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風光如畫。(資料圖)
山林茂密。(資料圖)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無源洞與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公元851年的深秋,李商隱來到四川,擔任東川節(jié)度柳仲郢的幕僚。赴任途中,天氣惡劣,長江航道時斷時續(xù),李商隱被迫水陸輾轉(zhuǎn),行程異常艱難。此時的他,經(jīng)過長途跋涉,身體極度疲憊,加上離家數(shù)月有余,對家人甚是牽掛。于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望著窗外漫天的云霧,聽著夜雨的點點滴落聲,思念的愁緒一下就涌滿了李商隱心頭,他揮筆寫下了千古絕句《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但令李商隱沒想到的是,他的妻子已在兩個月前的夏秋之際,病逝于長安家中。
由于當時交通阻塞,信息不靈,詩人在巴山夜雨中對幸福的期待,對“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奢望,終究沒能在現(xiàn)實里圓滿。
據(jù)考,詩中的“巴山”就是無源洞背靠的金子山,古稱巴山;“秋池”就是無源洞外的大龍?zhí)丁?/p>
無源洞最早的名字叫兀淵洞。后來,曾有人執(zhí)燭探洞,燃完7支半蠟燭仍無盡頭,以“深遠莫能窮其源”而得現(xiàn)名無源洞。
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三峽》中這樣記載無源洞:“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巚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
無源洞是幽靜情思之地。它躺在三峽深處,靜靜地,像一位相思的女子,聽江水的呢喃,看云月的纏綿。雨季,會有溪水越洞頂而下,形成絲絲水簾。洞里有峽,峽中有隧,隧里又有大溶洞。五彩斑斕的鐘乳石、石筍、石幔點綴其間。泉水穿隧過峽,涌出洞外,飛瀉于幽谷懸崖,吐珠瀉玉。洞外,林木豐茂,鳥語花香,亭閣泛金,風和景明。
試想,此情此景,除了李商隱,還有多少有情人在無源洞留下愛的纏綿;又有多少羈旅之人在此沐浴巴山夜雨,遙寄鄉(xiāng)愁?
一副應對了一個半世紀的石刻對聯(lián)
三峽的雄偉壯麗舉世聞名。三峽的摩崖石刻也是天下一絕。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70年),專管治理三峽航道的荊南觀察使節(jié)李拔,從四川入三峽順江東下,船過巫峽,日星隱曜、波濤洶涌,但過了蜀楚交界處(長江進入巴東,也就進入西陵峽,進入湖北地界,所以又稱楚峽),再往下行,山勢低緩、波平浪靜。李拔見巴東縣城已到,因仰慕北宋名相寇準為政清廉、剛正不阿,便舍舟登岸,步行到當年寇準為廉明議政而建的秋風亭,向寇公叩首拜謁。一路闖灘走險歷經(jīng)風浪,終于到了巴東楚城,這時不僅水勢變緩,且巴東代代傳揚著寇公的清明政聲,于是在江邊這處巖壁上揮毫題寫了四個大字:楚峽云開。
清末,巴東縣江北有位秀才叫吳駿績,看了李拔題寫的四個大字,僅僅因為巴東有過一位清廉正派的寇準,就把巴東描繪成“楚峽云開”一般美,似乎以偏概全。吳秀才懷才不遇,因看不慣貪官昏吏而怨世憤俗,于是將李拔寫的四個字作為對聯(lián)的橫額,在橫額下面的左邊,親筆題刻了一句上聯(lián):
歷嘆古今良吏少
吳駿績有意不題下聯(lián),且看后來人如何應對。遺憾的是,直到半個多世紀后,才有人給出了下聯(lián)。民國六年,江蘇吳豐縣的馮錦文奉調(diào)到巴東任知事,見這副對聯(lián)只有上聯(lián),便覺得人們嘆息“古今良吏少”,根本問題是富人們不顧普天下苦人多,為受苦人想得太少,于是在右邊揮毫題刻了下聯(lián):
須知天下苦人多
這副對聯(lián)歷經(jīng)一個半世紀,終于湊齊。
這就是三峽著名的“楚峽云開”石刻,位于巴東信陵鎮(zhèn)金字山北麓崖壁上。
(鄧毅?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