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開全文
淺談對聯起源發展與繁榮的幾個階段
關于對聯的起源問題,筆者認為它源于古代漢語,且在漢字產生之前,即我們的祖先在勞動中創造漢語的同時創造了對聯。從對聯的起源直到今天它的再度繁榮,這表明對聯在我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可以說它的起源與存在充斥著整個中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歷史,由創造漢語的時代延續到當今。但我們若將對聯從起源、發展到繁榮的全過程用斷代的方法加以劃分,則驚奇地發現它與人的孕育成長的幾個階段極為相似,而且時間界線也極為明顯,極易劃分。即可分為孕育、嬰幼、青少、成年、壯年等幾個階段。人有老年階段,至于對聯是否會有,筆者無知,不敢妄言,但前面五個階段則是十分吻合的,現就五個階段的劃分略述己見。
一、孕育階段。人為胎兒時期,對聯則為史前時期,亦即對聯伴隨古漢語創造的時期。這一時期,我們的祖先在創造古漢語的同時,也孕育與創造了對聯。這是因為對聯以其獨有的簡單短小的特點適應了漢語的特點,它一言(兩字)二言(四字)三言(六字)即可構成一副對聯,這在漢語早期簡短的談話與對話中是極易出現的。雖然它不一定象現在的對聯這樣規范,我們至少可以這樣講,從我們祖先的語言中找到對聯的身影。這里所謂對聯的身影,我們不妨叫做“始聯”,因其是以古漢語的創造為前提,以伴隨古漢語的產生而起源,以對偶句或對偶句式出現的原始對聯。若以漢字的記載作為依據,《詩經》當可作為文本,因為《詩經》不是少數人作品的匯集,更不是某個文人的專著,而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它里面存在著大量的對偶句和對偶句式。原搜集整理有3000余首,后經孔子刪定留下305首,史稱詩三百。我們雖無法知道孔子是如何刪定的,但可以推測,在他刪除的2700余首中,定會有一些篇什內存在著對偶句和對偶句式,孔子刪定《詩經》應該說不會以有否對偶句為取舍,有則留存,無則刪除。我們更無法知道所搜集到的3000余首民歌是否就是流傳在民間的全部歌謠,或者說先民的歌謠不一定僅只有這3000余首。由此可以想見,對偶句和對偶句式在史前即普遍存在于先民的口頭創作中了。這一階段的時間應劃分在漢字產生之前,即為對聯的孕育階段。
二、嬰幼階段。即先秦時期,對聯在這一階段已由先民的口頭創作和存身于古漢語中的狀況下,發展進步成為歷代先賢和諸子百家的言論而被記載下來了。亦即由純口頭創作進入了以諸子百家及雅士文人為主,兼有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時期。這一階段與前一階段的區別在于,對聯由原來沒有固定的可知作者,進入了有固定和可知作者時期。先民的每首歌謠,也許為一人所作,也許在長期的流傳中經不同地域的眾多人的口頭修改才定下來,不僅作者不可知,從時間和地域概念看也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一時一地產生的作品。在先秦時期這一狀況就不存在了,保留在先秦典籍和諸子百家的言論以及《論語》和《楚辭》中的對偶句,明白告訴我們是誰的言論或作品,這表明這一時期,對聯雖仍保持著“始聯”的特點,但它明顯有了自己的作者,先秦典籍和《論語》《楚辭》即為這一階段的文字根據。這一時期,存在于上述文獻中的對偶句,特別是諸子百家的作品和他們留下的許多優美鮮活、精當警策的言論,較之《詩經》中的對偶句,在我們今天看來無論就其對偶的工穩程度及語言表現形式與前者相比,似乎都明顯地前進了一大步,亦如分娩前的胎兒與初生嬰兒之別。這一類對偶句我們不妨稱之為“雛聯”。這一階段的時間可劃分在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前。
三、青少階段。秦亡漢興,歷時短暫,從焚書坑儒到大漢定鼎,不足十年,因此對聯的青少階段即為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階段的對聯因文人作品的不斷涌現,而更加文人化了,文人以自己的作品或聊以自況,或相互贈答,或取悅當朝,為適應統治者的某些需要而吟詩作賦。應運而生的漢賦與樂府詩是繼《楚辭》之后出現的兩種文體,它們和《楚辭》一樣皆出自文人之手,有的作品雖然不知作者,但也不一定是民間流傳的口頭創作,只是作者佚名而已,應該說也是出自文人之手的作品。這一時期我們更明顯地可以看出,對聯是以零部件的作用被文人大量地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了。到兩晉南北朝時期,因駢文特別講究對仗,這時期又發現了漢字四聲,對聯亦與時俱進,日臻成熟。不僅對仗更加工穩,四聲也隨之逐漸被文人用于作品中的對偶句,使之音韻更加和諧悅耳,瑯瑯上口。這時的對聯活脫脫就象妙齡時期的少男少女,風華正茂,婀娜多姿,駢文中的許多對偶妙句,即可視作這一階段的對聯佳作,這為對聯進入成年階段提供了豐厚的營養和準備了優厚的條件。因為這是駢文的鼎盛時期,對聯大量存身于駢文之中,且成全了駢文,這一階段的對聯稱為“駢聯”當是名正言順的了,時間可劃分在隋滅南朝的陳政權之前。
四、成年階段。隋朝在我國歷史上時間很短,如果從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算起,它作為統一了全國的一代王朝,實際存在的時間不足30年(即589-618年),因此對聯的成年階段隋朝則可不計,應是唐宋時期。這一時期首先是唐詩在駢文的基礎上發展成了律詩,后被稱作近體詩。近體詩較之駢文明顯有如下一些不同的特點:一是字數由原來的四六言體發展成了五七言體,前者句式音節字數一般成雙,后者單雙兼備,吟詠起來后者比前者更和諧上口;二是漢字的四聲分成平仄兩種聲調交替地有規律地用入了詩句,并形成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格局,這使五七言的句式更顯抑揚頓挫的特點;三是結構規定了五七言律為8句,五七言絕為4句,律詩的中間4句即頷聯頸聯必須對仗,單句(首句例外)末一字一定是仄聲,雙句末一字一定是平聲(極少數以仄聲字為韻腳的仄律則相反),排律句數雖不限,但一定比律詩要長,且句數成雙,除首尾聯可不對仗外,中間所有聯均須對仗。繼之而來的是宋詞,它是在唐詩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宋詞中五七言句一般都用五七言律句入篇,除有領字的句式外,宋詞中很少見到五七言句式為非律句者。其他字數的句式,如四六言句式,音節的聲調也基本與律句的平仄相吻合,即四言句式為“平仄”或“仄平”,六言句式為“平仄平”或“仄平仄”格律。很明顯唐詩宋詞的出現與形成,標志著對聯步入了成年階段,對聯與唐詩宋詞在共同發展中成熟了。因對聯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文體,從古至今都以零部件的狀態存身于漢語言和各類文體之中。特別是在韻文體中幾乎是無文不見。這決定了唐詩宋詞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對聯的成熟,換句話說對聯如果不成熟,唐詩宋詞是很難發展并趨于成熟與穩定的。很難想象,人們在改進完善一種設備時,不考慮首先改進完善組成這套設備的零部件,唐詩宋詞與對聯就存在這種關系。唐宋時期的文人,要想寫好唐詩宋詞,必然要考慮首先如何寫好構成詩詞的主要成分,即對聯句子。特別是唐代近體詩的形成,實則是為對聯的自立門戶提供了宅基地。這一時期的對聯正如一個人成年后要成家立業一樣,在韻文的家族中便自立門戶了。也就是說它在仍然保持各文體零部件的地位的同時,從各文體中剝離出來了,特別是從韻文中的唐詩體中明顯地剝離出來了,只有到了這一階段,對聯就名正言順地可以稱作對聯了。人們認識對聯是韻文系列中的又一文體也許就在這一時期,因為對聯在唐詩中太顯山露水了。(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此問題只是筆者一管之見,尚需進一步探究)對聯的自立門戶與對聯的起源,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立門戶好比是一個人到了成年時期要成家立業一樣,不應當說成是對聯的起源,而應當說成是對聯的“自立”“出現”“產生”皆可,以免造成概念上的混淆。因為在“自立”之前,對聯已存身于各文體之中了,或者說已起源只是未被人們認識發現而已。至于說是何時何人首先將這種文體名之曰“對聯”,這恐怕是一個難于解開的歷史疑團,我們也無需花費時間硬要將一個本來就無法弄清的問題硬要搞個清楚明白。因為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有許多東西本來有“第一”,但由于時空的變易卻完全不可能找到“第一”了,這可說是“時空變易中的自然湮滅現象”,從古到今無時不有,歷史上的很多事物就是因為受這種現象的支配被湮滅掉而難于尋蹤覓跡的。對聯這一文體名稱的由來以及有關“第一聯”的問題也許超不出這一現象的支配。
五、壯年階段。元代在我國歷史上也可算作是一個“短命”王朝,因元曲繼宋詞之后成了文壇一秀,對聯雖已自立門戶,但卻顯得“門前冷落車馬稀”。這時期不僅沒有出現眾多聯壇大家,甚至連對聯佳作流傳于世的也不多,對聯在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內的確沒有起色。它的發展與繁榮是“自從出了朱皇帝”以后的事。朱元璋取得政權建立了大明王朝,從某種程度和意義上講,是將中華全民族從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政權的嚴酷統治下解放出來了,人民群眾相對得到了休養生息,社會出現了繁榮景象。洪武帝為了一顯大明王朝的文治武功,看好了春節用貼門聯這種形式謳歌升平的作用,于是力倡春節戶戶皆貼門聯,還身體力行,微服離宮,到民間親自察看,為百姓手書春聯?;实蹍栃性谇埃f民相趨于后,百姓愛對聯,文人制對聯成為了時尚,于是以門聯為主力軍且為開路先鋒的對聯文化則以“積之既久,其發必速”之勢勃興了起來。眾所周知,在明代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基本可說沒有產生什么詩詞大家,倒是出現了一批聯壇巨擘。這表明對聯不僅有了“門戶”,而且有了“門客”,不僅為皇家所悅,而且成了文人與百姓的摯友,它步入了壯年階段,成了文壇韻文的一秀。明亡清興,改朝換代相互銜接緊湊。清入主中原后,對聯相繼繁榮發展。在康乾盛世,又蒙乾隆帝的恩寵,對聯進入了一個全盛時期。其重要標志則是聯壇再度名家輩出,朝野屬對之風蔚為大觀,聯作大量涌現,更顯其地位不凡的是它走進了科場,成為開科取仕的內容之一。在民間對屬對的教學也極為重視,“對聯大普及,無論公學還是私塾,都把對課作為必修之課,使人從小就受到對聯的教育和熏陶?!敝率埂皩ψ拥拇_是一種帶有全民參與性質的語文活動了。”出現了“作對子比作詩還盛行”的局面,“上至尊榮顯貴的皇族仕宦,下至凡夫俗子耕獵漁樵,無不視屬對為體現個人才華素質的有效手段?!保ㄉ鲜鲆?,均見毛力群《對中國傳統屬對教學的認識》一文)對聯繼唐詩宋詞元曲之后,取得了“明清對聯”的稱謂。
及至當今,對聯文化更顯輝煌,它與其他韻文的關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隨著長聯與超長聯的不斷涌現,在形式上對聯又體現了它的另一獨特之處:即它的涵蓋面可包容詩詞曲賦等任何一種文體,而這些文體沒有哪一種能具備這一功能。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為對聯文化的空前繁榮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寬了新的道路。全國各地廣泛持久開展的征聯與賽事,將對聯文化的發展繁榮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巔峰,無論是從隊伍之壯,涉面之寬,用途之廣,品類之繁都是前所未有的,從而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局面。我們將明清至當代這一歷史時期稱作為對聯的壯年階段是站得住腳的。這一階段的對聯又因其有律可依,當稱為“律聯”較符合對聯發展的實際。特別是中楹會在總結歸納前人理論的基礎上,推出了《聯律通則》,這為指導與規范當今對聯的創作提供了理論根據。如果說對聯“自立門戶”后,長期以來只是韻文家族中的一個小兄弟,那么我們可以預言,它的發展趨勢,很有可能使其從小兄弟的位置躍居成為韻文家族中的老大哥。
對聯文化的發展,強烈地呼喚著理論的指導,探究對聯文化的理論勢在必行,筆者將對聯的起源、發展、繁榮的過程劃分五個階段,且為不同的階段相應給了一個名稱,即孕育階段稱“始聯”,嬰幼階段稱“雛聯”,青少階段稱“駢聯”,成年階段稱“對聯”,壯年階段稱“律聯”,它是否準確恰當地反映了對聯的歷史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然而對于這一問題筆者的基本認識則是:對聯的歷史肯定有別于其他文體,它不僅早于任何其他文學品類,而且發展的階段性很明顯、很獨特、很完整,是任何其他文體所不具備的,尤其是在韻文家族中,沒有哪一種文體經歷了這樣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筆者在此拋磚引玉,以期能對此問題開展探討。
作者簡介:李直兵本名植斌,字良虎,號一良。男,生于1940年,原漢川市工商局退休干部?,F為中華詩詞學會、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已出版《枕上集》、《社會眾生相》、《點水聯文》、《余閑集》四本新舊體詩及楹聯集。待出版的還有《愚慮一得》(評論文)、《京楚摭言》(散文)、《盒桌齋絮》(新舊體詩)、《同窗情》(詩詞散文)、《點水聯文續編》等五本詩聯散文集。詩聯散文被多種刊物專集選用刊登。退休后參加省內外詩聯散文等賽事,多次獲一、二、三及優秀獎。
作者文集鏈接
眼底毫端都是畫——喜讀汪季樵先生新作《南歌子》八首
李直兵詩詞集(1):詩詞十一首
李直兵詩詞集(2):詞作品十二首
李直兵詩詞集(3):同窗厚誼——孝高篇、科大篇
李直兵詩詞集(4):同窗厚誼(續篇)——孝高篇、科大篇
李直兵詩詞集(5):七言十二句體排律十五首
李直兵詩詞集(6): 鳥鳴雜詠十章
李直兵詩詞集(7):七言十六句體排律十首
李直兵詩詞集(8):七絕二題十六章
李直兵詩詞集(9):七絕二題十六章
李直兵詩詞集(10):七絕二題二十章
李直兵詩詞集(11):詠物寄懷十首
李直兵詩詞集(12):雜詠歷史天空的明星十五首
管窺蠡測嵌名聯
閑話“美國黷武亞非三部曲” 之一
閑話“美國黷武亞非三部曲” 之二
《詩聯合編·點水聯文》(一)寫在《詩聯合編》前面的話
《詩聯合編·點水聯文》(二)從唱牧歌到識簡譜(代序)
《詩聯合編·點水聯文》(三)關于孟昶題桃符聯之面面觀
《詩聯合編·點水聯文》(四)關于對聯起源之管見| 作者 李直兵
《詩聯合編·點水聯文》(五)對聯伴隨古漢語濫觴——再談對聯的起源問題
《詩聯合編·點水聯文》(六):關于為對聯的起源作出歷史定位的建議及寫在《詩聯合編》付梓之際
李直兵《詩聯合編·點水聯文》(七):點水聯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