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聽說過“舌燦蓮花”這個成語,但在用的時候掌握不好它的意思。那么“舌燦蓮花”究竟是什么意思?又有什么典故?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
一、“舌燦蓮花”的本義及引申意義
“舌燦蓮花”,它原本是一句佛教用語,出自南北朝高僧佛圖澄的一段事跡。
在《高僧傳》和《晉書·藝術傳;佛圖澄》里記載:后趙國主石勒在襄國(今邢臺)召見佛圖澄,想試驗他的道行。佛圖澄即取來缽盂,盛滿水,燒香持咒,不多久,缽中竟生出青蓮花,光色曜日,令人欣喜。后人便引“舌燦蓮花”來譬喻說話的文采和美妙。
大家知道,在佛教里,蓮花被比喻成佛,它不僅是佛教的教花,還是佛教的吉花。所以,“舌燦蓮花”本義是指“經”講得好,講得漂亮,有如蓮花般美妙,都化作了朵朵蓮花。
那么經講得好,說明講經人的口才好。所以后來,“舌燦蓮花”就用來形容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辯。
二、成語典故
“舌燦蓮花”的故事發生在古代邢臺一位叫佛圖澄的高僧的故事。
竺佛圖澄大師,是西域人,姓帛氏。9歲在烏萇國出家,兩度學法。晉懷帝永嘉四年,他來到洛陽,這時候他年事已高,79歲了,后投奔后趙開國皇帝石勒。
石勒建立后趙政權后,征伐殘暴,大肆殺戮,罪孽深重,佛圖澄內心很痛苦,下決心用佛法感化他來拯救世人。
石勒召見佛圖澄后,想要看看他的道行如何。佛圖澄就用缽盂盛滿水,之后就念起咒語,不一會兒,只見缽盂中長出一朵潔白純凈的青蓮,并閃著五色的光芒(舌燦蓮花)。
石勒見后非常震驚,從此就對佛圖澄十分崇拜,但凡有什么事,一定先征求佛圖澄后,才行動。佛圖澄常利用各種機會,勸石勒不要殺戮,同時,還借這個機會弘揚佛法。后來許多趙姓人紛紛皈依佛門,出家為僧,成一時之風氣。
佛教于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開始時沒什么影響。也就是佛圖澄在后趙弘法這個期間,佛教才在中國被的統治者才將佛教作為“國教”。
只要懸佛圖澄所到過的地方,都開始建佛立寺,據統計當時全國建有893座之多。
作為漢傳佛教在中國早期的重要傳教者,許多弟子前來拜他為師,他的門徒中也是高僧輩出,如法首、法祚、法常、法佐、僧慧、道進、道安、僧朗、竺法汰、竺法和、竺法雅、比丘尼安令首等就非常著名。
為紀念佛圖澄這位高僧,邢臺大開元寺圓通寶殿東側的涼亭就被命名為“澄公亭”。
三、“舌燦蓮花”的運用
除“舌燦蓮花”,還衍生出“舌綻蓮花”、“口燦蓮花”等詞語,意思也差不多,也是形容人的口才好,妙語連珠,能言會道。
這三個詞雖然意思大致相同,但還是有一點區別的。
“舌燦蓮花”,主要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口才好,口齒伶俐,能言善辯,如蓮花般地美妙,是褒義詞。
“舌綻蓮花”,也是個褒義詞,指人口才好,說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能言善道。
“口燦蓮花”,形容說出的話像蓮花一樣燦爛迷人,非常動聽。但人們常把它用來表示一些人只會“口燦蓮花”,不腳踏實地工作,開口只講好話,卻不能腳踏實地去辦實事。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