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我們
運河古纖道
三山橋
南七星橋
北七星橋
據清乾隆《吳江縣志》上載,吳江各地“橋梁數千”,運河上和運河沿岸的橋梁也頗多。星移斗轉,物換景遷,各式各樣的現代化鋼筋水泥橋取代了木橋和石橋,古橋的數量與往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吳江現今存有的古橋仍是數量可觀,有200多座,在蘇州各市(區)中是最多的。如運河古纖道上就存有三山橋、南七星橋這兩座古橋,20世紀90年代恢復了北七星橋,近年來又恢復了惠政橋、廟涇橋等幾座橋。
三里橋
安民橋
安德橋
流經吳江的運河上,尚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文物遺存的三里橋、安民橋和安德橋,這三座橋在筆者以往的文章中已作介紹,本文就九里橋、禹跡橋、思范橋、政安橋這四座均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的橋作一些描述。
1
九里橋
九里橋
九里橋,位于桃源鎮九里橋村,是江南運河中線爛溪塘上的一座纖橋。因為距離烏鎮九里路程而得名。該橋為拱形單孔,很是小巧玲瓏,跨度、矢高僅為3.2米和2.5米,初建無考,現存之橋為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
九里橋對聯
橋的東西兩向均鐫有對聯,頗有意思。其一為:“此地容或逢黃石;前途無處不青云?!甭撝械摹叭莼颉笔恰盎蛟S”“也許”之意;“黃石”,指黃石公,即圯上老人。據《史記·留侯世家》,傳說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后,逃亡下邳(今江蘇睢寧),遇一老人于圯(橋)上,授以《太公兵法》,老人對張良說:“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榖城下黃石即我矣?!笔旰?,張良從漢高祖劉邦過濟北,果然在榖城山下得到一黃石。張良死后,遂與這石并葬。后代流傳有兵書《黃石公三略》三卷。下聯中的“青云”出自《史記·范睢蔡澤列傳》的“賈(須賈)不意君能自于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迅速升到高位。全聯意為:抵臨這里,也許會像當年張良那樣遇到黃石公,以受到厚遇;從這里走向前方,處處會碰到好運……另一聯為:“九曲水流溪瀲滟;兩傍道路跨康莊”。意思為流經越尾吳頭的爛溪,水光瀲滟,彎彎曲曲,逶迤向前;爛溪兩岸的道路十分便捷,四通八達。綜觀這兩聯,言簡意賅,將桃源人對過往船只行人的祝福盡付聯中。
如今,來到九里橋下,來到昔日的纖道上,雖已見不到牽著纖繩將船引向前方的纖夫,聽不到其雄渾的背纖號子聲,但還是能尋覓到不少古纖道的神韻雅趣。纖道兩側,飄拂著嫵媚動人的垂柳,錯落著青青的蘆葦和蒿草,一起簇擁著纖道伸向遠方。
2
禹跡橋
禹跡橋
禹跡橋系石
禹跡橋,位于震澤古鎮東首,縱跨江南運河西線荻塘。禹跡橋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當地人士為紀念大禹治水而建,現存之橋為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該橋南北走向,拱形單孔,總長43.5米,頂寬4.3米,南堍寬6.2米(橋堍寬與橋頂寬相差達1.9米,“八”字形非常明顯),矢高5.56米,拱徑頗廣,達10.45米,橋北堍砌有東西兩向石級踏步。橋上的題刻頗多,拱券龍門石刻著“云龍”圖案,橋面石上則刻著“輪回”和各類吉祥圖案。
禹跡橋與慈云寺塔
禹跡橋北堍聳立著慈云寺塔,站在荻塘岸上,抬首仰望,只見禹跡橋橋身高大,氣勢軒昂,慈云寺塔飛檐翹角,高聳入云;收眼近觀,蓋著蘆席篷的小船緩緩通過橋洞,橋和塔的倒影在水面上微微晃動……禹跡橋與慈云寺塔一起構成了“拱橋塔影”這一水鄉特有的景觀。站在禹跡橋上,耳邊不時送來慈云寺塔的陣陣風鈴聲,與橋下嘩嘩的流水相對歡歌,給橋塔美景增添了不少情趣。
禹跡橋上鐫刻的對聯也頗有特色。其一是為:“善政惟因,不易大名仍禹跡;隆時特起,重恢古制值堯巡?!甭撝械摹皥蜓病?,將乾隆皇帝下江南比作了古代傳說中的賢明帝王唐堯巡視各地。另一副聯為:“市近湖漘,駢肩無俟臨流喚;地當浙委,繡壤應多題柱才?!?/p>
關于這兩副對聯,在當地還流傳著一個傳說。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來震澤前夕,當地各界深知乾隆帝十分喜好對聯,就先請人撰寫好這兩副對聯,然后委請手藝高超的張石匠鐫刻上去。張石匠使出全身本事,精雕細刻,日夜趕工,以備皇上御覽。誰知,那天乾隆皇帝到了,舟過禹跡橋,忙于觀賞荻塘兩岸的秀麗景色,無暇一顧橋上的對聯,張石匠聞知后,氣得大病一場。
3
思范橋
思范橋
震澤古鎮段東西兩頭各有一座高大的古石橋,東邊那一座為禹跡橋,西邊的那一座便是思范橋。
蠡澤村
思范橋橋名中的“范”指的是范蠡,越國為吳國所敗時他曾赴吳國為質兩年,回越國后助越王勾踐滅亡吳國。范蠡在功成名就之際,深悟勾踐“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可與履危不可與安”,于是,悄然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云游四方。傳說當年范蠡偕西施途經現震澤鎮區之南的斬龍潭(相傳大禹治水時曾斬黑龍于此,故名),只見這里水波不興,澄明如鏡,正合他倆隱居的心境,于是就在潭邊筑宅而居,斬龍潭也因此被改稱為“蠡澤湖”。當然,震澤還是沒把范蠡長留住,之后,他漫游齊國,到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經商致富。范蠡走后,蠡澤湖畔的百姓為紀念他,就在其故宅上建起了“范蠡祠”,在其出蠡澤去五湖泛舟必經之處建造了一座“思范橋”,以表達懷念之情。
思范橋為拱形單孔,南北走向,全長34.2米,中寬4.9米,矢高5米,跨度為12.2米。該橋始建年代已無考,據地方志載,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明嘉靖十一年(1532)、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曾分別重建,現存之橋為清同治五年(1866)重建。兩側橋身上各鐫刻著一副對聯,西向為:“苕水源來,閱盡蘭橈桂楫;荻塘波泛,平分越尾吳頭。”觀此聯上聯,眼前不由浮現出這樣的畫面:寬闊的荻塘承接著東西苕溪之水,逶迤百多里向東流去,只見塘河之上百舸爭流,千帆競發……觀此聯下聯,則讓人想起了震澤慈云寺塔東面荻塘河上有一個分水墩,西來的湖州苕溪之水流經震澤鎮時,即依藉此墩予以分水。
東向對聯為:“禹跡媲宏模,望里東西雙月影;蠡村懷古宅,泛來南北五湖船?!甭撝械摹拔搴?,歷來眾說紛紜,一說是太湖的別名,一說是太湖東岸的五個與太湖相通的湖,一說指太湖附近的五個湖。不管怎么說,都是與太湖有關,而震澤其名就是太湖的古稱,因此,這“五湖”與震澤當然是有緣的了。
4
政安橋
政安橋
政安橋,俗稱張灣橋,位于震澤鎮砥定社區鯉魚浜東端,江南運河西線荻塘北岸,跨張家灣港,初建無考,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由邑人沈子進重建,清道光十年(1830),里人徐學健、譚琨等再建,宣統三年(1911)又再建。
該橋為拱形單孔,東西走向,全橋均為花崗石砌成,拱券系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橋全長16.8米,中寬2.3米,堍寬2.6米,拱跨6米,矢高3米。橋兩端坡級均為15級,西端有2米長的引坡。龍門石面上鐫有“輪回”圖案,橋面石南北兩側刻有“政安橋”橋名。橋身南北楹石上鐫刻著四副對聯:南向中楹為“鳩工修踵浮圖后;鼉駕成逢賽會年”,邊楹為“西往東來徑通梅堰;水回岸曲斷接荻塘”;北向中楹為“塔望慈云圖入畫;墩瞻分水柱留題”,邊楹為“石渡塘凹高瞻一塔;虹登波上直指雙楊”。
應該說,政安橋四副對聯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是相當豐富的。南向中楹中的“鳩”為聚集之意;“工”,指造橋的工匠;“踵”,原意是“腳后跟”,聯中為“追逐、追隨”之意,引申為“繼承、因襲”;“浮圖”,指政安橋附近的慈云塔;“鼉”,即揚子鱷,俗稱“豬婆龍”,為我國特產的一種爬行動物,其形狀像傳說中的“龍”;“駕”,以前將行船的艄工稱為“駕長”,將操舟的婦女稱為“駕娘”,因此,聯中“鼉駕”指代為橋。
雙楊村石板路
聯中的“賽會”,指的是以前吳江最大的廟會——雙楊會。雙楊會的會源在政安橋東北不遠處的雙楊村,由周圍七十二只半圩頭的村民組織舉辦,始于清代,每十年舉辦一次,會期為農歷三月。出會時,每只圩頭出動一艘精制的會船,船上搭有樓臺亭閣,或有男女少年扮飾劇中人物站立船頭,有的船上則裝著布有活動機關的木偶、草偶,做搖絲、調絲、打魚、趕鴨等動作。會船在雙楊村上的昭靈廟鳴鑼啟航,一路之上,不斷有載著各廟菩薩的會船加入,使船隊首尾相接長達數里。船隊沿荻塘在震澤停留活動5天,在梅堰、平望停留活動3天后,橫渡北麻漾經壇丘至盛澤,在盛澤停留5天,賽會進入高潮。會船還相連搭臺演戲,上演京劇、昆曲、木偶戲,后也上演滬劇、文明戲等。賽會熱鬧非凡,轟動周圍數百里。
觀這副聯,上聯“修踵浮圖后”似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修建政安橋是步修建慈云寺塔的后塵(慈云寺塔曾在政安橋重建之前兩年,即清宣統元年〈1909〉作過維修),在修建時間上居后。一是指政安橋位于慈云寺塔的北面,以方位“前南后北”來說,則居于“浮圖”之“后”。下聯之意是說政安橋這座“鼉駕”修成之年恰逢十年一次的雙楊盛會。綜觀此聯,雖無華麗之辭,但將慈云寺塔這座聞名遐邇的“浮圖”引入上聯,將雙楊廟會這個轟動江浙的“賽會”引入下聯后,頓使聯句赫然生輝,同時,也使聯句所在的政安橋這座“鼉駕”更具“龍”的神采。
南向邊楹聯中的“梅堰”,即是現平望鎮梅堰社區,在震澤的東面;“荻塘”,是頔塘的古名,“以地多蘆荻”,故名,后來由唐朝大臣于頔修此塘,遂亦名為頔塘。
北向中楹聯中的“分水”,指政安橋附近的震澤分水墩,頔塘之水至此予以分水。至于“柱留題”,則有著一個典故,《華陽國志·蜀志》中云:“城北十里有升仙橋,有送客觀。司馬相如初入長安,題市門曰:‘不乘赤車駟馬,不過汝下也!’”按《太平御覽》卷七十三則引作為“題橋柱”。北向邊楹聯中的“塔”,指慈云寺塔;“雙楊”,則是前提到的雙楊村。
震澤古鎮
政安橋的對聯文化內涵堪稱碩大,但其形制可用小巧玲瓏這四字來描述,它與附近的荻塘、慈云寺塔、禹跡橋、分水墩、文昌閣、雙楊古村落等景物一起組合成一幅震澤古鎮東首美麗的畫卷,吸引著四方的游人。清道光《震澤鎮志》還刊有一首張萼作的《張灣橋晚步》詩:“煙靄凈天空,芳塘一望中。遠峰堆晚翠,飛閣入流虹。網曬榆梢日,帆移柳外風。偶隨鄰叟語,不覺過橋東?!遍唩恚窃鎏碓S多此橋的詩情畫意。
從嚴從實不松勁 堅決守護群眾生命健康安全 汾湖召開會議專題研究部署
2022-05-07
汾湖高新區(黎里鎮)關于開展區域核酸檢測的公告
2022-05-07
“疫”路奮斗 書寫不凡
2022-05-07
來源|吳江通
責編|姚瑤
校對 |潘若斐
審核|孫靜 沈鋒鋒
簽發|徐炳華
戳個“點贊”“在看”每天收到汾湖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