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書院楹聯(lián)】湖南省(七)
松風書院
在桃江縣三堂街鎮(zhèn)龍牙坪,距縣城三十一公里,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 水,山青水秀,風景幽邃。宋代學士李賢創(chuàng)建,有講堂、松風亭。明代續(xù)修。旁有千年古剎龍牙寺。
萬山風雨鎖龍宮,被樵子流連,識破一盤棋局;
千里云山迷洞口,問漁郎消息,放開幾片桃花。
——明·郭都賢
中國有圣人,是祖是師,咄咄西來東土;
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鎮(zhèn)南天。
——明·郭都賢
淥江書院
在醴陵市城西西山半山腰,三面環(huán)山,面向淥江,風景秀美。登院中樓臺,可鳥瞰整個瓷都勝概。院旁有紅拂墓、靖興寺、洗心泉及千年古樟等名勝古跡。清 乾隆十八年(1753),知縣管樂創(chuàng)建,原址在今醴陵一中。道光九年(1829),知縣陳心炳以地近市區(qū)不利學習,將其遷建西山。有頭門、講堂、內(nèi)廳及主敬、正誼、明道、存誠、道德、居業(yè)、日新、又新八齋及宋名臣祠 等。張九鉞、黃旭、羅汝懷、羅正鈞、蕭大猷、左宗棠、王繼之、易卓、蕭玉銓等曾為書院山長。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高等小學堂,次年改為中學 堂。民國以后,這里先后辦有甲種實業(yè)學校、淥江中學、鄉(xiāng)村師范學校等。年改為醴陵市教師進修學校,書院主體建筑尚存,并于1982年整修一新。
恩在北闕;
道接東萊。
道崇東魯;
秀毓西山。
——清·蕭大猷
醴酒宴嘉賓,琴韻書聲,遙知淥水源頭遠;
陵云弘壯志,地靈人杰,獨得西山爽氣多。
——今·潘力生
荊楚育英才,看劍石除蛟,東臺集鳳;
江山留勝跡,是梯云繞閣,紅拂含情。
——今·潘力生
假館已頻年,愧學淺才疏,只竊取專嚴勤三字;
及門凡幾輩,羨堂升室入,好同參性道教一原。
——清·黃旭
望重龍巖,淥水波留君子澤;
頭依鶴表,青云山滿讀書聲。
——清·佚名
揆文教,振文風,山長勤能,還憑邑宰;
端士習,伸士氣,地方責任,半屬師儒。
——清·黃旭
沅澧共澄鮮,獨此間淥水鐘靈,到處原泉香出醴;
衡廬依咫尺,愿吾?丹梯接武,及時溪谷蔚為陵。
——清·易卓
書院靖興寺聯(lián)
英雄暫住亦留名,千百年此地布金,共仰神燈佛火;
豪杰挺生須立志,二三子他山攻玉,好聽暮鼓晨鐘。
——清·王繼之
講學追前哲,求放心,致良知,義利必嚴,愿同堂省察克治,率茲往訓;
培才冀大成,先器識,后文藝,明新有本,統(tǒng)異日功名事業(yè),裕此匡居。
——清·蕭玉銓
東山書院
在茶陵縣東山。元邑人陳仁子創(chuàng)建,刻有科技名著《夢溪筆談》等多部圖書,是當時有名的以出版為主要任務的書院。
萬世綱常第;
六經(jīng)道義門。
——元·陳仁子
金陵書院
在永興縣城西南六十里太平鄉(xiāng)覆船山,今為永興縣三中校址。清乾隆初年,鄉(xiāng)紳 李如璧、劉琦、李榮柱、鄧植等公建,有大門、講堂、齋舍、大成殿、文昌閣 等,并依其地山水形勢辟有龍角掛榜、獅嶺呈祥、色馬空群、雞仙驚讀、高峰插筆、曲水回文、硯田種玉、樓頭步月八景。不僅環(huán)境美好,其教學也重質(zhì)量,招收學生有較嚴的要求。相傳劉亦拒為山長時,有一南方游學者來此求學,劉出聯(lián)相試后,留其講學半月,其出聯(lián)、對聯(lián)云:
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先生居江南,是第一,還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材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不居前,也不落后。
珠泉書院
在嘉禾縣城,清道光二年(1822)知縣鄢翔創(chuàng)建。其地有泉水突冒如珍珠,人稱珠泉,俗呼米篩井,書院因以為名,意在重其名勝。建有大門、前廳、講堂、珠泉亭、后廳等。黃云漢等曾任山長,光緒二十九年(1903),書院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時先后改為師范、小 學、中學等,今為嘉禾縣第一中學校址。
珠自輝,玉自媚,懷抱有真,一出便為希世寶;
泉名廉,水名讓,鑒觀不遠,他年應記在山青。
——清·黃云漢
勸學莫先乎我;
當仁不讓于師。
——清·黃云漢
珠泉亭聯(lián)
逢人便說斯泉好;
愧我無如此水清。
——清·達麟興
鑒湖書院
在桂陽縣城西余田春陵江畔。清咸豐年間,邑人倡建,落成于同治十一年(1872)。有大門、講堂、大成殿、校正廳、八角亭等,計60余間.宣統(tǒng)元年(1909),改,為鑒湖高等小學堂,民國時辦小學、中學1951年改為桂陽三中, 今為鑒湖初級中學。
大成殿聯(lián)
古人與居,今人與稽,亦為明鑒;
澄云不清,浠云不濁,有如此湖。
來源:《中國書院楹聯(lián)》鄧洪波編著
編輯:陳欣婷
校對:教育中心
終審:新聞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