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
節日名稱
傳統習俗
對聯
春節
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
舞龍、舞獅、吃年糕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一年四季春常在 萬紫千紅永開花 橫批:喜迎新春
百世歲月當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橫批:萬象更新
喜居寶地千年旺 福照家門萬事興 橫批:喜迎新春
一帆風順年年好 萬事如意步步高 橫批:吉星高照
元宵
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
踩高蹺,
萬點春燈,銀花有色;一輪皓月,玉宇無塵。
玉宇無塵,碧波萬頃;銀光有焰,喜氣盈庭。
燈火良宵,魚龍百戲;琉璃世界,錦繡三春。
燈火萬家,良宵美景;笙歌一曲,盛世元音。
明月一輪,天開清淑;春燈萬盞,人樂太平。
清明
掃墓、踏青、插花戴柳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端午
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香袋、插菖蒲
五月端陽春穗黃; 八月中秋月兒圓。
艾人驅瘴千門福; 碧水競舟十里歡。
艾葉如旗招百福; 菖蒲似劍斬千妖。
端午池蓮花解語; 夏晨岸柳鳥能言。
堂前萱草舒眉綠; 石上榴花照眼紅。
中秋
賞月、吃月餅
千重遠山萬重水,十分相思百分念;
三秋桂子十里荷,一輪明月兩地心。
滿地月如霜,秋似水,天涯人思鄉;
半樽酒入腸,愁漫天,珍珠淚無語。
碧海青天,嫦娥應悔偷靈藥;一身虎膽,后羿無懼射九日。
往事難回首,回首斷腸回;明朝奔圓月,圓月中秋圓。
重陽
登高、賞菊賦詩、插茱萸、
飲菊花酒、吃重陽糕
三三迎節令;九九樂芳辰。
東籬開壽菊;南陌獻嘉禾。
有人來送酒;容我去題糕。
冒雨先尋菊;迎晴便插萸。
臨風烏帽落;送酒白衣香。
古詩:
春節: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除夜》(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賣癡呆詞》(唐)范成大
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
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拜年》(明)文征明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已酉新正》(明)葉颙
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
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態多;
屠蘇成醉飲,歡笑白云窩。
《癸已除夕偶成》(清)黃景仁
千家笑語漏遲遲,憂患潛從物外知,
悄立市橋人不識,一星如月看多時。
《鳳城新年辭》(清)查慎行
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
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元宵:
《元宵》(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
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
何處聞燈不看來。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元宵》清 李調元
元宵爭看采蓮船,
寶馬香車格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
孤燈猶喚賣湯圓。
《正月十五夜》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游騎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中秋: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中秋月》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
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
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齊已
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中秋待月》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 漸看星瀠失南箕。
何人為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莊中秋》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中秋月》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l 節日的起源
春節:它起源于原始社會的“臘祭”。人們經過一年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用農獵收獲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恩賜,逐漸形成了慶祝歲首的風俗。春節的命名始于1913年。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先生向袁世凱提出一個《定四時節假呈》,“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給假一日。”“夏節”、“秋節”、“冬節”則沒有放假休息。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來。
元宵: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莸凵耘橙?,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清明:相傳春秋時,幫助晉文公復國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隱居綿山。為迫使他出山做官,晉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燒林,不料介子推寧愿抱樹焚身,也不愿從命。文公傷心之至,決定把綿山封給他,稱為"介山",還規定每到介子推被燒那天,禁火3天,不吃煙火食。從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節",寒食活動一直延續到清明日。
端午: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中秋: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竭,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遠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下了九個多余的太陽,解救百姓于水火這中。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的妻子,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娘娘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扔下妻子,只好將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不料,此事被后羿的門客蓬蒙看見,蓬蒙等后羿外出后便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當機立斷,取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后,身體立刻飛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來后,侍女們哭訴了一切。悲痛欲絕的后異,仰望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她驚奇地發現,今天晚上的月亮特別圓,特別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忙命人擺上香案,放上嫦娥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肖息后,紛紛在月下擺上香案,向善良的嫦九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重陽: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恒景病愈后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訪遍名山高川,終于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于收留了恒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恒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恒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語用訓練】
一、用下列短語組成兩幅有關春節與端午節的對聯。
萬事如意、石上榴花、一帆風順、堂前萱草、年年好、照眼紅、步步高、舒眉綠
春節: 上聯:
下聯:
端午節: 上聯:
下聯:
二、用下列短語組成兩幅有關元宵節和中秋節的對聯。
融融春色、占得清秋、姣姣月光、應推明月、滿夜城、十分圓、連燈市、一半好
元宵節:上聯:
下聯:
中秋節:上聯:
下聯:
三、用下列短語組成兩幅有關清明節和重陽節的對聯。
秋老還添、喜見樹前、年高喜賞、相逢馬上、鬧杏花、不老春、紛桃雨、登高日、
清明節:上聯:
下聯:
重陽節:上聯:
下聯:
撰稿單位:中職語文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