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李灌的對聯故事□ 王宏聲 史耀增
李 灌 (1601—1676)字向若,一字連璧,陜西合陽人。以文才名冠三秦,人稱才子。明崇禎六年,與同邑范如游、管大聲同時中舉。他痛感朱明王朝腐朽不堪,終生不仕。清兵入主中原,他又與呂元佐等過從甚密,并于太華一帶,賦詩招隱,歌哭山林,懷念亡明。還與顧炎武、傅山等計議舉兵反清。后家居三十余年。晚年于合陽縣城南乳羅山金水溪中,穿石鑿谷,筑舍隱居。
李灌門上書聯曰:清風焉能吹動我;明月何嘗不照人。李灌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名鼎鼎。在民間傳說里,他幾乎是相當于阿凡提式的機智人物,經常嘲弄那些貪官污吏和土豪惡霸,關于他除暴安良的故事一傳再傳,很是離奇。他言行詭異,經常潛身僧道,或裝瘋賣傻,或沿村流浪乞討,隱姓埋名,一般人根本不認識他。
一副對聯驚知府
清代的同州府管轄韓城、合陽、潼關、華縣、華陰、大荔、白水、蒲城、澄城、朝邑十縣。新任知府上任后,修建了一所高大的知府衙門,并想在衙門口雕刻一副合乎他心意的對聯,為此他召集了許多知名文人,但擬的對聯都不中意。知府便出了一張征聯榜文,上邊寫:只要對聯取中,賞銀十兩。這時李灌正好趕路來到這里,看了以后便扯下榜文。差人拉他去見知府大人,知府一見大怒,說:“何處刁民愚昧無知,竟敢扯了本府榜文,給我先打二十大板?!崩罟嗝φf:“大人出榜征聯,為何出爾反爾?”知府說:“有其才必有其貌,你活像個討飯的乞丐,豈能有什么奇妙的對聯?”沒等說完,李灌便笑了起來,說:“人不可貌相,海水豈可斗量!三國張松貌雖不揚而才華橫溢,大人以貌取人,恐非卓識。敝人獻聯,若不中意,再責不遲。若中尊意,當之如何?”知府大人見他談吐文雅,器宇軒昂,不由得面紅耳赤,連忙說:“只要中意,如數賞賜。若能書寫,加倍付銀?!闭f畢讓差人取來筆墨紙硯。李灌不假思索一揮而就: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橫額“同治十屬”。這對聯中的“二華”指華縣、華陰,“關”指潼關,“大”指大荔,“水”指白水;“三城”指蒲城、韓城、澄城,“朝”是朝邑,加上合陽,共是十縣。知府看后,拍手稱贊,說:“好一個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不僅聯文奇妙,就是墨跡也是鐵畫銀鉤。只有十字,便把本府所轄十縣,盡括其中。就連這個'同治十屬’的橫額,還嵌上了同州府的同字。好!好!妙哉!妙哉!請問先生高名大姓?”李灌笑了笑說:“草野之人,賤名十八子,何勞大人謬獎。家境貧寒,偶爾為之,請取賞銀,不敢多望?!敝鐢蒂p銀二十兩。李灌走后,知府把召集的文人叫來訓斥了一頓,并讓大家看了李灌的對聯。當其中有人說出是李灌的筆跡時,知府心想,怪道他說叫十八子,何不聘他為師爺?想到這里,馬上讓差人追他回來。差人追上李灌問:“你是李灌先生嗎?大人有請!”李灌笑著說:“我怎么是李灌,你沒聽人說過李灌嗎?”差人說:“沒聽說過,他是怎樣個人?”李灌說:“李灌李灌,從不閃面。走州過縣,隨機應變。素不識面,真乃笨蛋!”差人回去,照原話一說,知府說:“唉,你才真正是笨蛋!”。
元宵題聯諷財主
有一年過元宵節,李灌糊了兩個大紅燈籠掛在門前,還貼了一副對聯:掛出去與乾坤壯膽;看將來為日月增光。燈籠糊得好,對聯寫得妙,村里的人都爭著來看。村里有個財主,眼看著人都擁到李灌家門前去了,心里怪生氣,便也擠過來想看個究竟。到跟前一看,原來是一副好對聯,便向李灌拱拱手說:“李先生,元宵佳節,也請為我的燈籠寫一佳聯,不知尊意如何?”這財主平日里巴結官府,欺壓窮人,李灌早對他恨透了。見他求聯,靈機一動,說:“行!”取出紙筆,略一思索,便揮筆寫下一副對聯:蠟灌心腸,慣向黃昏行黑道;紙糊皮面,幾時白晝見青天!眾人一看,哄地一聲笑起來,都夸李灌寫得好。財主明知挨了罵,可這對聯是自己要人家寫的,有苦難言,只得厚著臉皮跟著大家一樣說好。
戲臺雄聯驚四座
位于合陽縣城南約10公里處的和家莊良石村,至今保留著一座殘破的老戲樓。戲樓宏偉高大,當年建筑的那種精雕細刻不必細說,只說戲樓的兩邊看墻上那一副浮雕手法的磚雕對聯。據村民傳說,這副對聯竟然是一個過路叫花子題寫的。當年戲臺即將落成的一天,工匠、眾人在一起評論,都覺得兩邊看墻處空白,似乎缺少點什么,若鐫刻一副對聯自有畫龍點睛之妙。于是邀請了村里所有文人雅士都來戲臺前對景作聯,引來村民圍觀。眾人正在商議的時候,人群中走出一個老叫花,昂然而言:“在下乞討路過寶地,若不嫌棄,愿題一聯獻丑!”眾人驚訝之余,只見此人雖衣衫破舊,卻一塵不染,絕無腌臜邋遢之象。須髯飄飄,面色剛毅,不卑不亢,兩目炯炯有神,透露出一股罕見的英氣。眾人不敢怠慢,立即筆墨伺候。只見老叫化走近桌旁,抱拳施禮,蘸飽濃墨,一聲“得罪”,頃刻間一揮而就:臺背羅山,一言能壓虎嘯;樓帶金水,半語足教龍吟。蒼勁的狂草!鄉野里謹小慎微的文人哪里見過如此狂放而精妙的書法。該村沿溝而居,東二里即金水溪流。戲臺背后,南約六七里,正是著名的乳羅山。一山一水,既點明村及戲樓位置,又描繪出周邊景色風物,恰如其分,絕非虛言。用虎嘯龍吟陪襯、形容戲臺上演員的唱腔洪亮,也很有氣魄。況且,這里的虎嘯、龍吟,虎出于山,龍入于水,并非無根之句。書生們不禁撫掌稱妙,自嘆弗如。墨跡未干,等眾人回過神來,早不見了老叫化的人影。這個老叫花是誰呢?原作未落款,無處查詢。據考證推測,此人極有可能是李灌。這副對聯保留至今。文革時被破四舊砸爛了,好在殘跡尚存,字跡尚可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