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現代人的說法,一個普通的人如果去世超過五十年,后代基本就記不住了,這個去世的人就如同沒來過這個世界一樣,被湮滅在茫茫無際的歷史長河中而不再釋放哪怕一丁點的光亮。
這個說法很有道理,自己也很有體會。我讀小學的時候爺爺還在,對爺爺還比較有印象,但爺爺的父輩也就是我的老爺爺或再向上就沒有一點概念了。
國家有史籍,名人有傳記,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就沒有這些詳細的記載了。如果碰到自己的老祖宗能在家族的傳承上哪怕籠統地記上兩筆,其后代也就感到莫大的開心和榮幸。
我的老家是濟南市長清區歸德街道東趙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大趙莊。
據《長清碑刻》“趙家家世碑”記載,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四弟趙匡美(后諱匡、廣字,先后改為趙廣美、趙廷美)的后代趙彥良,也就是趙家的先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按照明政府“均籍”政策要求,拖家帶口來到坦山趙家莊安家落戶,繁衍生息。
隨著歲月的更迭,趙家家族越來越大,分家也就成了必然。
從《長清區志》記錄的內容來看,明永樂年間(1403~1424)老大一家留在原處也就是大趙莊即今天的東趙村,弟弟一撥則去了南邊不遠處安家生活,這就是小趙莊也就是今天南趙村的由來。
但就像本文開頭寫的那樣,從明初一直到清末,趙家幾十輩子的歷史好似白紙一張,沒有留下一點閃光的歷史記憶。
好在我們民間還有續修家譜的傳統,一家血脈多少代的傳承,上面記錄的比較清楚。盡管譜面上很多的人已是過眼云煙,但至少一個家族每一個人的名字,差不多都給留在了家譜上面。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場“破四舊”的文化浩劫,將許多舊有的東西毀掉。
我家的家譜就是我的母親,趁火堆旁沒人的時候,偷偷揣在身上帶回家藏了起來。
運動逐漸消停后,每年過年期間,爺爺就把這張家譜還有兩邊的對聯懸掛起來供奉,家譜下邊條幾上同時擺放著折子,折子上面也記錄著家人過世后的名字。
那時我還小,除了大年初一和大人一樣在家譜前磕幾個頭外,上面的內容實在沒興趣看,更不懂家譜的內涵。
爺爺去世后,家譜及折子就由我的大爺保存和供奉了。
大約兩年前,老家的亮哥就咨詢我想修修家譜,因為我們趙家的后代人煙太旺,人太多,準備按照刪繁就簡的原則,把家譜修整一下。只是由于忙碌的原因,家譜修沒修,修的如何就不知道了。
今年是虎年,大年初一按照傳統回老家拜年。當走進亮哥的北屋時,發現亮哥已經把新修成的家譜,高高地掛在了家中最顯眼的墻上了。
小時候對家族的傳承不懂,也不感興趣,這次恭恭敬敬站在家譜跟前仔細地看了很長時間。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我祖上一個個的名字竟然是那么的超牛、超燃、超帥。
輩分過大、時間過久的先人就不提了,就從我的老老爺爺趙養慶說起。趙養慶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趙善瑞,一個叫趙善祥。祥瑞二字,是指吉祥的征兆,又稱“福瑞”,被儒學認為是表達天意的、對人有益的自然現象。如出現彩云,風調雨順,禾生雙穗等等。
兩位老爺爺的名字被長輩起的就夠吉祥,夠有學問的了,但接下來給下輩孩子起的名字就更讓人拍案驚奇了。趙善祥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趙修仁、趙修義、趙修常。趙善瑞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趙修禮、趙修智、趙修信。兄弟六人中趙修禮是我的親爺爺。
在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五?!笔亲鋈说钠鸫a道德準則,用以處理、參與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簡單來說,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勿施于人,事物為人。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禮:禮者,尊卑長幼有序,處事有規,淫亂不犯,不敗人倫,以正為本。智:智者,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是為智也。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
兄弟六個取“仁、義、禮、智、信、?!弊鳛槊郑梢钥闯錾陷吇蛏仙陷?,對中國儒家文化的推崇已到了一個非常高的程度,所取的名字竟然和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契合的沒有一點偏差。
而起名者本人文化素質的涵養估計也是高的不得了。
而最讓我不解的是,老爺爺甚至老老爺爺對下面兄弟六人名字的安排,怎么就那么天衣無縫?如果多生幾個男孩或后來男孩夭折了名字該如何定奪?
我的老老爺爺、老爺爺究竟有多深的文化、干過多高的角差已無從考究, 歷史上的祖墳冒沒冒青煙,也不知道。但從給兩個孩子取名“祥瑞”來看,已讓我深深嘆服,而給六位爺爺取的名字簡直就讓我五體投地了。
這還沒完,到了我父親這一輩,老人給取的名字在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又多了很多的詩意和雋永。
爺爺趙修禮生了我父親兄弟四個,還有兩個姑姑就不說了。我的大爺叫趙德芝,二大爺叫趙德蘭,我的父親排老三叫趙德芬,叔父排老四叫趙德芳。合起來就是“芝蘭芬芳”。只是我大爺的名字后來由趙德芝改成了趙德森,具體什么原因由于大爺已經去世,就實在無從知曉了。
至于我們一家后輩到底多到什么
程度非得重新修譜不可呢?這么說吧,父親兄弟四個生下了我兄弟八個,這還不算生下的姐妹九個。別說修譜,就是很近的親戚也是能掐就掐了,否則,孩子生日娘滿月,沒完沒了什么事也別干了。
當然,就現代人的觀點來看,名字只是一個人的符號。但現今人們相比于過去人們給孩子取名來說,多了很多的隨意,少了許多的嚴謹;多了很多的時尚,少了許多的傳統;多了很多的平庸,少了許多的韻致;多了很多的重名,少了許多的特點。
一個民族的自信和強大,應當是文化的自信和強大,這個自信和強大就如基因一樣,浸透進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肉之內,而后愈發洶涌澎湃,中華民族才更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生生不息,無往不勝。
史冊號網友觀點:綠水禪心:你說的是家譜,這吊著的是家堂軸子。
各地的叫法不同,我若在老家叫家堂軸子,恐怕都不知道是什么了。
家譜懸掛起來,站在列祖列宗的神主前,確實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心存感恩,心存慚愧。
敢不努力進取,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先賢,這是人人應具的孝敬,據資料,趙匡胤曾規制過趙家的十輩分,也就是十輩子,不再添加新輩分,供后代循環使用。
其死后的一段時間還行,時間一長,輩分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
別的地方不知道,我家的家譜全是真名實姓。
包括本人在內活著的人也在譜面上給留好位置了。
人一旦離世,很快就把名字給填進家譜里。
圖中橘線內我的父親趙德芬,生了我和弟弟兩個男孩,所以修譜時就已經留好位置了。
父親左邊是叔父趙德芳,還健在,所以只寫了一個德字。
這不是家譜,是家堂軸子。
過去起名差不多都是村里的先生起。
你說的是家譜,配的圖是“神祇”,不是一碼事。
后者只有去世的人在大年初一祭拜時才能填上去,活人是不上神祇的。
而家譜則是……,這不是家譜,譜比這詳細,這只是過年供的家堂,連妣的姓氏都沒有。
一般是北方用,南方都有祠堂祖宗神主牌位,過去的老輩非常尊重儒學,老輩的文化素養非常高,從起名字上看在家譜上非常明顯,特別從五十年代以后就差下來了,沒有辦法只有慚愧。
和你有同感,謝啦!
這種配圖不叫家譜,只是把世系圖當成神位供奉,最簡單的家譜,一般是從元、明始遷祖、妣一代代記錄,譜中有各房各世祖妣生、卒、葬等信息。
叫法各地不同,做法也是各有千秋。
我們這兒這樣的叫家譜,還有的叫家堂的。
古時候每個人名字后面加個字或號。
名字是長輩可以叫的。
晚輩是不可叫長輩名字的。
叫犯忌。
對外可稱字號。
我爺爺兄弟六人全是三點水旁,我太爺爺學修,上輩俊哲,在上輩恒元,感覺名字都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