍直至最終消滅剝削的長期發展過程。根據現行法律規范,勞動力市場和社會允許的其他市場中的不平等交換現象,在性質上不屬于不正當競爭,因此不屬于剝削現象。只有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和程度的不公平的經濟行為才是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由于剝削是一個包含道德標準的經濟范疇,它只能根據不同的社會條件或歷史階段來準確解釋。因此,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利潤都可以完全視為剝削的結果,但不同時代的剝削概念應根據時代的變化賦予不同的含義。
傳統上,剝削是指買賣勞動力的不平等交換關系。只要不平等交換是建立在勞動力市場買方壟斷的基礎上,就是對賣方勞動成果的剝削或占有。只要勞動力被動地作為商品出售,它本身就意味著剝削。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決勞動不應成為商品的問題,徹底消除剝削現象,是社會主義社會的一項長期歷史任務。剝削作為對中國現實中一種經濟現象的理論描述,是以承認買賣勞動關系中存在不平等交換為前提的。是指買賣勞動力超過一定限度的不平等交換關系。買方對勞動力的壟斷不直接構成剝削,只有利用壟斷條件超過規定限度才構成剝削。這是現階段判斷剝削行為的客觀標準。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消滅一切剝削現象,包括剝削勞動力市場壟斷條件的現象,使勞動不再具有商品的屬性,勞動者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成為名副其實的社會主體。社會主義目前的目標是將傳統意義上的剝削現象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承認勞動力市場一定程度壟斷的合理性,將勞動力市場中超過規定限度的壟斷視為剝削現象,依法取締。這就決定了我們所說的消滅剝削不是空的社會主義烏托邦,而是理想與現實辯證統一的實際運動和發展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僅把社會主義看作是先進的社會制度,看作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更重要的是把社會主義看作是一個從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漸進的歷史發展過程,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到理想的目標。最終消除剝削現象還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和艱苦的斗爭。50年來中國經濟界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五次討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雋永、經久不衰的思考和關注。
總的來說,雖然每次辯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辯論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循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遵循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已取得的成果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識。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馬克思關于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二重性的論述中得到佐證。而且從邏輯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這些勞動成為價值源泉并不真正構成問題。近幾十年來,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了重大進展。它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指明了方向,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勞動價值論的創新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讀完《資本論》有一種三千字的感覺。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本義
勞動價值論是指勞動創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價值理論的合理內容,建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本義可以概括為:第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交換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第二,創造價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不是價值的源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抽象勞動,也就是對人的腦力和體力的無差別消耗。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但不是價值的源泉。第三,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活勞動,即在進行中的生產過程中消耗的抽象勞動。物化勞動作為過去勞動的凝結,在新的商品生產過程中只能轉移自己的價值,而不能創造價值。商品價值不包含任何自然物質的原子。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它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徹底的一元價值論。
二,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必要性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與當今時代存在巨大差異。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任何科學原理都是在特定條件下對特定問題的分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產生于130多年前工業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當時的生產方式、勞動形式、商品形式、財富構成都與今天有很大不同。因此,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分析不能脫離對那個特定時代特征的分析??偟膩碚f,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歷史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勞動形式主要是體力勞動。在工業化初期,社會生產主要集中在物質生產領域,非物質生產部門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工場手工業和機器工業的勞動形式主要是體力勞動。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以物質生產領域的體力勞動為主要研究對象。雖然馬克思在分析非物質生產領域(服務貿易行業)時也有涉及,但當時由于這些部門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影響不大,所以馬克思在談到服務貿易時就說:資本主義生產在這一領域的所有這些表現,與整個生產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完全可以忽略。
第二,對勞動過程的認識不高。工業化初期,知識、科技不夠發達,勞動過程中的腦力支出和知識含量不高。簡單的、以時間為基礎的勞動是主要的勞動形式,這種勞動主要以體力消耗為基礎。因此,馬克思不可能系統論述科技創新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獨特作用。
第三,指揮和管理勞動不能視為一種獨立的勞動形式。工業化初期,隨著工業革命和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另一方面無產階級的貧困加深,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加深。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立時,面臨著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尖銳斗爭。它的使命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的社會制度取代的必然性。當時的指揮和管理主要是資本家的職能,資本家的指揮和管理職能是和剝削目的結合在一起的,而大部分工人是被指揮、被管理、被剝削的。因此,馬克思不可能把指揮和管理勞動作為一種獨立的創造價值的勞動形式來研究。
(2)當代勞動特征的變化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挑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出現了大量新情況、新問題,社會勞動出現了許多新特點。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有了新的實踐土壤。但是,按照勞動價值論的本義,服務勞動、科研勞動、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管理勞動,因為不直接創造物質產品,所以不創造價值。這一本義與實際經濟活動存在巨大矛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遇到了一系列挑戰。
第一,服務性勞動。第三產業也叫服務業,從事第三產業的勞動可以稱為服務勞動。第三產業問題是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時為了便于研究而抽象出來的一個經濟現象。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中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是馬克思不曾預料到的經濟現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據統計,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亞洲一些新興國家,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已達60%~70%。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三產業也發展迅速,目前占GDP的1/3以上。第三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大幅提高,已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一系列理論問題需要解決:服務勞動是生產性勞動嗎?服務勞動創造價值嗎?
第二,關于勞動的科學研究。當代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尤其是在知識經濟和新經濟時代??蒲腥瞬诺臄盗亢退健⒖萍紕撔履芰?、科學技術在生產設備上的應用及其在經濟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早已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茖W研究作為一種重要的勞動形式,在生產經營中通過提高現有產品的生產效率或發明新產品,可以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大大增加全社會的商品總價值。如果堅持科研中的一切勞動都不創造價值,這些人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打擊。
第三,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適應當時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馬克思著重研究和論述物質生產勞動。馬克思也提到了精神生產力的概念,但沒有進一步研究和探討。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人們對物質生活的消費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消費結構由溫飽型向發展型和享受型轉變。人們越來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和享受,精神產品的生產部門得到了很大發展,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生產任務。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精神勞動是一種艱苦的、探索性的復雜勞動,它創造精神產品,這種精神產品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對精神文化的樸素需求。作為發展中的社會主義中國,生產精神產品的勞動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來研究和討論。
第四,管理勞動力。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生產范圍的擴大,產品的日益精良和豐富,越來越需要科學的組織和管理,管理勞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現代高科技時代,對管理的要求更高。現代經濟和社會的管理者必須有專門的知識儲備。與普通工人的簡單勞動相比,管理活動是由管理者進行的復雜勞動。管理勞動不是一般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而是高級腦力勞動。所以,管理勞動不僅創造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創造的價值會遠遠高于普通勞動者。
第三,發展和創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現實可行性
(一)勞動價值論中的經濟范疇會隨著實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
馬克思與歷史上的經濟學家,尤其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的重要分水嶺,在于馬克思認為經濟范疇是經濟現實的科學抽象,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經濟范疇也應隨之變化。馬克思指出,從方法論的角度看,經濟生活、社會經濟結構和生產方式不是晶體,而是一個變化著的有機體。因此,人們對社會生產方式和經濟變化規律的認識不是永恒的,而是處于不斷變化、發展和否定的過程中。一些經濟范疇的內涵會隨著經濟現實的變化而不斷更新其內容和性質。有些經濟范疇只解釋某一歷史階段的經濟現象。隨著歷史的發展,本質上已經不適用了。此時,它只會作為人們對經濟現象認識的歷史痕跡而留存,而一些新的經濟范疇會取代舊的范疇。
馬克思建立在商品經濟社會基礎上的勞動價值論,是對商品經濟現實關系的理論反映。沒有商品經濟社會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勞動價值論。我們應該看到,商品經濟發展的歷史是長期的、階段性的,這一發展過程必然決定了勞動價值論要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向前推進。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體系。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創新和發展是商品經濟現實關系的準確反映,是科學體系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馬克思為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空間。
馬克思關于生產勞動的論述給我們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啟示,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留下了廣闊的理論空間。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如果從它的結果和產品的角度來考察整個過程,那么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就是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就是生產勞動。他接著說,這種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出發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來說是絕對不夠的。馬克思指出,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合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及其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必然會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用自己動手了。成為普工的一個器官,完成自己所屬的某種功能,就足夠了。另一方面,馬克思還指出,生產勞動的概念已經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本質上也是剩余價值的生產。以上論述表明,馬克思生產勞動范疇的內涵也是隨著他所研究問題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的,生產勞動概念的含義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總體勞動中,生產勞動的范圍不僅僅是直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還包括你不必親自去做的科研和管理工作。
馬克思認為,這種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的區分,本身與勞動的獨特特殊性以及勞動的這種特殊性所體現的特殊使用價值無關。馬克思在考察服務勞動時明確指出,服務是一種以勞動服務形式存在的消費品,具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和一定的交換價值。在今天的社會主義條件下,隨著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勞動的含義也應該有所發展和變化。我們必須探索和重新認識服務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
(三)中國學術界的五次爭論對勞動力價格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中國學術界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進行了五次廣泛的討論,包括前三次對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規律、生產勞動等勞動價值論基本內容的討論,后兩次是20世紀90年代初對價值創造源泉的討論,以及世紀之交對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認識深化的熱潮。
50年來中國經濟界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五次討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雋永、經久不衰的思考和關注。總的來說,雖然每次辯論的主題不完全相同,但辯論的發展方向是一致的,即在遵循科學指導思想的基礎上,遵循時代的變化,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已取得的成果來看,勞動外延的擴大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識。第三產業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科技人員的勞動是否創造價值,企業主的勞動是否也有創造價值的一面,這些問題都可以從馬克思關于社會勞動和管理勞動二重性的論述中得到佐證。而且從邏輯推演和歷史演進的角度來看,這些勞動成為價值源泉并不真正構成問題。近幾十年來,關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取得了重大進展。它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發展和創新指明了方向,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財富,為勞動價值論的創新做出了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