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字數上分類
短聯:字數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斷句的對聯,如“山有色,水無聲”、“夏雨、春風”。
中等聯:一般字數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間,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氣回春”、“夜半星移驚起一林宿鳥,春深雷動震醒九淵潛龍”。
長聯:一般是指全聯超過四十字的對聯。
2、按內容分類,敘事聯、狀景聯、抒情聯、曉理聯、評論聯。
3、按聯語出處分類:集句聯、集字聯、摘句聯、創作聯。
4、按寫作方法分類:正對、反對、串對。
5、按應用范圍分類:門聯、裝飾聯、交際聯。
有關對聯的資料和基本知識如下:
1、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
2、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3、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4、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相對的詞要在相同的位置上面,相同位置上的詞平仄盡量相對。
5、對聯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
1、楹聯可稱之為“二元結構”文體。一副標準的對聯,總是由相互對仗的兩部分所組成,前一部分稱為“上聯”,又叫“出句”、“對頭”、“對公”;后一部分稱為“下聯”,又叫“對句”、“對尾”、“對母”。兩部分成雙成對。只有上聯或只有下聯,只能算是半副對聯。
當然,許多對聯,特別是書寫懸掛的對聯,除了上聯、下聯外,還有橫批。橫批在這種是對聯中是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往往是對全聯帶有總結性、畫龍點睛或與對聯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個字,也有兩個字、三個字、五個字或七個字的。
2、從語言上看,楹聯的語言既不是韻文語言,又不是散文語言,而是一種追求對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語言。楹聯這種特殊的“語言──結構”方式,完全取決于漢語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質。這種“語言──結構”的獨特性使得楹聯創作在構思、立意、布局、謀篇上迥異于其它文學形式。
同樣的客觀對象和內容,楹樣總是設法從兩個方面、兩個角度去觀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語言“整形”規范到二元的對稱結構之中去。
3、楹聯本從古文辭賦的駢詞儷語派生發展而來,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對駢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種文體之中。但反過來,楹聯又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備其他文體的特征,吸收其他文體的表現手法,尤其是長聯和超長聯,簡直能集中國文體技法之大成。諸如詩之精煉蘊藉,賦的鋪陳夸張,詞之中調長調,曲的意促爽勁,散文的自由瀟灑,經文的節短韻長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鑄創新。
4、楹聯理所當然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它以詩、詞、曲等前所未有的靈活和完美而體現了中國文字的語言藝術風采。對聯之美在于對稱、對比和對立統一。
楹聯的藝術性,可以當代學者白啟寰先生一副對聯來概括:對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諷可歌,媲美詩詞、曲賦、文章,恰似明珠映寶玉;聯本大觀,源遠流長,亦莊亦趣,增輝堂室、山川、人物,猶如老樹燦新花。
擴展資料
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都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1、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2、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
1、對聯的基本概念
對聯又稱為楹聯,是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應用文體。它要求言簡意賅,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言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更是中華名族的文化瑰寶。
2、對聯的發展歷史
對聯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早在秦漢以前,在我國一些地方就有過年懸掛桃符的習俗。而春聯的出現是在桃符的基礎上慢慢演變發展起來的。
現今我們在游覽祖國的名山大川時,隨處可見古剎、佛堂廟宇、博物館、大學、古村落門樓、茶舍等處的佳聯妙對。
2005年,國務院將對聯這一習俗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對聯的規則特點
(1)字數相等,斷句一致。就是說上下聯的字數必須相同。
(2)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每句之內詞與詞之間,平仄盡量交替。
(3)詞性相對,位置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也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另外,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相同位置上的詞平仄應盡量相反。
(4)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