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副對聯上聯描述的是1939年,桐城中學開男女同校之風。當時的桐城中學陽光明媚,鳥語花香,男女生童并肩去學校讀書。雖然這副下聯看上去不難對,但它卻兼用諧音、拈連、拆字等修辭手段,又暗含金木水火土的字行變化,如桐、銅、童、同四字同音,正因如此,這副對聯至今也沒人能對出下聯。
桐城中學的下聯無人能對出,而在內鄉縣衙內卻有一副上聯沒人能對出來。
“內鄉縣衙”位于河南省南陽市,始建于元朝大德8年,根據歷史資料記載已有700多年的歷史,雖然年代比較久遠,但內鄉縣衙的大部分建筑依舊保存完好,現在已成為當地有名的旅游景點,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衙門遺跡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并擁有“天下第一衙”的稱號。
我們走進縣衙時,映入眼簾的是照壁,它是采用青磚雕刻而成的,在正中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形狀很像麒麟的怪獸,叫做“犭貪”。在我國古代,“犭貪”的主要功能就是警告世人不要貪贓枉法。當我們在游覽的時候,會發現內鄉縣衙的占地面積很大,共有260多間房屋。
大部分有游客來到縣衙內的“寅賓館”門前都會停留一會,并露出正在思索的表情,原來“寅賓館”門前有副只有下聯的對聯,這副對聯的下聯是“有朋自遠方來”,這副對聯難對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它出自孔子的名言,所以下聯也要出自古書里,第二個是上聯一定要符合下聯的格式,并與其相對應,正因如此,這副對聯的上聯至今無人能對出。
桐城中學的對聯沒有下聯,內鄉縣衙的對聯沒有上聯,但有一個地方卻上聯下聯都沒有,而這個地方就是沈陽故宮。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順治皇帝登基后,為進一步鞏固清廷的政權,他開始注重滿漢融化,并采取一系列措施進行推動。在文化方面,順治皇帝參照漢族的傳統習俗,決定在沈陽皇宮中貼春聯,從此之后,大清朝的歷代皇帝都延續該習俗,但在1900年,沈陽故宮貼春聯這一習俗竟再次取消了,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很簡單,因為1900年清朝發生很多大事,比如:戊戌變法失敗、義和團運動在各地風起云涌等。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夾攻下,大清朝早已人心渙散,從內到外都已經殘破不堪,誰還會記得又到了貼春聯的時間呢?當時的情況能保全自己都是不錯的了,因此,沈陽故宮貼春聯的習俗就被忘記了。
對聯興起于唐宋之間,盛行于明清之際,千百年來,早已深入人心,成為重要的民俗。各位讀者,看到桐城中學的上聯和內鄉縣衙的下聯后,你是否想嘗試對一下呢?
發布于:遼寧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