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的贈答詩
周敦頤在南康縣做官時,喜歡游覽附近的廬山等名勝,鄙視封建社會的奢靡生活。他酷愛荷花,親自帶領部下在舊南康衙門一側挖池種荷花,取名“愛蓮池”。在荷花盛開的季節,他去池畔看荷花。他結合自己的感受,寫出了這部傳誦千古的杰作。
胡艾蓮說(北宋)周敦頤是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甜。
金元明獨愛菊花;自李唐來,世人愛牡丹;唯一的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邪。中間直,外面直,不散開,不分叉。其香遠而清,婉約而植。從遠處看也不可笑。
“至菊者,花之隱者也;牡丹,富貴花也;荷花是花中君子。
唉
菊花之戀,陶后鮮聞;荷花的愛,與誰;牡丹的愛情適合所有人。
北興化(北宋)王安石春水圍花體,妖嬈花影分別占春。
被東風吹成雪,不如被南客碾成灰。
南宋布政使在驛外斷橋,孤軍奮戰。
暮色降臨了,梅花無可奈何,已經疲憊不堪,還要經受風吹雨打。
梅花不想去爭著綻放,花兒的羨慕和排斥都不在乎。
即使秋天過后,被磨成泥土,又變成塵埃,梅花仍然像往常一樣不斷地散發出香味。
石灰吟(明)于錢錘出深山,火若閑燒。
不要怕斷骨,要保持人間清白。
典型的詠物抒懷詩??纯聪旅孢@篇文章,你會有更好的理解。
根據詠物言志的特點閱讀欣賞詩歌(作者李榮,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語文教育碩士)。古人很喜歡吟誦東西。自然界的一切,從山川河流到花鳥蟲魚,都可以成為詩人描寫的對象。在詳細描述事情的同時,他們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寄托在作者身上。
那么我們如何欣賞吟詩呢?
首先,既然是詠物詩,當然要寫出詠物的形狀、色彩等特征,追求貼切、真實。但如果只是客觀描寫,滿足于造型,那就不是一首詠物的好詩。
一個優秀的作詞人應該像一個聰明的攝影師。他的鏡頭要深入到對象的靈魂,要捕捉到事物的魅力和性格,即不僅要長得像,還要彼此相像。
所以古人有一句關于吟詩的話,就是說“不離不棄”,也就是說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停滯在事物中),還要與所吟誦的事物相契合,寫出事物的特點(歌曲很精彩)。
比如林逋的《山園小梅》寫道“影薄水清淺,香浮黃昏”。
在這里,梅花的氣質和風韻被完整地寫了出來。很美,很高貴,很端莊。
《謝恒》描繪了梅花的姿態,《飄》描繪了它的個性,在溪邊畫出了一幅月下梅花的美妙畫卷。
這不僅是作者眼中的美,也是作者胸中的美,作者的感情就藏在其中。因此,在讀一首詠物詩之前,我們首先要欣賞作者對詠物特征的把握和描述。
其次,在欣賞詠物詩時,要注意作者在描寫事物時寄予的感情。
古人說“詩以情為主”,“詩以志為懷”,詩歌要表達情感、思想、志向。
但詩歌是文學,需要形象思維,而不是用議論和邏輯的方式表達抽象的思想感情。它需要依靠圖像,表達自己的意志。
“詩言志”,這里說的志,內涵很廣,包括志、情、意等等。
作者偶爾覺得心和物合,所以假裝身在物中,寫詩以表心意。
陶淵明比如吟詠菊花,表達的是他悠閑自得的心境,并不豐富。
陸游《卜算子》中,作者注“詠梅”,意在不合邏輯。就像周敦頤“只愛荷花,不染污泥,潔蓮不妖”一樣,作者以梅花來指代自己,梅花開在一個荒蕪、寂寞、寒冷的地方。它既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也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無主的孤獨》,梅花的艱難處境不正象征著作者的孤獨、寂寞和悲哀嗎?
“無心爭春”,“苦”字意為盡力,從側面諷刺了群眾,“爭春”比喻人事。
在這里,梅花表現了陸游的性格和氣節,清高孤傲,從不與爭寵、邀寵、諂媚之人為伍。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很多事物都有相對固定的象征意義,人們稱之為文化符號。
比如菊花,象征著堅強的性格和崇高的氣質。
《離騷》中有“晨飲木蘭,晚食秋菊”的詩句。屈原的晚飲菊象征著他高潔的品格,他是出類拔萃的。
唐的《菊花》有一句詩“不是花兒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沒有花更開”,也表達了詩人追求忠貞高尚品格的信念。
“與其吹花,不如香消玉殞。”多少忠厚高尚的人,用這首詠菊詩來勉勵自己,以表心意。
在中國的古詩中,提到“柳”,往往用它的諧音來表示告別;說到“浮萍”,根據其特性,常被說成是隨波逐流;“燕子”和“大雁”因春秋適于表達思鄉之情和對人的向往;“茵陳蒿”和“夕陽”因昏睡而用來表達沮喪和悲傷。
這些文化符號成為中國文人特有的語言符號。
欣賞詩歌,要對這些充滿道德意味的東西敏感。
因為作者的經歷、愛好、觀察角度、深度不同,所以即使寫同樣的東西,往往也會有不同的感受,表達不同的感受。
唐代有三位詩人寫了詠蟬詩。
被誣陷入獄的羅在他的詩中寫道:“玄庵之影,不忍傷一白發囚心”。
把我和事情聯系起來,詩人幾次諷刺武則天,甚至坐牢。偉大的青春逝去了,星星和白發加在了他的頭上。看到這個在監獄里唱歌的秋蟬,或者他的太陽穴是漆黑的,我不禁感到悲哀。我回想起我的少年時代,就像秋蟬的歌唱,但現在我一事無成。
“他的飛行沉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里”,這兩句話里,沒有說蟬的字,也沒有說自己的字。
“顯重”和“有風”是環境壓力的隱喻,“拼命飛”是政治不滿的隱喻,“響亮易沉”是壓制言論的隱喻。
“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只有蟬能為我歌唱,也只有我能為蟬歌唱。
李商隱在《蟬》詩中寫下“你整夜都在徒勞地歌唱”,說蟬的鳴叫是徒勞的,因為它無法擺脫饑寒交迫的困境。
這意味著作者因其崇高的態度而生活貧困。雖然他努力爭取,但最后都是徒勞。
身居高位,一生碌碌無為的余士南,以一個“韜光養晦,不為秋風所動”的“清華(清高奢華)人”來表達自己的抱負。
都抓住了蟬的高音特點,但又各有不同的感受,堪稱詠物詩佳作。
在“托物言志”的詩歌中,“物”只是一種依靠,所以同一事物作者所托的“志”可能是不同的。要把握意象的豐富性和多義性,結合詩人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仔細品味,才能做出準確的解讀,避免牽強附會。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詠物詩都含有作者明確的情感寄托,閱讀時要注意區分。
然而,無論有無寄托,一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著讀者,它或透露著作者的人生態度,或蘊含著美好的理想,或有意無意地通過詠物詩暗示著人生的道理。
在古典詩詞中,我們經??吹酱笱?、孤帆、寒梅、冷菊、杜鵑以及竹、松、蟬、鷹等意象。通過詩人筆下生動的描寫,曲折地表現詩人的性格、節操或思想感情,賦予其豐富的象征意義。
這就需要我們在閱讀的時候仔細理解。
第三,要注意分析詠物詩的寫作技巧。
總的來說,從整體構思來看,詠物詩的不同技法往往能反映出詠物詩與詩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度。
王波的《唱風》唱出了“涼風”。涼爽的風吹散了渾濁的熱氣,林間的山谷煥然一新。它吹遍林間山谷,驅散溪上的煙云,讓我在溪底尋人;它掃除了山上的薄霧,露出了山里的房屋。
當夕陽西下,萬籟俱寂時,她不厭其煩地吹著松濤,奏出大自然雄渾的樂章,給人以愉悅。
詩人用風來描寫人,用托物來抒發心聲,贊美風的高尚品格和勤奮精神。
日夜不舍風,盡量對人有利,以風待人。有志之士不也應該這樣嗎?
這首詩歌頌了所有人無私奉獻、勤奮追求的精神。
杜荀鶴的《小松》是以松寫人的寓言。
松樹,樹中的英雄和戰士。
三九寒天,百草枯凋零,萬樹凋零,卻蒼翠白雪皚皚。
然而凌云巨松卻是從新出土的小松上長出來的。
小松雖然小,但已經有了“凌云”的跡象。
小松的“刺”正是小松堅強不屈的性格和勇敢戰斗的表現。小松的“小”只是暫時的,相對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必然會由小變大。
只有關心和熱愛小松的人,才能通過時不時的觀察和比較,“逐漸覺悟”;小松還年輕,像草一樣沒有吸引力。如果你能認出它是靈慕云,并好好照顧它,培養它,它將是超級知識。但是,目光短淺的“時代人”是不會把小松當成支柱的。有多少小松因為“時代的人不知道”而被毀了砍了
杜荀鶴出身貧寒。他年輕時雖有才華,但因“皇中無熟人”,一生落魄,所以屢試不爽。
《小松》埋在深草里不就是詩人的自我寫照嗎?
杜甫的《孤雁》描寫一只流浪的鵝,不飲不啄,不停地飛,不停地叫。它拼命尋找同伴,它是一只“孤獨的鵝”,有著溫暖而執著的情感。在對聯中,作者問“誰有憐憫之心”這個問題,仿佛打開了閘門,詩人胸中的感情如泉涌般滾滾而出:“。
天空是藍色的,誰會可憐我?
“詩人與鵝,物與我交融,渾然一體。
詩人經歷了安史之亂。在那動蕩的歲月里,詩人流亡在外,與親友分離,彼此分離。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渴望著骨肉的團聚,每天都在夢想著朋友和朋友的團聚。這只孤獨的大雁有自己的影子。
孤獨的感覺是那么的迫切,是那么的痛苦和疲憊;但野烏鴉們根本不理解,它們在叫囂,在自得其樂。
“無心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