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千古絕對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下聯太經典
五代蜀主孟昶,在自己寢室門板桃符上寫下“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以后,宮廷、朝堂以及民間,便逐漸將這種特殊的文體,看做一種新的語言記錄方式,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春聯,并由此逐漸演化出對聯。
古人判斷一個人是否才思敏捷,也時常提出各種各樣的對聯,加以考驗。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對聯出現在國人視野之中,其中不少對聯甚至可以算得上千古絕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上聯: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這就是以字形和字數湊在一起的對聯。常人很難迅速反應過來。而這一對聯的下聯,也被不少人視作經典。
關于對聯的故事
在了解下聯之前,我們不妨看一看中國歷史上都有哪些和對聯有關的故事。以距離我們現如今最近的滿清晚期為例,當時正巧八國聯軍侵華。
一名自以為十分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洋人,便氣焰囂張地炫耀自己學識,并且以八國為意,創立出一個上聯: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美國、日本、意大利、奧匈帝國,這八個國家都是大王,且高高在上。面對如此羞辱,清朝文武百官竟然無一人能夠對出下聯。見此情形,洋人更加囂張,甚至自覺國人不僅武力不行、智力也不太行。
好在窘迫之際,一名學子昂然給出下聯,揚我國威,滅盡洋人威風。下聯為: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比喻八國聯軍不過是小鬼而已,一時僥幸得勢,才得以犯我中華。
事實上,這一對聯和文題之中的對聯同樣,都屬于拆字形的對聯,也是對聯之中難度較高的一種。在考慮對仗工整的同時,還需要考慮自己的對聯拆字是否有理有據。
類似這樣的對聯還有很多,例如:
嵩山高處、泗水四周;閑看門中木,思間心上田;以及蠶為天下蟲,鴻是江邊鳥等等。
總而言之,這類對聯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能否說服對方,讓對方認可自己拆解并“拼湊”出來的對聯。
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較為特殊的對聯,即諧音字對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上聯好讀書不好讀書,下聯好讀書不好讀書。
表面上來看,這純粹就是胡鬧,上下聯完全重復,怎么可以算作對聯呢?事實上,如果將上下聯中的好標出拼音,上聯第一個“好”字發三聲,第二個“好”字發四聲,下聯則剛好相反,那么整個對聯就有了新的釋義:
在方便讀書(指年輕)的時候不喜歡讀書,等到喜歡讀書了(指年老)卻又不方便讀書。一個平平無奇的對聯,就這樣被賦予了獨特的含義,勸誡人們珍惜少年時光,好好讀書。于此,真不愧為千古絕對之一。
數字對聯
那么一日為日,二日為昌,三日為晶的下聯又該如何對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首先是數字一二三,這一點不能發生變化,頂多只能調換一下順序(嚴謹與否的選擇);其次則是每四個字中,第二個字和最后一個字要成“倍數關系”。
只要按照這兩個規律尋找下聯,其實很容易找到答案:一口是口,二口是呂,三口是品;以及一木為木,二木為林,三木為森等等,都算是不錯的下聯。
由此繼續推導,人、從、眾;水、冰、淼;以及耳、耶、聶等等,都可以算作下來。
本質上,對聯就是一種有趣的文字游戲,就像現如今人們做許多奧數題一樣,要通過不停地思索、篩選、判斷,最終才能夠得到有利的條件,找到最準確的答案。
如果自身的知識儲備量不足的話,自然無法解答出相應的奧數題,更無法找到合適的對聯。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各種豐富的文學表現形式,都容易讓人感到十分驚喜。尤其是一字一句的變化,最終演化出來的意境完全不同,更是讓人感到文化的驚喜與魅力。
俗話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可如果連基本的知識儲備都沒有,想得也得不到。
因此,在思考下聯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反思,自身的儲備是否足夠?就像文中提到的所有對聯,不知道各位是否還能夠想到其他下聯?意境暫且不談,工整即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