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高清一级a毛片_亚洲精品播放.亚洲精品播放_报告夫人漫画全集阅读下拉式_最近更新中文字幕免费1_国产精品久久国产无码

首頁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學習 > 學堂知識 > 正文

對聯-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復習要點

作者:句子 來源:句子 日期:2023/8/21 6:27:03 人氣:8 加入收藏 標簽:安樂 憂患 死于 生于 磨練

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復習要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篇觀點鮮明、論證充分、舉例詳實、說理透徹的文言文,本文是小編整理文言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復習要點的資料,僅供參考。

一、重點詞語解釋

舜發于畎畝之中:起,指被任用;//田地。畎,田間小溝。舉于版筑之間:被舉用,被選拔。//筑墻用的夾板和木杵。

管夷吾舉于士: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舉用。士:獄官。百里奚舉于市:市場,做買賣的地方。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責任,擔子。行拂亂其所為:違背(意愿)。所以動心忍性:用這些方法。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人恒過:常。//犯過失。衡于慮:思慮堵塞。而后作:奮起,指有所作為。征于色:征驗于顏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現在臉色上。征:征驗。

而后喻:明白,了解。入則無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國內//有法度的世臣。//輔佐君主的賢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外面,指國外。國恒亡:常。生于憂患:生存發展。

二、通假字1、衡于慮衡:同"橫",梗塞,指不順2、入則無法家拂士拂:通"弼"讀bi,輔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三、古今異義詞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2、餓其體膚(古義;嚴重饑餓,能威脅人的生命。今義:與"飽"相對,指一般的肚子餓,詞義與古義相比變弱)

四、詞類活用1、必先苦其心志,苦:形容詞使動用法,使……痛苦2、勞其筋骨,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3、餓其體膚,餓: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饑餓4、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受到貧困之苦5、行拂亂其所為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

五、中心意思:

闡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人才的培養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視;國家的治理中,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和鄰國的侵擾,國家就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六、課文內容理解: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一段承上啟下的句子: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曾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斗志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斗志(個人)。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8)用自己的話概括文中所舉的6個事例中的人物最終被舉薦或任用的原因。都經受過苦難的磨煉。

(9)孟子認為人才是艱苦環境造就的,有了艱苦環境的磨練,才能使人性格堅韌、頑強,才能擔負重大的使命。

(10)、文中由個人升華到國家,論證"死于安樂"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七、開放題。

1、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舉例談談。

2、有人認為現在生活優越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就失去了現實意義。請舉例談談你的看法。

附論證本文觀點的名言及事例:勾踐,臥薪嘗膽。艱難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3、請再舉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無數艱辛的例子或名言。(張海迪、愛迪生)名言:艱難困苦,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例:司馬遷慘遭宮刑而憤作《史記》;越王勾踐,經受奴仆之苦,而臥薪嘗膽,戰勝吳國,成就大業。)

"自古英雄多磨難"。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在與挫折斗爭中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司馬遷在遭受宮刑之后,發憤著書,寫出了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名著《史記》。音樂家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難以形容的。他十七歲失去母親,三十二歲耳聾,接著又陷入了失戀的痛苦之中。對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打擊是多么的大啊!可貝多芬不消沉、不氣餒,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這絕對辦不到。"他始終頑強地生活,艱難地創作,成為世界不朽的音樂家。

4、結合自己的實際,說說你對"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體會。(不超過20個字)

如:"磨難對人的成長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機意識,不要貪圖安樂"等。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一、文學常識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下》

二、實詞積累

(1)發:起,指被任用 (2)畎畝:田間,田地

(3)舉:任用,選拔,這里是被選拔 (4)筑:搗土用的杵

(5)士:獄官 (6)市:市井之間

(7)任:責任,使命 (8)苦:使他受苦

(9)空乏: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10)拂亂:拂,違背;亂,擾亂;拂亂,使做事不順

(11)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2)動:使驚動

(13)忍:使堅韌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過:犯過失

(17)衡:通“橫”,梗塞,不順 (18)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

(19)征:征驗,表現 (20)色:臉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國內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25)出:指國外

(26)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三、給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說(yuè) 鬲(gé) 拂(bì)

四、寫出文中四個通假字并解釋:

(1)曾--增,增加

(2)衡--橫,梗塞,不順

(3)拂--弼,輔佐

(4)忍--韌,堅韌

五、相關成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內憂外患

六、相關對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生無情輕如鴻毛 死有義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憂患

李后主因乃賦離愁,死于安樂

七、用原文答題

1、體現本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也

2、作者承上文例證承上啟下得出的結論是: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須經理: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4、經理磨難砥礪的好處是: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視人的主觀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6、作者由個人作為上升到國家治亂,提出了什么論斷?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7、體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過?”只要知錯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過,然后能改。

8、專立一段,歸納全文中心論點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9、一個要成就大業,必須經受一番磨練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面對客觀環境的激發,人的主觀世界又是怎樣做出反應的:

人恒過,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在總結了大量亡國史實的基礎上,作者針對國君提出了怎樣的論斷: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八、問答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是?

憂患使人生存發展,安逸享樂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針對什么問題提出論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國家。

4、孟子認為人怎樣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這樣才能起到“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還要重視人的主觀因素。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p>

主客觀條件相互結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

5、第一段列舉了六個歷史人物,他們經歷上的共點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說明什么道理?

這些人雖都出身貧賤,但他們都在經歷了艱難困苦的磨練后,終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業。

說明憂患可以激發人奮發有為,成功人士必經一番磨難。

6、六個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順序排列的?

年代順序。(按嚴格的時間順序,百里溪應該排在孫叔敖的前面。)

7、“發”和“舉”意思相近,為何六個例子不用同一字?

“發”是“起”,指被任用”;“舉”是“被舉用,被選拔”之意。但舜為帝王,其余人為臣子,故而有細微差別。

8、第一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式? 例證/事例證明/擺事實

9、“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個人及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擔加給某個人,必須要從哪幾個角度來磨練他?磨練的好處是什么?

心理、身體、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為)

使他性格堅韌,增長他的才干。

11、“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論證方法是:

道理論證:講道理說明人要有所作為,成就大業,就必須先在生活、思想、行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艱難甚至痛苦的磨練。

1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為下段做鋪墊。

13、“人恒過……國恒亡。”段內部層次是:

第一層:“人恒過……而后喻”從個人角度正面論證生于憂患。

第二層:從國家角度反面論證死于安樂的道理(無內憂外患,國家滅亡)。

從個人作為推論到國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內容和第二段的`論述有什么聯系?

第三段進一步論述磨難如何使人“動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敗,因怕犯錯誤而畏縮不前。請用本文觀點評價一下這種做法。

失敗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經歷失敗才能不斷積累經驗。

16、結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說說經歷磨難困苦對一個人有什么益處?

增長經驗,磨礪性情,使人充滿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試驗,將青蛙直接置入溫度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將它置于溫水中,然后慢慢加熱,蛙最終會被與前次試驗相同溫度的水燙死。這個現象說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樂。

18、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能否養尊處優,耽于安樂?我們還應有哪些憂患常識?

不能。

結合“現代生活競爭日益激烈,個人價值能否實現,民族大業的完成,人類美好的理想等”談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舉六個人物,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20、文中“舉”“發”有何異同?

同:即表現人物由低微向顯貴的轉換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異:舜,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發;傅說等人,他們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舉。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舉的一類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辭?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強氣勢,意在引出下文議論

23、第1段與第2段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由第(1)段的六個特殊事例,歸納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結論。并論證其事業上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于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發展中增長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過渡句是: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25、本文列舉六個賢人,暗示環境(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實證明了人處困境激發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

一個遇到困難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勵人們勤奮,發憤;而人們貪圖享樂倒是可怕的,因為它會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導致國家滅亡。

27、“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由此可聯想到一個成語: 居安思危

本文網址:http://www.huashan-ceramics.com/xuetangzhishi/125352.html
讀完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 0
  • 0
  • 0
  • 0
  • 0
  • 0
  • 0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