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才女對聯招親,上聯“孫權嫁妹有備而來”,窮書生的下聯驚艷眾人
中國是一個文化氣息十分濃郁的國度,而在上千年的文化積淀當中,更是涌現了許多富有文化氣息的知識分支,其中便有對對聯文化。在早些年間,對聯是指那些被刻在桃木上的文字,也被世人稱之為桃符。古人認為桃符具有辟邪消災的作用,所以每到春節時期,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貼上一副桃符。
隨著時間的不斷流逝,桃符也被稱之為對聯,許多文人雅士在交流時也會通過對對聯來切磋文學素養。而在我國歷史上就有一副千古絕對,這幅上聯是孫權嫁妹有備而來,窮書生對出的下聯讓大家瞠目結舌。這下聯究竟是什么呢?眾人又為何會稱其為經典?
發展起源可追溯,歷史探源有文化
現如今的歷史學家以及文學作家認為對聯的兩大直接源頭便是駢文和律詩,而在時代的發展過程當中,對聯又先后吸取了散文、詞曲以及古體詩等諸多特點,漸漸地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體系。在對聯當中不僅要講究平仄,還要對其位置進行相應的探索。
據史料記載,對對聯這種文學方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古人主要利用文字的固有特點,將自己心中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民族文體,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對聯不需要押韻,只需要對仗工整就可以。此外,還有不少文學作家認為中華文化講究語言文學的平行對稱,這與哲學中所謂的太極生兩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皆是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互用文字進行解讀,從而達到思維上的相互相通。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在大多數對聯當中都存在著陰陽理念,漸漸地就形成了對仗工整、格式嚴格的對聯。經研究學者研究之后,對聯最早起源于秦朝,不過那時的對聯被稱之為桃符,譚蟬雪先生于1991年出版的《文史知識》當中指出,對聯的概念完全形成之時乃是唐朝,它的格式小巧玲瓏,其中不僅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傳統習慣,還是我國民間文化當中講究最多,要求最嚴的一種文體格式。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對聯發展至今總共經歷了楹聯、對偶等三大階段,目前仍舊是許多中國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識體系。
多種特點傳今日,承載文化有淵源
隨著對聯知識的不斷研究,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對聯已經是中國最為獨特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的主要獨特之處表現在結構和語言方面,從語言的角度上來看,古人主要追求對仗以及富有個性的特殊語言,而這種特殊之處是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無法相提并論,甚至是匹敵的。對對聯的人會從其他方面以及其他角度來觀察事物并描繪其特征,盡全力將語言調整規范,從而形成一種朗朗上口的知識體系。
此外,對聯還具有寄生性和包容性。寄生性主要是指對聯當中的典故主要是從古文的詞賦當中所發展而來的,換而言之,對對聯的人可以從古文典故當中獲取自己寄托的依賴體,從而衍生出他對于人生亦或者是生活的感悟。與此同時,對聯也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它存在著諸多其他文體的特征,在吸取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之后,還能夠形成自己的獨特特點,是一種集諸多文體特點于一體的文學創作手法。
諸多歷史學家在經過研究之后發現對聯還具有文學性,藝術性以及實用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對聯是在詩詞曲等諸多文體之后,又一個可以體現中國文化以及文字的獨特藝術風采。對聯講究對稱對比以及對立統一,例如晏殊曾經宴請好友吃飯之時,說出了“無可奈何花落去”,好友立刻對出“似曾相識燕歸來”。而這個對聯便體現了對聯的獨特魅力。
對聯招親尋良婿,不想書生露才華
在中國古代之時,經常會在機緣巧合的情況之下產生遺留千古的絕美對聯。而今天要介紹的這副千古絕對,則讓許多歷史學家嘆為觀止,直接稱其為經典。據史料記載,在中國某個封建王朝時期,有一位久居京城的李大人,他的膝下有一位小女兒尚未成婚。于是李大人為了能夠給女兒尋得良婿,打算用對聯招親的方式來找一位學識淵博的男子。在對聯招親的當日,許多才子聞訊而來,都想要見識一下這難能可貴的文學盛宴。學識淵博的李小姐首先給出了上聯:孫權嫁女有備而來。
這副對聯剛一說出口,就引起了許多人的轟動,原來臺下的這些才子們都覺得這副對聯結構十分簡單,想要對出下聯,簡直是輕而易舉的小事。于是這些才子躍躍欲試,紛紛寫下了自己對出的下聯,其中就包括“曹操納妾無疾而終”、“姑姑謝客閉門思過”。然而李小姐在看到這些對聯之后,卻皺緊眉頭,顯然是對這些人的下聯不怎么滿意。
首先,李小姐給出的這幅上聯所表達的含義來源于《三國演義》這部名著,而在書中也記載了當時的孫權為了能夠穩住劉備,在聽取周瑜的計策之后,將自己的妹妹孫尚香推了出來,而劉備也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于是便讓手下的一員大將趙云前往東吳,將自己的嬌妻接回蜀地。不過顯然,這些人對的對聯并不符合要求。
李小姐在看了許久,才看到了一副讓自己稍微有些滿意的下聯:伯牙弄琴不期而至。就在給小姐認為這就是自己的真命天子之后,卻出現了一位打扮得極為寒酸的窮學生,而他對出的下聯更是讓世人感嘆:勾劍復仇無施不可。這里的無施便指的是西施,與李小姐的上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李小姐隨后吩咐自己的丫鬟說自己的如意郎君便是下面這個對出下聯的窮書生,而此人便是歷史上頗有文學素養的唐寅。
結語:
現如今的許多人都十分向往古代之時,以文會友、以武會友的暢快場面,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吟詩作對好不快活。但其實這樣的交流方式并非不可復刻的,雖然現如今的學習生活看起來枯燥無味,但只要用對了方法,便可以讓自己的全身心都得到相應的放松。雖然說這幅千古絕對的背后佳話真實性無從考據,但卻也見證了一個時代最好的模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