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包拯出一對聯,一書生說:我能對上,包拯聽后說:處死
說到包拯,大家都會想到鐵面無私的“包青天”,在經典影視劇《包青天》中,包拯被塑造為一個主持正義又無所不能的清官,在古代民間包拯更是被塑造稱半人半神、可以上天入地的判官形象,而且包拯的形象被中國戲曲所記錄,舞臺上形成了一類非常獨特的戲劇——包公戲,比如“貍貓換太子”,“鍘美案”等,包公的臉譜和傳統戲劇中的所有臉譜都不同,它墨黑如漆,腦門心還勾畫了一彎新月。包拯在中國民間的影響極其深遠,但其實包拯在北宋朝堂上的影響并不大,只算得上一位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而頗得重用的官員。
宋仁宗天圣五年,包拯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但因為父母年邁,包拯為了照顧父母,辭去官職,等到父母相繼去世后,直到守喪期滿,包拯還是不舍離去,經過同鄉父老的勸說,包拯這才赴京聽選,此次做官距離他上次被授任已經過了十年。憑借包拯的才能和品性,不管在哪里任職,都是歷職有績,深得民心,但包拯的一絲不茍、剛正不阿卻得罪了朝廷的權貴。
一直到嘉祐元年,因擔保推薦官員失誤獲罪的包拯復職,后被被召任權知開封府,歌詞中所唱的“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包拯斷案入神,執法如山,為民請命,大概就是在這個時期,但其實真實歷史上包拯并沒有斷過那么多的奇案,不過確實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包拯的忠誠之心無需懷疑,因此而得到宋仁宗重用,一直到嘉祐七年,包拯突然得病,最終病逝,享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吊唁,并為他輟朝一日。
包拯雖死,但民間對于他的推崇從未停過,關于包拯的傳奇故事層出不窮,其中有一件案子,張秀才在新婚大喜之夜出門買醉,隔天回家后,新娘自縊身亡,案子實在蹊蹺,匪夷所思,但包拯僅憑一句下聯就抓出兇手。這件事的始末到底是怎樣的,包拯又是如何斷案的呢?
李員外家有一個女兒,貌美如花,知書達理,正值待嫁年華,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被許配給張秀才,兩人也算是門當戶對,郎才女貌。在新婚之夜,新娘想要考察一下未來相公的才華,于是給新郎官出了一個上聯,“點燈登閣各攻書”,若是新郎官能夠答上來的話,就讓他進洞房,其實這算是夫妻之間的一個小情趣,但可惜新郎官答不上來,即便他找了很多好朋友想下聯,也沒有想出來,于是新郎官在新婚之夜無法洞房。
心情不暢的新郎官去喝酒買醉,并非張秀才沒有才華,只不過他一時沒有想出來下聯,而且新娘出的上聯確實有一定難度,只給一晚時間,新郎答不出來也正常。第二天天明后,新郎官和新娘承認自己實在對不出下聯,但令人意外的是,新娘竟然說他昨天已經對出對聯,兩個人洞房了,新郎官自然疑惑不解,明明他一晚上都在外面,什么時候和妻子洞房了?
新娘看見新郎的疑惑,得知真相后,她意識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自殺身亡,李員外得知此事后,剛出嫁的女兒無故自殺,他以為是張秀才逼死了女兒,于是將張秀才告上官府。包拯受理此案后,他思索如何能抓住那晚的男人,很快包拯有了主意,他發布告示,只要能夠對得出所出的上聯,賞賜百金,所出的對聯正是新娘出的“點燈登閣各攻書”。
到這里我們能看出來包拯的真正用意了,那晚與新娘洞房的人必定是對出了對聯,所以才被新娘迎進了屋中,只要找出來能夠對出下聯之人,必定就是真兇。
告示一貼出后,就有一個年輕人聲稱自己能夠對出下聯,他當著包拯的面對出十分公正的下聯“移椅依桐同賞月”,包拯聽后,直接下令衙役將這個男人抓住,因為他認定這個男人就是那晚和新娘洞房的人。
新郎前去查看真兇是誰之時,他發現那人竟然是自己的好友,當時他還邀請好友一同想下聯,好友說家中有事便先回家了,沒想到竟然是扮成新郎去洞房了。可能有人會認為為什么新娘會不認識新郎,跟陌生男子會洞房,其實新娘之前并未見過新郎的真正模樣,那位好友正是抓住這個空子才扮成新郎騙過新娘與之洞房。
結果第二天這對新婚夫妻搞清楚真相后,新娘不堪其辱,選擇自殺,新郎第一天就失去了妻子,而這個好友也為此付出代價,坦白交代后,他算是間接殺人,被包拯判處死罪。先不說歷史上的包拯是否斷過那么多的奇案懸案,但在這些流傳的民間故事卻是邏輯嚴密,判案思路令人稱奇,也難怪包拯會在民間數百年來一直備受推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