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聯的起源
關于對聯的起源問題,說法比較多,比較一致的看法主要有兩點:體裁上,對聯脫胎于傳統文學里的駢文和律詩;形式上,則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古人懸掛桃符的習俗。
這里,主要來說說桃符。
桃符,顧名思義,就是用桃木制作的符,類似我們今天的平安符。
(平安符,來自網絡)
古人選用桃木,在桃木板上刻(畫)上郁壘、神荼二神的名字或畫像,做成桃符,懸掛于門首,借以驅妖魔,除鬼怪,祈求吉祥平安。
那么,古人為什么選用桃木制作桃符呢?又為什么在桃木板上刻(畫)郁壘、神荼二神的名字或畫像來求平安呢?
相傳,桃符上的郁壘和神荼二神為倆兄弟,是黃帝手下長于捉鬼的兩員大將,他們住在東海風景秀麗的桃都山上。
桃都山上,有一棵碩大無比的桃樹,枝展三千多里,樹蔭濃密如蓋。
樹上有只金色的大公雞,每天清晨時分立在桃樹上,準時對著太陽鳴叫報曉,后人稱它為“金雞報曉”。隨后,人間雄雞一一鳴叫,于是天就亮了,此謂“雄雞一唱天下白”。
于是,世人視此桃樹為仙樹。
(桃都上的仙桃樹,來自網絡)
話說桃都山下住著一眾妖魔鬼怪,聽說山上有這么棵仙樹,就都爭著跑到山上去啃桃樹,以求成仙。
結果,黃帝知道了,就派郁壘、神荼二將去山上捉鬼。兄弟倆不負黃帝重托,拿著繩索把那大鬼小鬼全都給捆起來了,罪大惡極的直接給扔到山后喂了老虎。
此后,郁壘、神荼兄弟倆每天早晨便在那棵桃樹下檢閱百鬼。百鬼則一見他們兄弟倆,就都嚇得魂飛魄散,個個規規矩矩,生怕自己被捆了去喂老虎。
(郁壘、神荼畫像,來自網絡)
后來,郁壘、神荼兄弟倆善于捉鬼的故事傳到了民間。
百姓怕惡鬼進家,每逢過年之際,就用兩塊桃木板,在上面刻(畫)上郁壘、神荼二神的名字或畫像,制成“桃符”,懸掛在門上,用來驅災壓邪。郁壘、神荼倆兄弟也就成了門神。
二、對聯的沿革
據記載,秦漢以前,民間就有每逢過年掛桃符的習俗。
(來自網絡)
時至唐代,太宗李世民因開創帝業期間殺人無數,繼位后夜間常作惡夢,于是讓秦叔寶和尉遲恭兩員大將夜夜披甲持械守衛宮門。后來,太宗念二將守門辛勞,就讓宮中畫匠繪制二將戎裝像,怒目圓瞪,手持鞭锏,懸掛于宮門兩側,此后邪崇全消。
自此,逐漸有人開始把桃符上的門神郁壘和神荼,換成秦瓊和尉遲恭。
(左尉遲恭、右秦叔寶)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元日》詩中“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就是當時懸掛對聯習俗盛況的真實寫照。
直到明代,人們開始用紅紙替代桃木板,才出現我們今天所見的對聯?!遏⒃茦请s話》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南京)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門上必須張貼春聯一副,并親自微服出巡觀賞。
從此以后,文人學士無不把題聯作對視為雅事。
入清以后,對聯繁盛之極,鼎盛一時,涌現出很多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2006年,楹聯習俗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以此來看,我國對聯的歷史是十分悠久的。
三、最早的對聯
一般認為,我國最早的對聯是五代時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后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p>
(來自網絡)
也有不同看法的。據明朝劉嵩和李九功的記載,江西省廬陵(今吉安)那地方曾掘得鐵質大十字架一尊,上鑄有赤烏年月,并有聯一副: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靄千秋。
赤烏,孫權的年號(238~250年)。據此,有人認為,我國最早的對聯實為三國時孫權赤烏年間的這一副,它要比五代時的對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整整早700年,而五代時的這副充其量只能算作我國最早的春聯。
四、對聯的分類
對聯沒有嚴格的分類。這里,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將對聯作個粗淺的梳理,以便大家區分哪些五花八門的名詞,不至于被那些名詞繞得暈頭轉向而摸不著北。
從張貼的地方來看,有楹聯、門聯;有廳堂聯,勝跡聯;等等。楹聯是貼在楹柱子上的,門聯自然是貼在門上的了;貼在廳堂里的為廳堂聯,名勝景區張貼的自然為勝跡聯了。
(從左至右:楹聯、門聯、廳堂聯、勝跡聯,來自網絡)
從對聯的內容來看,有春聯、壽聯、婚聯和挽聯等。春聯為迎接新春之聯,一般農歷年前貼的就是這種。壽聯為祝壽之聯,婚聯為婚慶之聯,挽聯為哀悼離世之用的對聯。這些也都好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張貼對聯可能會因習俗而有禁忌。如,有親人或親戚去世時,忌貼春聯。
(從左至右:春聯、壽聯、婚聯、挽聯)
從上、下聯內容的關系來看,又有正對和反對之說。
正對,是指上、下聯分別從兩個角度或兩個方面反映同一事理,表示相似或相關的關系,內容上互相補充或襯托。如: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歲歲高。
反對是上、下聯分別指相反或相對的兩類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相反或相對的兩個方面,內容上互相對照,相反相成。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從左至右:正對、反對)
不一而足,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