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高清一级a毛片_亚洲精品播放.亚洲精品播放_报告夫人漫画全集阅读下拉式_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免费1_国产精品久久国产无码

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學習 > 學堂知識 > 正文

對聯(lián)-【原】書房對聯(lián)選萃:讀書

作者:句子 來源:句子 日期:2023/8/15 9:38:30 人氣:6 加入收藏 標簽:讀書 先生 就是 這一

展開全文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整理一篇舊文,說說有關讀書的書房聯(lián)。

先看陸游(1125-1209)先生一副: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這一聯(lián)出自南宋陸游的七律《題老學庵壁》:

此生生計愈蕭然,架竹苫茆只數(shù)椽。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

太平民樂無愁嘆,衰老形枯少睡眠。

喚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掃地亦隨緣。

這副對聯(lián)是我見過的最純粹的一副讀書聯(lián),上下聯(lián)別的不講、只說讀書。沒有任何世俗功利目的,只是享受讀書本身樂趣。陸游(1125-1209)身體好、很長壽,興趣廣泛,藏書也多。你看這老先生,埋頭鉆到一大堆書中,一會穿越到古代、一會又回到現(xiàn)實;年齡大了,安居林下,有的是時間——只見窗外一會黑(昏)了、一會又白(曉)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如癡如醉地消磨著。

乾隆身邊的大才子紀曉嵐,曾說自己“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一蠹魚”,一輩子嗜書如命,就像書中的蛀蟲一樣,鉆到書里不愿出來,也很有畫面感。

接著看楊沂孫(1812-1881)先生一副:

置身百尺樓上,放眼萬卷書中。

上聯(lián)“置身百尺樓上”。雖然現(xiàn)在“百米”以上的高樓多的是,但在古代,這“百尺樓”可算是超出塵世之外了,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與天地精神獨往來了。李白不也說過,“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嘛!

下聯(lián)“放眼萬卷書中”,其中“放眼”兩字,筆力飽滿,痛快淋漓。單田芳老先生說評書時,要說大俠劍客功力深厚,常喜歡說“二目如燈”。大家想象一下,“放眼”好像就是這個感覺。兩個眼睛就像兩個探照燈一樣,直要把萬卷書中——字面上寫出來的、字面后隱藏著的——統(tǒng)統(tǒng)給探照出來。

下面看張廷濟(1768-1848)先生一副:

遠聞佳士輒心許,老見異書猶眼明。

這個也是“二目如燈”,雖然已經(jīng)老眼昏花了,但一見到好書奇書,還是立馬會兩眼放光的!

接著看民國大佬譚延闿(1880-1930)先生一副:

坐據(jù)書城容跋扈,平分月地足相羊。

上聯(lián) “坐據(jù)書城容跋扈”,大意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書房就是我的小宇宙,千秋神游容獨步,萬卷古今任捭闔。“跋扈”兩個字,把自己在書房“傲睨萬物”、“不可一世”的情態(tài)寫得惟妙惟肖。

下聯(lián) “平分月地足相羊”,大意是——月光溫柔地灑落在大地上,我在月光下自由自在、逍遙徜徉。

這里的“相羊”出自《離騷》,意為“盤桓、徜徉”,也就是“沒事隨便溜達”。

為啥說“平分月地”呢?因為月光照在大地上,富人不會多得一分,窮人也不會少得一分,不偏不倚,人人平等。這也正是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講的——“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此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而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 二分無賴是揚州”,不過是詩人為鐘愛的揚州吹噓罷了。

下面看清代皇族才子盛昱(1850-1899)先生一副:

種竹如培佳子弟,擁書權拜小諸侯。

這一副語氣雖然和緩,但也是大手筆、大氣象——獨處書房,環(huán)顧四周滿架藏書,就好像諸侯王檢閱封地臣民一般神氣。

接著看陳繼儒(1558-1639)先生一副:

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

陶淵明寫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與這副“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似有異曲同工之妙。莫說皓月當空,綠蔭正濃,就是擁擠的地鐵上,嘈雜的商場里,哪里不是讀書的凈土呢?碎片時間都是寶,隨時打開書本,隨時進入狀態(tài),更是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下讀書人的基本功。

當然,回家鉆到小屋里就更好了。門一閉,你就——書山如海一身藏,管他冬夏與春秋,山中無四季、寒盡不知年,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了……只待“忽聞河東獅子吼”——再把你拉回現(xiàn)實世界。

下面看黃易(1744-1802)先生一副:

小屋如舟可容膝,異書為友得同心。

這一副“小屋如舟可容膝,異書為友得同心”,真是道出了窮苦讀書人的心聲——房子小得和船一樣,僅能把自己放進去。物質條件是艱苦了一些,但這又有什么呢?我有好書,有不一般的“異書”,像老朋友一樣,能和我說說話,“于我心有戚戚焉”,大家一道迎昏曉、送流年,會心與共、其樂無窮。除此之外,夫復何求?

接著看徐枋(1622-1694)先生一副: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看花。

好多人講這副對聯(lián)是清代書法家王文治(1730-1802)寫的,其實不然。據(jù)明末清初學者徐枋講(見上圖墨跡中款識),他曾見過明朝大書畫家董其昌(1555-1636)寫過這副對聯(lián)。

下面看何紹基(1799-1873)先生一副:

愛客快傾新釀酒,耽書貪趁未殘燈。

這一副“愛客快傾新釀酒,耽書貪趁未殘燈”,很有趣味——燈油將盡,讀興正濃,一個“貪”字,把再過最后一把癮的“饞”味寫得活靈活現(xiàn)。

接著看清代學者錢大昕(1728-1804)先生一副

名酒過于求趙璧,異書渾似借荊州。

這是陸游先生的兩句詩,慨嘆自己到偏遠地方做官,找一本好書有多難!“異書渾似借荊州”,把書的珍貴說到極致了——不僅用“荊州”表示書價值連城,更讓人聯(lián)想到劉備劉皇叔借到荊州后就想貪為己有、不想再還了。

記得自己上小學的上世紀七十年代,爸爸是老師,偶爾從鎮(zhèn)上買一本課外書回來,那真是欣喜若狂。現(xiàn)在還記得小學五年級翻來覆去、一遍一遍看《上下五千年》的情景。

下面看于右任(1879-1964)先生一副:

閱歷知書味,艱難識世情。

人生閱歷越豐富,你就越能體會到前人書中的深意。“閱歷知書味,艱難識世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通過書本這個媒介,飽經(jīng)世事的讀書人和著書人發(fā)生了共鳴,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感嘆的——“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接著看舒同(1905-1998)先生一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這兩句出自杜甫(712-770)先生的《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是杜先生的自薦詩。自薦嘛,就不應該謙虛了。杜甫感覺自己飽讀詩書,“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問大得不得了,找個工作應該沒問題吧。結果還是“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一次次碰壁。

不過,這兩句詩倒是指示了一個很好的讀書方法——那就是“破萬卷”。“萬卷”不僅指數(shù)量多,還包括種類多;“破”就是要讀透,要讀出字句背后的深意,而不是把書本給翻爛了。

下面看梁同書(1723-1815))先生一副:

讀書浩湖海,解意開春冰。

這一副“讀書浩湖海,解意開春冰”,寫得很形象——書讀得多了,好多問題就會像春天來了、冰雪消融一樣,一下子就化解了。我們常說“渙然冰釋”,也是這個意思。

接著看清代宰相祁寯藻(1793-1866)先生一副:

有涵養(yǎng)方成學問,無間斷便是功夫。

這一副上下聯(lián)都可以看做是講讀書的。下聯(lián)講要有恒心,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那上聯(lián)是什么意思呢?這就引出我們讀書方法的下一個話題了——理論要和實踐相結合。

這里看曾國藩給兒子曾紀澤家書中的一段話:

汝讀《四書》無甚心得,由不能“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朱子教人讀書之法,此二語最為精當。爾現(xiàn)讀離婁,即如離婁首章“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吾往年讀之,亦無甚警惕;近歲在外辦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許,從心而不從法,則下凌上矣。“愛人不親”章,往年讀之,不甚親切;近歲閱歷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體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識,余嘗以意測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潤花,過小則難透,過大則離披,適中則涵濡爾滋液。清渠之溉稻,過小則枯槁,過多則傷澇,適中則涵養(yǎng)而浡興。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謂魚躍于淵,活潑潑地;莊子言濠梁觀魚,安知非樂?此魚水之快也。左太沖有“濯足萬里流”之句,蘇子瞻有“夜臥濯足”詩,有“浴罷”詩,亦人性樂水者之一快也。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爾讀書易于解說文義,卻不甚能深入,可就朱子“涵泳”、“體察”二語悉心求之。

大家看,曾文正公給兒子傳授的讀書秘笈就是“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虛心涵泳”就是要拋棄成見、虛心吸取、反復玩味,“切己體察”就是要在親身實踐中體味感悟。

下面看清代狀元孫家鼐(1827-1909)先生一副:

古劍不磨留養(yǎng)氣,舊書重讀當加餐。

這一副“古劍不磨留養(yǎng)氣,舊書重讀當加餐”,也是講好書要反復讀,只有反復讀,才能領會到作者的深意。

下面譚澤闿(1889-1948)先生這一副,也是這個意思。

接著看鄧石如(1743-1805)先生一副:

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書味在胸中。

“虛心涵泳”除了多讀之外,還需要多思。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這個思就是要反復琢磨。這一副“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書味在胸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一覺都睡起來了,書味還在胸中久久未散。對讀書人來說,這個“涵泳”既是痛苦的思考,也是幸福的玩味。

下面看一副集字聯(lián):

好書悟后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

這一副“好書悟后三更月,良友來時四座春",集的是孫過庭《書譜》中的字。大家看,讀書時有些字句沒弄明白,這些字句就會在心中久久縈繞不去,真令人“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個月明人靜的夜晚,“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終于弄通了!這,正是讀書人最大的幸福啊!

接著看當代書法家沈定庵先生一副:

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從無字句處讀書”就是要讀出字句背后的意思。常言道“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語言和文字雖然是表達的工具,但任何工具都有局限性,很難將要表達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那沒表達出來的怎么辦呢?就得靠讀者去感悟。

要說感悟,最可靠的辦法大概就是“切己體察”了,就要把書上的理論和自己的實踐結合起來。否則書讀得越多,就會越成了“書呆子”。

下面看曾國藩(1811-1872)先生這一副“讀書要在存心久,力耕不受眾目憐”,意思也類似。

接著再看何紹基先生一副:

法外無心猶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古人講“讀書應于不疑處有疑” 。越有眼光,也就越能發(fā)現(xiàn)書中的“疑點”。這一副“法外無心猶涉解,句中有眼即成疑” ,這個“句中有眼”說法很妙,古人講“詩有詩眼,文有文眼”,常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這個“眼”就是閃耀智慧的那個點,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那個似可言傳、但須意會的那個心法。

下面再看何紹基先生一副:

孔明披書每觀大略,少君讀易時綴小文

上面說了眼光的“細”,這一副“孔明披書每觀大略,少君讀易時綴小文”,說的則是眼光的“粗”。好多有成就的人看書速度極快,常常每天要看幾本書,一本厚書在飛機上兩小時就讀完了。這里的訣竅就是“觀大略”,領略書中最精髓的東西,抓取自己最需要的東西。

同時,“時綴小文”也很重要,把感悟及時寫下來,相當于把新獲得的知識點“縫合”到你的知識結構上了。

接著看伊秉綬(1754-1815)先生一副:

淵明不求甚解,少陵轉益多師。

細思上兩聯(lián)的“每觀大略”和“不求甚解”,可以看出其中“六經(jīng)注我”的意味。我們常講讀書既要讀得入,也要讀得出,“讀得入”就是深入體會作者的意思,這時候書會越讀越厚;“讀得出”就是把對自己有用的拿過來,這時候書就會越讀越薄,好像一顆葡萄被吸完汁液后變得干癟一樣。“讀得入”就是“我注六經(jīng)”,這時候要虛心,以六經(jīng)為中心、看人說啥;“讀得出”就是“六經(jīng)注我”,這時候須自信,以自我為中心、看我要啥。

下面再看何紹基先生一副:

破半日功夫清書撿畫,

同兩三知己道古論文。

“同兩三知己道古論文”,這個也很重要。自己一個人關起門來讀書是不行的。好書需要“瞎子摸象”,大家一塊“摸索”,共同分享,這樣才能得出“真象”、看到“全貌”。中國古代有很多書院,像著名的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東林書院等等,這些書院是古人讀書討論、研習學問的重要場所。香港中文大學現(xiàn)在仍然沿襲著中國傳統(tǒng)的“書院”模式。

《中庸》中所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是朱熹先生十分推崇的中國傳統(tǒng)治學名言。其中的“博學”可指多讀,“審問”、“慎思”可指“虛心涵泳”,“明辨”可指討論,“篤行”從讀書目的來講可指學以致用,從讀書方法來講則可指“切己體察”。

最后看一副集字聯(lián):

開卷有益,溫故知新。

關于“溫故知新”,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我讀書很雜,毫無系統(tǒng),也沒有目的。隨手抓起一本書來就看。覺得沒意思,就丟開。我看雜書所用的時間比看文學作品和評論的要多得多。比如我愛看吳其濬的《中國植物名實圖考》,法布爾的《昆蟲記》。有的書,比如講古代的仵作(法醫(yī))驗尸的書《宋提刑洗冤錄》,看看,也怪有意思。

古人云:“開卷有益”。有人反對,說看書應有選擇。我覺得,只要是書,翻開來讀讀,都是有好處的,即便是一本老年間的黃歷。

本文網(wǎng)址:http://www.huashan-ceramics.com/xuetangzhishi/119397.html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